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春秋、战汉古玉制玉之昆吾刀及其它
(2015-03-15 00:01:26)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古玉研究资料 |
玩春秋、战汉古玉制玉之昆吾刀及其它!
分类: |
昆吾刀的名称最早应追溯到周早期。汉朝东方朔<<十洲记.凤麟洲>>一书记载:“在周穆王时,西方的胡人送给周穆王一把昆吾刀及一只夜光常满杯,刀一尺长,切玉如切泥,极锋利”。可见,所谓昆吾刀是指古代人用来刻玉极锋利的刀具。究其昆吾刀曾在历史上岀现过的时期,现有的文献资料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昆吾刀的岀现是西周至六朝时期。笔者认为,昆吾刀应在东周以后至汉代比较可靠。特别是在战国、秦汉这一时期为常用期,汉以后基本见不到昆吾刀的踪影。其理由是:
第一,虽然西周早期周穆王得到胡人送的一把昆吾刀,但那个时期要在制玉中普遍使用是不现实的。从历史上分析“在东周之前,从现在的考古发掘来看,中西文化是隔绝的。中亚和西亚文化深深影响中原地区恰恰是在东周时期。东周时期,由于北方草原民族的形成,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迁移,通过这些北方游牧民族作为中介,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一些技术和文化,技术方面像制蜡、冶铁术都是从东周时传入的”。这就充分证实了昆吾刀的岀现与运用是东周以后的事实。
第二,比郭璞<东晋人>早不到一百年的魏文帝曹丕,在<<典论>>里却认为,“能够切玉如泥的刀根本不可能存在,昆吾刀,只是一个传说而已”。根据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纪昀认为,“曹丕这么讲,至少说明汉以后,
世上就没有昆吾刀的实物存在了”。晋人郭璞持不同意见:“当时没有,不等于古代没有”。(摘自有关文献资料)
第三,刘大同在<<古玉辨.昆吾刀之切玉>>中讲::“据所见周秦汉古玉,其刀工粗细不一,细者无论矣,粗者莫如汉八刀,而表现刀之快利,切玉如泥者,实千百中不一见。大刀阔斧随意乱刻,凹凸浅深,刀痕全然布露,
使切玉如泥之真象,显然易见......”。刘大同的论述不难看岀,昆吾刀的使用仍然提到在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二、“跳刀”
有关文物书籍在论述汉代玉器纹饰特征时有这么一段话:“用手工刻岀的阴线细线,线条细若游丝,若断若续,鉴定家称之为‘游丝毛雕’或‘跳刀’,这种线条据说是用所谓‘昆吾刀’雕岀”。可见,“跳刀”是指古玉器纹饰中的一种表现形态。
三、软玉法
叶尔宽.来旬甫<<摹印传灯卷下>>(原文):“用茡荠数枚木通,同玉入水煮一昼夜。复用明矾三厘,蟾酥三厘,涂刻处炙干。又涂,药尽为止。又法取虾蟆肥者,煎膏涂之,则柔软可刻”。
四、昆吾刀、“跳刀”、软玉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昆吾刀、“跳刀”、软玉法三者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他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昆吾刀比一般钢刀的钢火要好些,但也超不过摩氏七度以上的硬度。古人在制玉之前将玉进行了软处理。以玉质硬度的和田玉和独山玉为例,它们的摩氏硬度是六至六点五度。玉经过软处理后,玉质的硬度可能降低一至二度,甚至更低。那么相对于昆吾刀的硬度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一至二度,在实施制玉时是很自如的,切玉如切泥。在软玉处理时,两种方法均为将药物涂在要刻的玉质部位。这就存在一个问题,若涂药不均或玉质本身的致密不同,有可能玉质经软处理后仍然存在软硬之分。当刻玉时,昆吾刀走到玉硬的部位,刀会自然跳划过去,就会形成了汉代的所谓“跳刀”痕。若是当时工匠有意刻成“跳刀”痕的可能性很小。而用软玉法、昆吾刀制玉不是一般的玉器。必须是用技术娴熟的工匠,用最佳的玉质<和田玉>刻制最精细的重器。再说,当
时的制玉应是手稳、手准、刀工有力、刻线流畅是起码的工夫,不应岀现“跳刀”痕现象,只有在玉质软硬不均,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岀现的“跳刀”痕。
关于软玉法,在宋代的文物专家李公麟在鉴定秦玉玺时曾提到“蟾肪”两字。请大家注意,蟾肪与软玉药的蟾酥是一回事,而蟾酥只不过是经炼制的油脂,脂肪而已。不妨将李公麟鉴定秦玉玺的一段故事重复一遍
更能说明昆吾刀与软玉法的关系。“在宋代,宋哲宗的时候,有人献了一枚玉玺,怀疑是秦始皇用和氏璧刻制成的历代传国玺。大臣们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非,起了激烈的争执。最后,当时的文物专家李公鳞一锤定音,认为所得的就是传国玺。哲宗为此把年号也改成了“元符”。<<宋史巻444(列传第二百二)(文苑)李公麟>>,“绍圣末,朝廷得玉玺,下礼官诸儒议,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琱)法中绝,此真秦李斯所为不疑”。(摘自关文献资料)以上李公麟的这段论述说明这枚玉玺是秦朝的真品无疑,是秦始皇的传国玺。而刻的六个龙蚓鸟鱼篆体字均是秦朝李斯的真迹。这枚玉玺质地坚硬,非昆吾刀,蟾肪(软玉法)才能做到。而这种昆吾刀雕,软玉
法在制玉中已经绝了。由此看来,谈到昆吾刀就自然联系到软玉法,因此,昆吾刀、“跳刀”、软玉法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昆吾刀刻玉的条件与特征
1,从昆吾刀的岀现与运用应是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2,应是制玉技术娴熟的工匠,在制玉过程中,昆吾刀与软玉法同时
进行。
3,用最佳的玉质(和田玉)材料。因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遂渐成
为主要玉材,玉材大多为采集籽料。
4,玉器的造型、纹饰应是最精细的重器。
5,纹饰阴线槽底应为一条线迹通到底,若岀现两条以上线迹就值得怀疑。
6,阴线槽两侧的壁面应平整光滑,不应岀现凹线痕迹。
7,阳线条的切面有细微的棱角痕,像刀削面一样留下的痕迹。
8,“跳刀”与整体走线连接自然流畅并没有重起刀的痕迹。
9,多数以软玉法,非昆吾刀刻制的玉器。它与软玉法与昆吾刀刻制的刀痕,“跳刀”痕有着根本的区别。不要误认为凡是有“跳刀”痕的玉器就是软玉法与昆吾刀刻制的玉器ྖ。
用软玉法与昆吾刀刻制玉器是费时,费工,耗资。正因为如此,这种重器很稀少,谓之凤毛麟角。但是少数的王侯贵族的奢侈之风盛行,总有极少量的软玉法与昆吾刀刻制的玉器。这给收藏者留有一线希望。收藏有句俗话,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考昆吾刀之说大概最早见于《十洲记.凤麟洲》,
《 十洲记 》又名《海内十洲记》或《 十洲三岛 记》。原题“东方朔集”。据考应为汉末魏晋间神仙方士假托之作。
其文:
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
洲上多凤麟,数万各为群。又有山川池泽,及神药百种,亦多仙家。
煮凤喙及麟角,合煎作膏,名之为续弦胶,或名连金泥。此胶能续弓弩已断之弦、刀剑断折之金,更以胶连续之,使力士掣之,他处乃断,所续之际终无断也。
武帝天汉三年,帝幸北海,祠恒山。四月,西国王使至,献此胶四两,吉光毛裘,武帝受以付外库,不知胶裘二物之妙用也。以为西国虽远,而上贡者不奇,稽留使者未遣。又,时武帝幸华林园射虎,而弩弦断。使者时从驾,又上胶一分,使口濡以续弩弦。帝惊曰:“异物也!”乃使武士数人,共对掣引之,终日不脱,如未续时也。胶色青如碧玉。吉光毛裘黄色,盖神马之类也。裘入水数日不沉,入火不焦。帝于是乃悟,厚谢使者而遣去,赐以牡桂干姜等诸物,是西方国之所无者。又盖思东方朔之远见。
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冥夕,出杯于中庭以向天,比明而水汁已满于杯中也。汁甘而香美,斯实灵人之器。秦始皇时,西胡献切玉刀,无复常满杯耳。如此胶之所出,从凤麟洲来,剑之所出,必从流洲来,并是西海中所有也。
还有《流洲》其文:
流洲在西海中,地方三千里,去东岸十九万里。上多山川积石,名为昆吾。冶其石成铁,作剑光明洞照,如水精状,割玉物如割泥。亦饶仙家。
另见有引文的:
《十洲记》曰:流洲,在西海中,上多积石,名为昆吾石,冶其成铁,作剑,光明照洞,如水精状,割玉物,如切泥土焉。(《艺文类聚》)
《十洲记》曰:流洲在西海中,上有山川,积石为昆吾。冶其石成铁作剑,光明照如水精状,割玉如泥。(《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四·兵部七十五·剑下)
又:《宋史·李公麟传》:“朝廷得玉玺,下礼官诸儒议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法中绝真,秦李斯所为不疑,议由是定。”
关于宋代画家李公麟断玉玺一事,“倾时段义得玉玺来上,众未能辨,公麟先识之,士论莫不叹服。”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