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牧与扬州之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010-06-20 18:10:41)
标签:

随笔、相马、

文化

http://www.jmd2008.com/images/07yz040.jpg

 

《杜牧与扬州之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文/相马

 

2010620日  星期日)

 

http://s5/middle/5e85953bt897489313344&690

 

 

一、杜牧的“江南”、“扬州”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一并史称“小李杜”。他有两首著名绝句,一首叫《江南春》,一首叫《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的“江南”不是字面意义上的“长江以南地区。”唐代的“江南”,比如韩愈“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国家税赋,江南地区占百分之十九——实指“江淮(江指长江、淮指淮河)以南、南岭以北的整个东南地区。”包括扬州,它在淮河以南。《江南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的“江南”确切地说在“梁代”,也包括扬州。今日所说江南,时称江东,比如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的“扬州”也不是“扬属八县”(现在范围更小)和城区。“扬州韩绰判官”之扬州是一个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今安徽省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韩绰是一个判官、行政二把手(相当于副市长)、杜牧在扬州与他一起共过事。两人情谊深厚,在韩绰死时杜牧写下了《哭韩绰》。

 

 

http://s5/middle/5e85953bt897489313344&690

 

二、杜牧与“数字入诗”

 

杜牧写诗,好用数字。比如“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簿幸名”等等。后人读他的诗,很对他的一些数字较真。

李白也常以数字入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好象没人质疑过,比喻或夸张吗!

李白用得,杜牧一用怎就歧异了呢?

比如《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代·杨慎拍案了:“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为什么会这样?

不识“借代”——一种修辞手法——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包括: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江南春》的“千里”就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一种“地理特征”。

 

千里江南,莺歌蝶舞,绿树掩映花红;

临水的村落、依山的城镇,酒旗迎风招展。

南朝建造的一座座寺塔,而今,

多少楼台,影影绰绰在烟雨苍茫之中

 

 

http://s5/middle/5e85953bt897489313344&690

 

 

三、杜牧与“二十四桥”

 

公元848年——唐·大中二年8月,杜牧从睦州去往长安赴任司勋员外郎,路过金陵(今南京),“厌江南之寂寞、思扬州之欢娱”——想起旧游、故交而写下了《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真叫人魂梦悠悠——

 

“青山隐隐”,犹如故人依稀在目前,

天长水远,思念是那么迢遥,绵绵不绝。

江南的秋天将尽,草木正在凋零。

问一声我的好友,

二十四桥明月夜里,你身在何处?

吹箫弄笛、伴谁歌舞?

 

一千多年过去了,有关“二十四桥”,众说纷纭,耐人寻味。

一说是扬州城有二十四座桥梁。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对“二十四桥”寻名求实、逐一考证,可惜所举只凑了21座。南宋王象之为他宽解,“所谓二十四桥,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言下之意, “二十四桥”是有的,只不过有的还在、有的早已找不到了。

一说是“二十四桥”就是一座桥梁,持此种看法的人,或强调它是桥梁的编号,唐代诗人有用桥梁编号入诗的,如张齐《寄扬州故人》:“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民间也是这么传说的,主角一为隋炀帝与他的二十四位宫女;一为杜牧与二十四位美女。此说,怕是把“玉人”仅仅看作了“美人”,女子。“墙头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指“俊男”,杜牧的“玉人”是说“韩绰”吧。

姜白石词《扬州慢》使“二十四桥”专指一座桥梁的看法更深入人心——“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写得“有黍离之悲”,令人伤怀。由此,“二十四桥”又被称做“红药桥”,红药也叫芍药,即今与琼花同列扬州市花。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录十五: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当代有一位青年作家从古语音学上看出,“二”、“ 十”、“四”、“桥”与“阿师桥”谐音。

那么,杜牧诗写的“二十四桥”是实指吗?如是,当然有一座与二十四座之分。

现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认为,“二十四桥”是杜牧泛指扬州城桥多,入郭登桥出郭船足见扬州城在唐代的繁华。

而从杜牧的写作背景与诗的上下语境上看,“二十四桥”应当是“借代”扬州城。一句“玉人何处教吹箫?”在告诉读者——明月夜里,你在扬州城的什么地方吹箫弄笛、伴谁歌舞?如若在一座桥上,又何必发问什么“玉人何处?”

可是,对于“二十四桥”终究没有一致的说法,也不可能一致。在这里我要说,杜牧的“二十四桥”是一个触点,诗歌的“二十四桥”引人遐想,至于扬州城是否有过“二十四座桥”,或者有无一座桥叫做“二十四桥”,已经无从查考。岁月悠悠,在一千多年的各抒己见中,人们深爱扬州,对美的月光、美的玉人、美的箫声…,谁能不心驰神往、谁能不依依惜怀?!

 

 

http://s5/middle/5e85953bt897489313344&690

 

四、二十四桥与扬州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真的就有了一座“二十四桥”,建于公元1987年,一座单拱石桥:长24米、宽2.4米、上下24级台阶、24根汉白玉栏杆、柱和栏板雕云镂月、桥墩两侧设有临水花坛。桥东首,三曲梁桥;桥堍上,一方形吹箫亭。四时物换景移,惟有卧波笼月的“二十四桥”在如诗如画中,醉人在旖旎风光里。

今扬州市瘦西湖公园辟有“二十四桥景区”。有小李将军楼、有煦春台、有二十四桥。这团转,在乾隆年间,叫做“春台明月”,为《邗上八景》之一。“二十景中谁最胜?煦春台上月初圆。”

怎就改名了呢?不是数典忘祖,不是。

“二十四桥”之于扬州、乃至于家国是一个人文意象,承载着爱恨情仇的集体记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对国破山河在的悲啼;“淮南二十四桥月,马上时时梦见之。想得扬州醉少年,正围红袖写乌丝”——对一种美好生活的眷恋。…凡此种种,二十四桥仅仅属于扬州吗?扬州仅仅属于在此居家的人吗?而毋宁说,二十四桥与扬州是我们共有的一所精神家园。

 

 

http://s6/middle/5e85953bn897497d9d415&690&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