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有一种数量不多却是很重要的佩玉,这就是司南玉佩。司南玉佩形若工字形,扁长方体,分上下两层。佩上端琢一把小勺,下端琢一个小盘。在中间凹细处或小勺柄处,有一个横穿或竖穿的孔,是为穿绳佩带用的。全器光素无纹。
司南之器,本为我国古代发明的利用磁场指南性制成的指南仪器,用于正方向,定南北,故司南又称指南。《韩非子·有度》载:“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是说先王用司南正东西方向。因司南是指南的,南方确定后,东西方就不难辨明了。古代的司南,形如勺,亦如瓢或北斗星形,其构造上有勺,下有地盘。无论地盘如何放置,勺如何转动,最后勺的定向始终是指南的。《论衡·是应》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汉代时兴卜筮之风,尤以新莽时最盛,赴任之官,挟拭以治,身后以栻择茔。因司南有测向之功,故以司南定乾坤。又因玉有避邪之效,遂仿司南之形,将实用器转变为佩饰器,琢成小玉佩,随身佩带,是为司南佩。
http://s12/mw690/5e85ee9atx6Din2KZsvab&690
这是本人的藏品以供各位朋友品鉴评说。
司南玉佩,先前多见传世品,往往鱼目混珠,真假难辨。近年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司南玉佩,使我们得以一睹司南玉佩的庐山真面目,同时也能以此为标准,判断传世司南玉佩的真伪。
已发表的考古出土司南玉佩有3件。1969年河北省定县43号东汉墓出土2件,大小略有差别。较大的一件高3厘米,宽2.3厘米;略小的一件高2.5厘米,宽2厘米。和田白玉琢磨,莹润细嫩,内孕精光。均作长方体形,腰部内凹切割成工字形,腰际横穿一孔,用以佩带。佩上端均作勺形,下承圆形小盘,系仿汉司南之形。
1972年安徽省亳县凤凰台1号东汉墓出土一件司南玉佩,同出的还有玉刚卯、严卯各一件。司南玉佩高2.5厘米,宽1.9厘米。和田白玉琢制,细腻滋润。器仿司南,形若扁长方体,中间切凹腰,上琢小勺,勺把中间穿一小孔,以携佩。底出/J,N盘。
传世司南玉佩,比较可靠的有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2件,均系白玉琢制,通体有黄斑。器仿司南,身作工字形,上端有一小勺,下端有一小盘。用以携带的小孔,均在小勺柄处。器中间凹入,有带纹一圈。1996年秋天笔者赴台学术交流之际,承蒙台北故宫博物院秦孝仪院长的惠许,我在库房仔细观察了这两件司南玉佩,确为东汉遗物。
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典型东汉司南玉佩有下列特点:
1.玉材均为和田白玉。汉代儒学兴盛,儒家推崇和田玉,这样才能在玉上阐发他们关于玉德的学说。汉代上流社会用白
玉,有文献佐证。《后汉书·舆服志下》载:“至孝明皇帝(公元58--75)乃为大佩,冲牙双璃璜,皆以白玉。‘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乘舆、诸侯王、公、刘侯以白玉。”司南玉佩属佩的系列,以白玉琢制,文献与实物互为印证,完全一致。
2·器形均较小,高3厘米,宽2厘米左右,大小差别不超过1厘米。
3·器仿司南,形若工字形,上端有一小勺,下端有一小盘,腰部四边内凹。
4.器表不饰花纹,以玉为美。
5·佩携的小孔,或在腰际横穿,或在小勺柄处竖穿,孔均较小。
6·上端的小勺,下端的小盘,均在佩上下端的中间,不着四周边沿。小盘为圆形,呈钮状,外面大,里面小。
7·佩前后两面圆鼓,左右两面平整,前后两面与左右的交接处,有两条竖直的棱。
汉代时兴佩司南玉佩,除具避邪之意,还有指导之意,引伸为广闻博学。杨齐宣《晋书音义序》载:“由是博考诸传,综览群言,研核异同,撰成《音义》,亦足以畅先皇旨趣,为学者司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