“孝”是内心温泉的流淌
随笔
早上起来,看见天阴阴的,而且在下着小雨。这样的时候,感觉最不舒服,浑身上下不自在,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可以让自己高兴高兴。
厨房的篮子里,放着几节竹笋,一碗用开水烫好的新鲜猪肉,一大块同样已经用开水泡过的咸肉,还有黑木耳和香菇。这些东西,是昨晚我们家烧腌笃鲜(一种非常好吃的菜,把新鲜猪肉、腌制的咸肉或者火腿、春笋、蘑菇、木耳等用文火慢慢炖,很香很鲜的,呵呵)时,多准备的。我婆婆和公公年岁很大了,他们的牙齿几乎全脱落了,春天的笋虽好吃,可他们却咬不动。于是,昨天我们做腌笃鲜的时候,特意把笋尖全给留了下来,老一点的笋根部分,则我们自己煮来吃了。
想起昨晚吃饭时,女儿翻了翻说:“妈妈,怎么尽是老的笋,嫩的那些哪儿去啦”?我笑着回答她:“嫩的那些明天让你爸爸带到你奶奶家去”。女儿很乖巧,不再翻找嫩笋尖了。
我们有些人,喜欢把家里的老人当作眼中钉肉中刺,只怕老人活得太长久,而经常用恶毒的方法折磨他们。过年前,我听一个老师说,他的岳母已经九十多岁了,儿女满堂,却过着凄惨的生活。女儿们出嫁在外,以为家里的兄长弟弟们会善待老人,却不知那几个儿子虎狼心肠,每天只给老人少得可怜的一点点饭,不给老人喝水,怕老人喝得多拉得多,麻烦。就这样,一两不到的饭,几根咸菜,是老人一天的食物,又没有水喝,日复一日,可怜的老人死也死不了,活着却苟延残喘,奄奄一息。前一次,师母回老家一趟,看见母亲可怜样儿,于心不忍,出钱把老人送到医院。这个老人真不幸,90多岁却落得这样一个下场,当老母亲食不果腹的时候,隔壁楼房里的儿子孙子们正在大鱼大肉,你们真的吃得下吗?儿女们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是否还有人气味?
想一想,人都是从小再慢慢变老的,谁生来就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呢?谁又会长生不老呢?既然,生与死是生命的规律,为什么在有限的生命里,只顾爱小,却忘了敬老呢?
我先生是我们家的上门女婿,以前,他没有敬老的概念。记得,他刚“嫁”到我们家,看见我们用心地伺候我的太外婆,那时候老人已经95岁了,他感觉很奇怪,对我说,在他们那里,这样的老人还不死的话,小辈们可生气了,不骂“老不死”已经算客气,哪有这样端茶送水床前伺候的呀。我对先生说,人都有老的一天,假如我们老了的时候,小辈们这样无情无义,心情会怎么样?
在我们的潜移默化里,他开始懂得照顾老人,也和我们一样,把饭菜端到老人床头。现在,他的父母老了,他一直牵挂着,并且会不时买些鱼肉水果送去。去年冬季,俩个老人同时生病住院,我们一家三口端茶喂饭伺候于病床前,同病房的人啧啧称赞,说现在这样的小辈已经很少了。可我们感觉这是很平常的事情,自己家的老人,我们不伺候谁来伺候?我妈妈得知我婆婆公公病了,也送了钱探望他们,我婆婆眼泪哗哗地说:“亲家,你们教育有方啊,做长辈的那么善良,难怪养的女儿也这样有教养”。老人们十分高兴,说我们是最最孝顺的。
孝顺,其实是必备的品德。作为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如果对自己的长辈也不能尽到孝心,何谈社会责任感?我们现在好像走进了一个怪圈,一切只是为了宣传而宣传,比如,拿着放大镜找一些这样的事例,然后添油加醋大肆宣扬,这不仅起不到什么积极的作用,连起码的良知也被搞得不伦不类。不是吗,曾经听说有的人为了得个奖状或者荣誉什么的,专等电视台等媒体来了,就装模作样地给老人梳梳头,洗洗脚,我对这样的行为嗤之以鼻!孝,是自己内心温暖之泉自然的流淌,而不是迎合宣传所硬装的动作。
我把咸肉、鲜肉、竹笋尖等装进一个袋子,又拿了一些昨晚去超市购买的橙子,让先生给老人送去,今天,我家俩个老人可以吃到新鲜美味的“腌笃鲜”了,我的心情也变得晴朗起来。我先生说,今天给他爸爸妈妈送菜去,下周给我爸爸妈妈送菜,要让我们的老人在这个季节都能吃到美味的“腌笃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