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师,今天你戴面纱了吗?

(2009-07-28 18:28:27)
标签:

大师

面纱

区图书馆

讲座

礼堂

奉贤

杂谈

分类: 杂文专栏

   对于名人,我总是敬而远之。因为我是社会最底层的小百姓;而大师和名人,则象天上的日月星辰,遥不可及。再则,名人们总是有很多这个那个的传闻,有时候真真假假,云里雾里叫人看也看不清楚。所以,我看所有的明星和大师,总感觉他们的脸上,蒙着一层薄薄的面纱,让我无法看清庐山真面目。

 

   前些天,在一个老师家作客,师母告诉我:下周二余秋雨大师要来奉贤开讲座。对于这个消息,我立即就记住了,不仅仅是因为大师的名号如雷贯耳,主要的原因,自己多少也能码几个字,所以对于文学(国学?)大师,倒也有几分敬仰!

 

   今天不凑巧,天阴又下雨。大署天,凉的象入秋了。这样也好,不至于在人头济济的礼堂,汗流浃背。汗水味熏起来,也很难受的。

 

   俗话说:好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我感觉,今天我的运气,就是如此的好。

 

   来到区图书馆门口,只见人来人往,异常热闹。奉贤自古以来,有敬奉贤人的好习惯。大家得知余大师要来,哪有不先睹为快的道理?正为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沾沾自喜着,看见几位军官匆匆从我身边经过。我猜测,他们一定是去听大师讲座的。我是第一次来区图书馆,对内部结构也不熟悉,所以,就跟在军官们的后面,一路无阻,来到三楼。

 

   门口,工作人员给了一瓶矿泉水还有一个牛皮大袋子,我懵懵懂懂的接过了,就往里边,找位置。小小的礼堂,人几乎已经坐满了。我约好了季老师和另外一个画家,却怎么也找不到。

 

   没有位置,我只能站在门口,眼睛巡视着四周,寻找熟悉的人。正在找人的当儿,区委书记、宣传部长等领导们,领着余大师从我身边经过。余大师看起来精神相当不错,深色的服装,把他衬托的异常干练,也很有文人的气质。

 

  领导开场白之后,余先生开始了长达3小时左右的讲座。这次讲座的标题:文化意义的追寻与思考。余大师引经典据,讲的很精彩。他从中国文化的起源开始,涛涛不绝,一路演绎过来。并且,从东方文明到西方文化的起源等等,口若悬河,显得很博学。

 

   一边听大师讲课,一边悄悄观察着旁人。这一观察,令我汗颜:原来,来这个礼堂的人,几乎全部是各镇和部委办局的领导!难怪,还有矿泉水和礼包呢。我悄悄看看了包内的东西,是余大师的两本精装著作。一本是《摩挲大地》一本叫《寻觅中华》。还有其他一些小玩意。我象一个不小心拣拾了金子的穷人,脸刷的红了起来。好在,没人注意我。

 

   余先生的讲课水平,真的非常高。在没有讲稿的前提下,他从遥远的巴比伦文明,讲到古埃及文明,然后,阐述了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的古代文明再到印度文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的确不愧为大师啊!

 

   余先生又讲到了国学文化和孔孟之道,讲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所讲之处,无不言之灼灼,情之切切,令听课的我一次次感动不已。余先生说“宁做坏人,也不能做小人”。这一点,我也很赞同。结合大师“诈捐门”事件,我想,有很多事情,或许存在误会,亦或大师之前的做法也有些欠妥?现在正在努力成为君子。因为,余先生说“我捐助的图书馆,9月份就可以使用了”,我相信,大师的心,应该是热的!

 

   三小时的讲座,我一点不拉的听了下来。看着台上神态自如,妙语连珠的余大师,那样的真实,那样的平易近人。我真怕自己看走眼了,很想传个纸条上去问一问:大师,今天你戴面纱了吗?

 

   摩挲着余先生精美的著作,我想着:这原本不应该属于我的东西,因为,我没被邀请,不属于这里的贵宾。冒昧的拿了,岂不小人做派?脸红心跳之下,匆匆作了一首小诗:

追古溯宗话不余

寻根问祖谈春秋

思秦赞汉沐甘雨

考古论今言如玉

诗之前四个字”追寻.思考“正好是今天大师讲座的主题,后四个字,则是秋雨先生的名字。正好,我给季老师带了本诗集,却没找到他。后来,通过电话得知,季老师他们只能在底楼看屏幕听讲座。而我能上来,面对面的听大师讲课,完全是沾了部队领导们的光了。于是,我把仓促而成的小诗,写在我的诗集上,请工作人员帮我转赠给余先生。虽然,我不知道工作人员是否送了,但我心里坦然了,感觉不亏欠别人什么了。

 

   以一个文化人的角度,我感觉余先生讲课十分精彩。可我看见,不时有人悄悄溜走,也许,枯燥的讲座对于那些官员们来说,实在乏味的很。根本不能和麻将桌和娱乐厅的快乐相比较的。在我身后,有一个声音说“给我们上历史课啊?还文化呢”随后,他走了。虽然,是少数,也使我的心,有些隐隐作痛: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想想,有些好笑,历史难道不算文化么?再一想,又释然了,他们是当官的,即使没有文化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把“关系学”弄明白了就可以。于是,我想,今天这样的讲座,为什么不组织一些文人来听一听呢?当然,也只是我奢侈的愿望罢了。什么时候,奉贤能把现在活着的文人们敬重了,那才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奉贤”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寄语网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