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竹林七贤的王戎,不愧是官场达人,正开会呢跑去跳粪池,瞬间免去杀身之祸

(2017-11-27 07:01:30)
标签:

古代人物

晋代

竹林七贤

王戎

杂谈

分类: 人文历史

竹林七贤的王戎,不愧是官场达人,正开会呢跑去跳粪池,瞬间免去杀身之祸



王戎,就是认定路旁的李子一定是苦的那个七岁神童。他显然很聪明,但聪明的人太多了,要想弄个大官当当也不容易。如何才能杀入官场呢?王戎觉得,要想当官,先要出名。

当时最出名的大腕是“竹林六贤”,善于翻白眼的阮籍,好几天不洗头、不洗脸的嵇康,对人说死便埋我的醉鬼刘伶……这些人若放在现在肯定会被送往精神病院,可在那个时代却红得发紫。

为了成功打入竹林六人组,王戎一方面不修边幅,也邋遢起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拼命地谈天扯地说空讲虚,再加上自己长得风流倜傥,很快便赢得了竹林一号人物阮籍的好感。阮籍和王戎的爸爸是好友,每次去王家,看见王戎的老爸就很不耐烦地随便寒暄几句,看见王戎就相见恨晚般侃个没完。

有了阮籍的赏识,王戎成功加入竹林明星组合,竹林六贤就变成竹林七贤了。王戎梦寐以求地出名了。可是竹林七贤每次开Party,王戎都是最后一个到,极其不敬业。阮籍揶揄他,你这个俗物又来败坏我们的兴致!王戎不好意思地说,如果你们的兴致也能被俗人败坏的话—这也难怪,和阮籍他们不同,王戎只是把竹林之游当作出名的跳板,一旦他的名气打出去了,那就没有必要再去竹林耗费光阴了。还是赶紧出去弄个官当当吧。

于是,王戎主动投靠到司马氏门下。司马氏很希望得到像王戎这样出身世家贵族名人的支持。因此晋朝建立后,王戎从黄门侍郎一路飙升到了建威将军。

http://p3.pstatp.com/large/4390000106021dc1dd88

没有当上高官时,就拼命地往上爬;当上了高官,就时刻想着如何保住自己的位置,而且保位往往比往上爬更难。王戎深谙其中三昧。所以当晋武帝提出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时,王戎就开始积极打造自己的孝子形象。正好母亲去世,他就辞官守孝。在这段时间里,王戎虽然也依然喝酒吃肉,却越来越消瘦,连大臣都看出来他实在是天下第一大孝子,简直是“死孝”。

由于很好地迎合了晋武帝的治国理念,王戎受到皇帝的青睐。一地方官送给王戎五十端细布,王戎虽然没有接受,却给对方写了一封感谢信。这件事被媒体曝光后,大家纷纷弹劾王戎贪污受贿。晋武帝却包庇他,说王戎又没有收,哪里叫贪污?

晋武帝时代,天下还算太平,他一死,天下就逐渐乱起来了。王戎敏感地觉察到了这一点,为了适应即将到来的乱世,再去搞那些孝子招牌已经行不通了。怎么办?王戎苦思冥想后,出演了一场晋朝版的葛朗台。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那四则故事:王戎每天夜里和老婆在灯下打算盘,算算今天收了多少,支了多少,盈余多少;觍着老脸向女儿女婿索要欠款;向侄子追讨他结婚时自己所送的一件单衣;因为自家的李子好,在出售之前先把李子核给挖掉,以防止他人“盗版”。

这些都是王家的闺中秘闻,家庭琐事,别人是怎么知道的呢?莫非王戎屁股后面也跟了一群狗仔队,或者身边也潜伏着一个余则诚吗?应该不是。那么,作为当事人之一,王戎的老婆、女儿、女婿、侄子敢将这些“丑闻”公之于众吗?绝对不敢。因为王戎是这个世家大族的家长,在家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因此,这些“丑闻”被曝光只有一种可能:王戎自己对外公布,或授意家人传播出去。

人至清则无徒,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黑白颠倒的肮脏时代,一个高官要想屹立不倒,就不能太无暇,太完美。王戎出身名门又才华出众,本身就遭人忌讳,为了和肮脏的同仁们同流合污,他才特意打造了“吝啬鬼”的形象,搞臭自己。

事实上,王戎特别擅长搞臭自己。晚年,他很不情愿地赶上了“八王之乱”。齐王主政时,河间王联合成都王、长沙王起兵叫板,齐王很惶恐,就问群臣该怎么办。群臣面面相觑,都不肯先发言。

然而不知是酒喝多了,还是突然良心发现要仗义执言,王戎竟然说出了这么一番话:哎,想当初,大王带兵起义,搞掉了您那无比邪恶的叔叔赵王。可是,大王当政以后,并没有做什么好事,大家都很失望。事到如今,大王还是主动退位,以保全性命吧。

http://p3.pstatp.com/large/438c00014cf54efdd1ca

齐王听完,勃然大怒,要杀王戎。群臣都吓得不敢吱声,王戎也被吓醒了,这才知道自己说错话了。可覆水难收,怎么办?王戎灵机一动,说我内急,要如厕。齐王气汹汹地说赶紧去吧,别让尿把你憋死。谁知王戎一去不复返。

齐王等得很不耐烦,就派人前去查看。那人回来报告说不好了,王尚书掉进厕所里了。齐王带领群臣慌忙跑到厕所去,一看,果不其然,王戎正在粪池里游泳呢。齐王乐了,说你是药磕多了,神经失常了吧。忙命人把他拉上来,送回家去。

一场本来要杀头的大灾难就这样一笑了之。没过几天,齐王兵败被杀。大家都问王戎,你那天真是药性发作了?还是假装的?王戎笑而不答。

就这样,王戎靠着自己变色龙的本能,随机应变,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始终屹立不倒,堪称官场达人。


链接:

历史齐名人物:竹林七贤


魏晋多名士,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活动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晋书·嵇康传》: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说他们“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http://p3.pstatp.com/large/19f80001e960714f0c39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在八王之乱中,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但在当时年代不失为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嵇康http://p1.pstatp.com/large/19f20001ef1a3f1375da

嵇康(223-262)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至(今安徽宿州市西南)人。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有《养生论》。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 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他的朋友山涛(巨源),后来投靠司马氏 当了吏部尚书,曾劝他出去做官,他遂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

嵇康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庄”,排斥“六经”,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决破礼法束缚。他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嵇康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其代表作。诗长于四言,风度清峻;《幽愤诗》、《赠秀才入军》较有名。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断言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而其目的则在于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述。

2.阮籍
http://p1.pstatp.com/large/19f1000207c5c80b36be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阮籍作品今存赋 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阮籍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原集已佚。不过他的作品散失的并不多,以诗歌为例,《晋书·阮籍传》说他“作《咏怀诗》八十余篇”,看来全部流传了下来。明代曾出现多种辑本,张溥辑《阮步兵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整理出版了《阮籍集》。注本有近人黄节的《阮步兵咏怀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3.向秀http://p1.pstatp.com/large/19f900038f627b43c9a8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魏晋间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少颖慧。与嵇康等友善。向秀本隐居不出,景元四年 (263)嵇康被害后,在司马氏的高压下,他不得不应征到洛阳。后任散骑侍郎,又转黄门散骑常侍。向秀好老庄之学。当时《庄子》一书虽颇流传,但旧注“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作《庄子隐解》,解释玄理,影响甚大,对玄学的盛行起了推动作用。但向秀未注完《秋水》、《至乐》。稍后,郭象在《庄子隐解》的基础上补完《秋水》、《至乐》注释,又加发挥,成为今日所见的《庄子注》。

4.刘伶http://p3.pstatp.com/large/19f80001ed3c71078895

刘伶,字伯伦,(约221年-300年),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着《酒德颂》一篇。

5.王戎http://p1.pstatp.com/large/19f70001faac4a54c3a6

王戎(234─305),字濬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6.阮咸http://p3.pstatp.com/large/19f50001ee8cf9024855

阮咸,字仲容,“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之侄,叔侄二人时人并称为“大小阮”。他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山涛认为他“贞索寡欲,深识清浊,万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职 必绝于时”(见《晋书》本传), 但晋武帝认为他耽酒浮虚而不为所用。

他与阮籍一样放达任诞, 狂浪不羁。他曾与姑母家鲜卑婢女私下要好,母亲死时,按礼姑姑要还家,但阮咸要求把婢女留下,其姑认为不符合礼教。便带婢女走了,阮咸得知借驴骑上追赶,终于把婢女追回来了,并生了一个儿子叫阮孚,此事为世人所讥。

因此他朋友不多,只和亲友知交弦歌酣饮。有一次,他的亲友在一起喝酒,他也来参加,不用酒杯,而是用大盆盛酒,喝得醉醺醺的。席间有人笑他如同猪贪吃,阮咸就效仿猪的样子喝酒。他一面饮酒,一面鼓琴,真是不亦乐乎。于是“与豕同饮”就传为笑话。

阮咸妙解音律,善弹琵琶,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有一种古代琵琶即以“阮咸”为名。他曾与荀勖讨论音律,荀勖自认为远不及阮咸,便极为嫉恨。阮咸也因此被贬为始平太守。阮咸还有著作《律议》传世,见《世说新语·术解》。

7.山涛
http://p1.pstatp.com/large/19f100020b4f0c2c2039

山涛(205—283年),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山涛是竹林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他之加入竹林名士,是以其风神气度。同为竹林七贤的王戎对他的评论是:“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也就是说,他给人一种质素深广的印象。而大器度,正是其时名士之一种风度。虽然山涛与嵇康、阮籍情意甚笃,但是志趣其实并不相同,这从他举嵇康自代以至引出嵇康与之绝交一事,即可说明。他走的是另一条入仕的道路。

山涛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他谨慎小心地接近权力。在曹氏与司马氏权力争夺的关键时刻,山涛看出事变在即,“遂隐身不交世务”。这之前他做的是曹爽的官,而曹爽将败,故隐退避嫌。但当大局已定,司马氏掌权的局面已经形成时,他便出来。山涛与司马氏是很近的姻亲,靠着这层关系,他去见司马师。司马师知道他的用意与抱负,便对他说:“吕望欲仕邪?”于是,“命司隶举秀才,除郎中,转骠骑将军王昶从事郎中。久之,拜赵相,迁尚书吏部郎。”开始做的当然都是小官,到了任尚书吏部郎的时候,山涛的仕途便一帆风顺了。

嵇康曾有《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后人因此对山涛颇多鄙夷。虽然山涛并不像嵇康那样是非分明,刚直峻急,但也只是行不违俗而已。譬如他也饮酒,但有一定限度,至八斗而止,与其他人的狂饮至于大醉不同。山涛生活俭约,为时论所崇仰。他在嵇康被杀后二十年,荐举嵇康的儿子嵇绍为秘书丞,他告诉嵇绍说:“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可见他二十年未忘旧友。

至于他投靠司马氏,似也无可非议。因为士人求知的目的是“经世致用”,他们想必也有所谓的“实现自身价值”的问题。但他们拥有的纯知识的地盘却是如此之少,除了天文、历法以外,其他的科学技术几乎都是“医卜星相”、“百工”的贱业。法律、经济和管理也大多是吏胥的专利,琴棋书画之类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业余爱好,他们所能做的也就只有读书与做官了。在皇权垄断一切的社会,仅有一技之长以至鸡鸣狗盗者自不必言,就是有经纬天下之术的盖世英才,舍“货与帝王家”之外也少有一展身手的。http://p3.pstatp.com/large/19f90003944ccad9aac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