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有唠叨:相马读〈静夜思〉》

(2010-09-19 21:06:17)
标签:

随笔、相马、

文化

《小有唠叨:相马读〈静夜思〉》

(2010917日星期五)

 

李白的《静夜思》有“中华第一诗”之称。连幼儿园多数小朋友也能熟诵,可它不是儿歌。

《唐诗三百首》把它收入《乐府》;《乐府诗集》把它列入《新乐府辞·乐府杂题》。是为“乐府”,无非有重字(“明月”和“头”各重复2次)、平仄不合绝律。真要确切地说,这是一首“古风绝句”,与崔颢《黄鹤楼》的“古体律诗”一路。

“诗有常法,而无定法”。读者才不管它是什么“古体、今体”呢!只要“感人心者”,甚至谁写的也不是最关注的。

诗评家们的论争,仅仅具有学术意义,“学术是系统的专门学问”,是“术”,能否解惑而已。比如《静夜思》作年作地?作年有开元十四年、十五年、十九年、天宝六年至八年等说:作地有安陆、扬州、金陵等说。“床”是什么“床”?有“坐具”、“井栏”、“卧床”之争:坐具不是床,虽然当时坐具有胡床。“井栏”,虽然井有井床。此两说不免穿凿附会。“卧床”比较切合诗境。专家们连“疑是”都要细斟慢酌一番——“怀疑”、“疑心”、“疑似”、“好象”等等,迂不迂腐啊!

现存最早的版本——李白集刊本——宋蜀本《李太白文集》所载《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元萧士斌《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木秉《唐诗品汇》(明洪武26年,公元1393年)一再沿用。日本学者森濑寿三认为:明代李攀龙《唐诗选》以前的版本并无明月字,明末至清初出版的李攀龙《唐诗选》及其补订本则均采用第一、三句有两个明月的文本,后又被清代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所沿袭。明代赵光等在万历(1573年)刊本的《唐人万首绝句》首先对此作了修改: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清代王士慎《唐人万首绝句选》、沈德潜《唐诗别裁》又有改动: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至清雍正壬子年(公元1732年)春季刊刻、由吴郡长洲王尧衢编注的《古唐诗合解》,在卷四辑有李白《静夜思》,就改成了今日的句式、格式。

这是“史说”《静夜思》,增加一些识见,解惑了吗?于我,一位普通读者,随着年岁增长、际遇殊异,每每诵读、别有怀抱。怎么读?

古诗读法,有“合乐”的,按 “乐音”读;有“语感”的,按“音节” 结合“语义”读。我们受到“韵”的审美教育,形成了固有的心理期待。最基本的读法,以五言为例。例如:

 

第一种读法,语义的,兼顾音节——最基本的、“语感”的。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第二种读法,乐音的——保留舞、乐痕迹——音乐化的。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第三种读法,音节的、语义的——“语感” 的一种类型,“副词或介词与形容词”居后的。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每一种读法,对字词语义、对情感和心理历验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伸缩性影响。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只有“细吟慢哦”,才能觉察到有否欠妥之处。“吟哦”就是抑扬顿挫的诵读。

所谓“前有浮声,则后须有切响”,“浮声”指抑扬的“抑”、“切响”指抑扬的“扬”。究竟是“先抑后扬”还是“先扬后抑”,要视物境、事境、情境、理境、语境等等而定。

“顿挫”,停顿、与转折。如果说“抑扬”是情理的,那么“顿挫”就是以生理、心理为基础,如呼吸是生理的,一吸一呼之间就是顿;如心理的,为什么有“讴歌”?吸气时居然而“歌”,叫“讴”。转折,在跌宕或起伏之间。“顿”、“逗(也叫“句读”的“读”)是古典诗学概念。顿和逗都是停顿,逗的停顿又称“半律顿”,音节略多。具体到《静夜思》,“先抑后扬”,如何“顿挫”?我是这么读的。

 

第一种:最基本读法——语义兼顾音节的。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语义明确。音节有“顿”——床前、疑是、举头、低头;有“逗”—— 明月光、地上霜、望明月、思故乡。

 

 

第二种:音乐化读法——乐音的。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顿挫”变了。

第一句的语义发生了变化;

1、突出“明”字。

它词性变了,不再是组合成“明月光”一个名词,而是一个独立的动词或形容词,影象、印象的性质清晰了、强化了。

2、突出“地”字。

硬是把“地上”一个方位名词拆开,可以拆开吗?妙就妙在“上霜”是一个动宾词组,“上”可以是方位名词,如“地上”;也可以是动词,比如“上色”。如成句:一夜之间,地面(铺)上了一层盐霜。

3、突出“明”和“地”,指地上发亮、发白。因为好象(铺)上了一层盐霜,甚至清冷。

第二句,强调姿态。

在“举头”、“低头”之间,由“望”而“思”。望的是明月、思的是故乡,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名句。

《静夜思》深入人心,所以经典,必是经典,谁不诵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