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随东坡去旅行】大庾岭至清远段

(2018-05-02 09:08:54)
标签:

飞来寺

梅岭古道

南华寺

苏轼

英德

分类: 且将世事花花看
 今天我们终于走上了大庾岭(即梅岭),现在的梅岭古道约长15公里,北宋时期它还要长,包含了梅岭古道对面钟鼓岩的那部分山道。1094年坡翁带着小儿子苏过,妻子朝云和两个老婢从这里走进了广州。他们并没有一天走完古道,而是在岭上夜宿建封寺(如今这一寺院不可考。旧志云:山上有云封寺,又名挂角寺,现在它位于六祖寺的对面,未知是否为同一寺院?)。早上坡翁登上尽善亭(已不存),眺望韶石并赋诗三首。韶石,即今之丹霞山风景区的一部分——韶石山,《郡国志》中描述:“斗劳水间,有两石相峙,高百仞,广五里,相去一里,大小略均,似双阙,州取名焉”。我也曾试图在岭上寻找制高点来眺望,然而沧海桑田,已不能复制千年前的视角。http://s12/mw690/001JjRCPzy7jWrqJVqP3b&690
    今人不曾见到古道的修建,古道却见证了一代代人的老去,收藏着南来北往的故事。我想它一定见过一千年前山道上那两个神秘的道人。他们遇到苏轼便立刻遁入树林。这一举动反而引起坡翁的极大兴趣,他对送他去贬谪地的使臣说:“此地必有异人,我们一起去瞧瞧。”行至林中,只见那两道人正悠哉悠哉坐在几间茅舍前,他们如无其事地问使臣:“你身后是什么人?”使臣回答,这是苏学士。道人又问:“莫非是子瞻?”使臣说:“是啊,苏学士以文扬名,最终还以文获罪。”两个道人相视一笑说:“文章岂能解荣辱,富贵从来有盛衰。”一旁的苏轼不由感叹:“得道之人总栖息于山水间哪!”
    这个故事也许有人工编造的痕迹,但亲近佛道、希望在山中遇仙的思想,十分符合坡翁当时的心情。他在《过大庾岭》中写: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
         而我不期望遇仙,只希望看到坡翁的遗迹。快走到关楼的时候,有个景点叫东坡树。简介说1101年的正月初四,坡翁再次踏上了梅岭,由南而北。当时已没有朝云,也没有一路陪伴他北归的朋友吴复古(吴至英州时不幸西去)。坡翁一行人在道旁的村店休息,村店的主人——一位老者问侍从:“当官的是谁?”侍者回答:“苏尚书!”老人居然激动地上前作揖,说:“我听说那些坏人想尽法子来害您,现在您能北归,真是老天保佑善人!”苏轼笑着向他道谢,并作题壁诗一首:“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这棵东坡树号称就是当年岭上老人村店之所在,但它不是坡翁诗中提到的青松,倒像榕树或女贞。所谓景点,认真你就输了
       再往前走几步就是关楼,过了关楼就入江西界。风突然变大,吹得人几乎无法呼吸。走了没多远,我们受不住寒冷又逃回广州境内,http://s10/mw690/001JjRCPzy7jWs5SQVrd9&690
    古道上还有其他遗迹,比如衣钵石,相传是六祖逃回岭南时,抛衣钵于石上,惠明欲夺而不得,当下顿悟的故事的遗迹。我和儿子唠唠叨叨说故事时,引起一旁夫人庙里的工作人员注意,他主动跑出来告诉jt一个关于古道的小秘密,他先问:“古道上散布的白色石头有什么用处?”jt当然不知道,他说:“那是张九龄的夫人(也就是夫人庙的主人)想出的好方法。把白石头铺在古道上,夜间打着火把通过的人会看到反光,其作用类似高速公路上的反光带。”真希望这种能将自己知识无私分享给所有孩子的热心人多一点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31EN00SIGG.gif
       当年苏轼从大庾岭下来,并未造访今日的韶关市区,而是直接乘舟去了南华寺。
       原以为禅宗祖庭南华寺幽山环抱,古木葱茏,殿宇苍老。现实却与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它坐落在公路边上,门前是被小贩包围的广场,比起六祖故乡新州的国恩寺环境和人文都差太多。

http://s5/mw690/001JjRCPzy7jWt0rbmI34&690

http://s9/mw690/001JjRCPzy7jWt0C6Zq28&690

http://s14/mw690/001JjRCPzy7jWt0P7Xv4d&690
      坡翁到南华寺的时间距六祖辞世不过380多年。他可以拜谒六祖禅师塔,题宝林二字(因为当年南华寺就叫宝林寺)。民国时期高鹤年居士来拜寺,还曾见山门上有坡翁所题宝林二字。可今天我来时,山门已不见了。向寺僧打听,三位法师都说苏东坡当年题的是斋堂而非“宝林”,并指引我到斋堂前找到了那块匾。为什么史料与现实不符?这其中必有缘故!我想只有《南华寺志》才能解答疑惑,可在寺内问了一圈也未找到寺志,只好悻悻作罢。
http://s6/mw690/001JjRCPzy7jWtjOJ3D95&690

http://s15/mw690/001JjRCPzy7jWtgPSeG2e&690
       结识苏轼之前,南华寺住山长老重辩法师曾为苏的表弟程德孺在寺院南面建了一座程公庵,苏轼来后,将庵名改为苏程庵,并为之作铭。如今苏程庵当然也难觅踪迹了。
      苏轼与重辩相见,对谈终日,苏轼诗集中有《南华寺》一首,似乎是此番对话后的感悟: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
        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
    诗中提到的卓锡泉,此后亦由坡翁作《卓锡泉铭》送与重辩长老。民国时,高鹤年居士来南华寺亦见过泉铭,现在看不到了。卓锡泉前热热闹闹闹大排长龙的是打泉水洗手的人。
      元符三年,坡翁从海上归来。特地又在南华寺逗留数日,可当时重辩长老已过世,苏轼在《书南华长老重辩师逸事》中写道:“世人是身如金玉,不旋踵为粪土,至人反是。予以是知一切法以爱故坏,以舍故常在,岂不然哉?”
      我想,对于那些消失的坡翁遗迹,也该不要执着于眼见,换取心见吧。
http://s8/mw690/001JjRCPzy7jY2BVriDb7&690

http://s12/mw690/001JjRCPzy7jY2Ce4OL8b&690
       出了南华寺,我们向种田的人打听去六祖避难石的路线。没有路标,也没有石阶,仅是一条附近村民在山中踩出的土路,我们爬了一个小时才到达。据说石上有六祖的双膝跪痕和袈裟印记。
        我想坡翁没去过六祖避难石,他们离开南华寺后,从门口的漕溪登船,去了英州,即今天的英德。我们也开了一个半小时高速到了英德,直放南山寿圣寺。因为1094年的九月十三日,苏轼父子就是把船停在南山下,登上寿圣寺的。其间邂逅隐士石汝砺,两人一见如故,特別是石汝砺所描述的罗浮山仙境,深深吸引了苏轼,以至于13天后,苏轼甚至未来得及去贬谪地惠州报到,就已迫不及待地登上了罗浮山。
      石某是当地人,少颖敏,年輕时曾从南往北越过大庾岭,到了江西随高人游学,久而有得。他通五经,尤其善长易经。据说其作品《水车记》与苏轼留题寿圣寺的文字一同被刻在南山石壁上。
      我在附近徘徊四处寻找南山石刻的踪迹,沿着荒草丛生的台阶,弯腰弓背地钻过一棵即将倒伏的树,终于走到坡翁堂前。坡翁堂也是一副废弃的模样,介绍英州的旅游册说:“这座坡翁堂就是当年苏东坡休憩过的州治小厅的原址。”感觉牵强附会,不过姑且录之。距坡翁堂几步之遥,有一块巨石估计是南山石刻的一部分吧。残留的石壁上没有发现《水车记》,石刻中间被挖去了一块,不知是不是苏东坡的南山留题?
http://s10/mw690/001JjRCPzy7jY3kR3K1e9&690

http://s16/mw690/001JjRCPzy7jY3l4FFJ0f&690
http://s14/mw690/001JjRCPzy7jY3BFGfXad&690

http://s16/mw690/001JjRCPzy7jY3BYlgbcf&690
       苏轼父子在英州逗留的第二个“景点”叫碧落洞,它是一个硕大的石灰岩溶洞。洞顶倒悬着石乳、石笋,石柱,还有一个黑幽幽的小洞穴,当地人叫它飞鼠洞,里面住着成千上万的蝙蝠。我们进洞的时候,那些蝙蝠就叫嚣着在我们头上盘旋。http://s6/mw690/001JjRCPzy7jY4vhvcFf5&690

http://s7/mw690/001JjRCPzy7jY4vq4LAb6&690

http://s10/mw690/001JjRCPzy7jY4vzxoJ59&690
     1094年秋坡翁与苏过还为此洞同题作诗。 苏过创作的比他爸写实:
               千尺琅轩翠入云,神仙已去洞仍存。寒崖但见悬钟乳,流水无穷泄石门。
               未到朱明真洞府,先看峡口小昆仑。舍舟欲问桃源路,安得渔人与共论。
      现实的碧落洞外有一点点桃源景象。远处青山为屏,近处牛儿甩着尾巴吃草。不通公路,远离尘嚣。但碧落洞下原本连通北江的河流几近断流,洞中水因流速不够变得混浊。附近还散落了不少生活垃圾。
      下图,是洞内我能找到的离苏轼生活年代最近的题刻。
    下图是我们所住酒店的大堂上,悬挂的一幅苏轼重游碧落洞油画。我想既然当地人已经意识到碧落洞的旅游宣传价值,就不要让它再破败下去了吧!
http://s14/mw690/001JjRCPzy7jZH8m5SR8d&690
     快要离开英德前,我们去看境内保存最古老的桥,它也与苏轼有些关系。《容斋三笔》写,英州江水贯市,架木为桥屡被冲毁。郡守何及之叠石为之,始成。元符三年苏轼从海上归来,应何公之请作四言古诗《何公桥》。但如今的何公桥不是北宋的原物,而是1534年另一位何姓知县在原址上重建的一座双拱石筑平桥。今人又在明代何公桥上架了新的水泥桥以供通行。http://s12/mw690/001JjRCPzy7jZHluvvtdb&690

http://s10/mw690/001JjRCPzy7jZHlAMrL09&690

http://s13/mw690/001JjRCPzy7jZHlSy60fc&690
       从英德往清远开,高速路时不时的与北江交汇。一千多年前的北江就相当于北宋的高速公路,坡翁于此舟行一日便到清远。他在禺峡边的飞来寺登岸徘徊。据书上说,这座寺庙本是舒州(今安徽天柱山)一带的延祚寺,是被清远峡山的神仙一夜间搬来的,故而又称飞来寺。
       我们的运气没有坡翁好,他可以坐船直接登览,我们得从白庙码头,沿古驿道步行40分鈡到飞来寺。白庙码头当然也有船,但强制你在船上用餐,不然的话包船500元。我们不愿被斩,所以步行。
      话说当日坡翁想见长老寿公,未如愿。作《峡山寺》诗并自注:“传奇所记孙恪袁氏事,即此寺。”坡翁要讲的故事是:唐代有个叫孙恪的人,纳一袁姓女子为妾。十多年后,带她去峡山寺。女子整理妆容,拜见寺中老僧并献上一只碧玉环,说:“这是院中旧物。”起初,老僧并未认出这块玉。吃完饭后,有数十只野猿在寺院附近,攀萝长啸。闻声,袁氏女露出悲伤的样子,提笔写下:“刚被恩情役此心,无端变化几湮沉。不如逐伴归山去,长啸一声烟雾深。”写毕撕裂的衣服变作一只老猿猴攀树而去。 这时老僧方想起,它不是自己年轻时饲养的猿猴吗!那块碧玉环是胡人送给他,他将其挂在猿猴脖子上的。
       在步行去飞来寺的途中,我和jt讲这个故事,他很感兴趣,一路吼着:“猿猴,你们在哪?”据说飞来寺的原址在今天山上的归猿洞附近。古寺曾多次山洪摧毁,最近的一次重建是1997年。元符年间,坡翁从海上归来,仍回到飞来寺小住过几日,并给谢民师写信流传至今,是练苏体的法本之一。
       如今山中还有几个与东坡有关的遗迹,由于天热,我们实在爬不动也就放弃了。寺院门前有小舟,仅花10元即可渡回白庙码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