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早上浏览中国诗歌网,无意间看见一位名字叫“梦之缘”的朋友为我上周的一首诗歌,写了一篇赏析文章。
我非常高兴。在高兴之余,对“梦之缘”朋友万分感谢!虽然,网络是虚拟的,彼此不知道谁是谁,但文友之间的友谊却是真诚的!
我把文章转载过来,珍藏在我的博客,和我博客上的朋友一起分享友谊的甘甜!
之缘随笔
——《想你的时候》赏析
作者:梦之缘
《想你的时候》是林岳芳老师的一首现代自由体诗歌作品。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就被流淌在诗中“我”的那份“爱你、想你”之情所打动。也被诗人巧妙的构思和独特表现手法所折服。诗全文如下:
把一种心绪/折叠成孤舟上的/那一面帆/海浪,已经见惯了眼泪/不再激动,奔腾/只有那孤单的海鸥/赶也赶不走/
从岸到海的距离/再从海到岸的速度/我不知道/何时抵达,情感的/皈依/只能任凭风暴/吹打这脆弱的帆/把生命,交给无望的远方/
爱你,是前世的一个约定/想你,是月下的一朵花影/
文以情感人,诗也是如此。如何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通过必要的技巧构思、合理的语言组织和恰当的意像安排,来抒发情感,来吸引读者,这对诗歌的表达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读完这首诗,我有如下几点感受。
首先,我感到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两条主线”来表达整个诗意的。
这两条主线分别是“帆”的航程和“情”的流露与起伏变化的过程。前者是一条明线,后者则为暗线。
明线是以“帆”开头的。诗人用明喻的手法,把“我”的心绪比做一只孤帆,通过帆入海启程、迎浪而行、相遇海鸥、岸海徘徊以及风暴吹打等过程的语言描述,写出其路途遥远、漫无目标和航行艰辛。借明说暗,把相思情之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心绪”是一种爱、一种情的的话,那么这个“情”便是一条暗线了。诗人在整个诗文描述过程中,对情的描写仅有过三次。这三次分别以“心绪”、“情感”和“爱你、想你”的字句出现。诗的开始,诗人只交待了“一种心绪”,但并不急于说明是怎样的一种心绪,让人猜想。诗的中间,诗人用了“情感的/皈依”,点出了这种心绪是一种情感,并又不再去写。在诗的结束部分,诗人终于点明了情的内涵,即“爱你、想你”,这时才告诉读者,这是一种苦苦的相思之情。
通过明暗两条线的相互交织、呼应和适时转换,诗人成功地展现了“想你”过程中情感由弱到强的变化。同时,将暗线寄于明线之中,把“情”通过明线逐步放大,更加突出了“想你”这个中心主题。
其次,我感到诗人对意像进行了精心选取和合理安排。
诗中显现的意像较多。“帆”——相思之情,“孤舟”——相思之人,“海浪、风暴”——相思之遥远、折磨,“海鸥”——相思之烦恼,“生命”——能为爱情所放弃,等等。
例如,诗人的一句“从岸到海的距离/再从海到岸的速度”,分别用了“距离”、“速度”两种意像,来代表空间和时间。通过空间与时间的转换对比,来说明“我”和“你”彼此间“距离”上的遥远和感情传递过程中“时间”上的漫长。同时,通过“岸到海”
和“海到岸”两种不同角度物理位移的描述,进一步增大了“我”和“你”位置之间的距离感,从而给人的是一种远在天涯的牵挂,是一种爱对时空的无奈。
再如“爱你,是前世的一个约定/想你,是月下的一朵花影”一句,“前世、约定”,让人联想到诗中的“我”和“你”当时热恋之中的山盟海誓,当初对爱的忠贞和追求。“月下、花影”让人感受到天上月已圆,“我”却单身伴影、远念他方,情之牵挂,人之孤独。当然,诗情也因这两句掀起了高潮,让读者感受到相思情由细流汇成了波涛,正奔向感情的海洋,在宣泄和释放。
第三,我感到诗人成功地设置制了悬念。
悬念的设置往往能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有些还会让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
在这首诗中,诗人在两处设置了悬念。一处是在开始,让情以“思绪”的方式出现,不去说他是什么,让你猜,让你往下读,最后才来点明。使读者带着疑问来读,通过读来寻找答案。另一处是诗结束部分的“想你,是月下的一朵花影”,读后,你心中也许会问,什么花影?是一朵未能送出的玫瑰?或诗中感情之浪花?还是忧伤的泪花?这就留给人们遐想的空间。
以上为本人之感受,水平所限,如有疏漏与错误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2009.9.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