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批判相马开始:“娘——”》

(2010-11-30 14:02:07)
标签:

诗歌评论、相马

文化

《从批判相马开始:“娘——”》

 

 

一个看不到人的宿命、盲目乐观的诗人,无疑是浅薄和愚蠢的,不值得尊重,因为他忽视了作为人是有局限性的,人不是上帝。人的局限性既有生理的,比如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比如首先要吃、穿、住才能维持生命、才谈得上其他的需求。也有历史的、时代的总之是社会、文化的。比如相马为什么是悲悯的?由他的个人成长史、他的性格、更具体的处境决定的。

人的局限性,已为多个学科所研究,如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等,包括交叉学科如社会心理学、语言哲学、文化人类学、经济社会学、地理文化学等。

正是“人的局限性”,诗歌的存在才是必要的。一个诗人如何对待人的局限性?比如生死、亲情爱情友情、政治、人性等,也就是诗人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第二自我”?常见有“抒情自我”、“叙事自我”等,还是举例吧!

 

母亲托人/从二百公里外/给我捎来

一双黑布鞋

橡胶底的

 

鞋帮上的针脚,有些乱

母亲老了

想儿?心慌的

 

“你娘说,浩啊!一人在外

走路要小心、身体要当心”

 

“娘——”

 

     ——相马《修改“麦稍滴露”〈一双黑布鞋〉》

 

《一双黑布鞋》写母子之情。“叙事自我”——“我(即儿子)”,“我”是怎么叙事的?叙事不仅是客观陈述,叙说的语调、语速、音高、言之长短等构成“抒情自我”。

 

母亲托人/从二百公里外/给我捎来

一双黑布鞋

橡胶底的

 

鞋帮上的针脚,有些乱

 

“从二百公里外”是我与母亲的局限性——分离的。打破这种局限性——“托人”带鞋子、带话。

“母亲托人/从二百公里外/给我捎来”——为什么用长句——既应对距离之远(形式的)、又状摹感念之深、甚至之久(内含的)。

 

一双黑布鞋

橡胶底的

 

鞋帮上的针脚,有些乱

 

来人掏出鞋子递过来,我看见并接到手上,再细看。有诗意吗?没有。被省略掉的过程在“言外”,诗意也在“言外”——读者感觉、想见到的情景。诗句变短,“我”内心汹涌。

 

母亲老了

想儿?心慌的

 

在自问“针脚”为什么“有些乱”?“母亲老了”或是在做鞋子时,想“我”想得心慌?叙事带着“怜爱和关切”。

带鞋子的那位传话,又表达了母亲对“我”的“怜爱和关切”。

 

“你娘说,浩啊!一人在外

走路要小心、身体要当心”

 

“走路”与鞋子有关,但“娘”关心的不是鞋子,是“浩啊(儿子的名字)”“走路要小心,身体要当心”——是儿子的安全、儿子的性命,这才是真正的母亲,母子连心。

原作“噢!母亲还捎来一句话/在外边,好好走路!”,这象是对一个玩劣小孩说的话。从整首诗来说,貌似“一语双关”,实在是企图强加一个“意义”,母亲有这么说的吗?

“噢!母亲还捎来一句话”,这句诗太糟糕了,你是怎么对待母亲的?你真的很玩劣吗——母亲的话,想就想起来了,想不起来也没什么。

从母亲捎鞋、带话给“我”,至此——纵有万语千言,…。“我”的心底只有一声呼唤:

 

“娘——!”

 

诗人们总在谈论“诗人的承担、社会责任”等等,难道“情感教育”不是一种承担吗?诗歌是情感教育最好的形式——为我们蒙尘的心灵洗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