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空死”真相:是当妓女还是流亡日本

标签:
古代人物唐代杨玉环杂谈 |
分类: 人文历史 |
杨玉环“空死”真相:是当妓女还是流亡日本
唐玄宗和杨玉环
《新唐书·后妃传》云:“(玄宗)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引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
这段出自好古成癖、常常以“惜墨如金”自诩的宋人宋祁之手的文字有些不该省的地方省略了。
比如“诛国忠”后面应加上一个“国忠”方能和下文的“已死”衔接上,再比如“缢路祠下”中的“缢”这个动作是谁发出的?换言之,是杨玉环“自缢”,还是别人“缢之”?倘若是“自缢”,谁为她“裹尸以紫茵”?这些问题初看起来似乎只是行文时的问题,实则不然,如果没有人对杨玉环的死提出疑问那还罢了,但现在偏偏有人对她的死亡与否(是否死在马嵬驿)提出了怀疑,《新唐书》给人的回答就有些不尽如人意了。
《旧唐书》在提到杨玉环的死时,虽然比《新唐书》要详细一些,但似乎也不是很详细。
《旧唐书·后妃传》:“(玄宗一行)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覆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宝,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关键之处说得也不是很明白:杨玉环是自缢的,还是被别人缢杀的?仍未交待清楚。
http://p3.pstatp.com/large/184e00028c9f388d4bc0
影视剧中的杨玉环
我们再来看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上是怎么说的:
上(玄宗)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隶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
《资治通鉴》中的这段话说得是很明白的。
杨玉环是由高力士杀死的,她死后,为使乱军心安,玄宗还命乱军头子陈玄礼等人验尸。
按理说,杨玉环之死到此就应该画上一个句号了。
但有些人却偏偏不想让这位美人就这样死去。
这此人根据白居易的那首《长恨歌》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总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说杨玉环马嵬之变时没有死,而是流落民间当了妓女,另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在本文开头时所提到的逃往日本。前一种说法太过匪夷所思,而且无任何正史、野史上的佐证,后一种说法因为是“出口转内销”过来的,而且又有“人证、物证”,所以粗看起来还煞有介事。但细一琢磨却也不是那么一回事。
首先,力主杨贵妃逃亡日本的人所提出的人证、物证,没有一个可以证明是与杨贵妃有直接关系的,所谓日本的“杨贵妃墓”、“杨贵妃观音堂”,在中、日早期史料中均无记载。
其次,几部被公认为是“信史”的权威史学著作都认为杨贵妃已死于马嵬驿,而且一致认定了其卒年(38岁)。
http://p3.pstatp.com/large/18aa0000fd111571b9ff
杨玉环之死
最能证明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的证据是《旧唐书》中的另一段记载。
《旧唐书·后妃传》:“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这段话中透露出这样几点信息:
(1)贵妃确实死于马嵬驿,不然李隆基就不会令“中使”(宦官)前去祭奠并诏令改葬。
(2)改葬工作因“将士疑惧”——实际上是现在的皇帝,当时的太子李亨疑惧——而不得不秘密进行。
(3)中使(宦官)掘开了贵妃的坟墓,掘墓后发现了紫褥、香囊——这与《新唐书》中的“裹尸以紫茵”记载相吻合。
(4)最重要的是,掘墓后,杨贵妃并非“空死处”,而只是“玉颜不见”——肌肤已坏而已。这就足可以驳斥“不见尸体”的谣传,由此推之白居易的“玉颜不见”应理解为“尸体已腐”,而不是“不见尸体”。
尸体、紫茵、香囊俱在,杨玉环怎么会逃往日本?
我们退一步来说,姑且算杨玉环马嵬驿死里逃生,而且也确实逃到日本,但她也决不会有什么后代。
为什么?
因为杨玉环是个失去了生育能力的女人。
这样说可绝非主观臆断,而是有事实作根据的。
我们知道,杨玉环17岁出嫁,38岁身亡,21年间,她先后有过好几个男人,但却没有为这些人生下过一男半女,倘若说嫁给李隆基时没有生儿育女是因为李隆基年纪大了(61岁),那么,嫁给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时,李瑁可是“正当年”——李瑁仅比杨玉环大一岁,两个人做了近十年的夫妻,也无一男半女,而李瑁后来再婚后却生了不少子女,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答案是什么,读者自然想得出来。(来源:头条号)
链接:
杨贵妃命殒马嵬驿后的奇闻传说:杨贵妃死在哪里?
美艳风流的绝代佳人杨贵妃,在“安史之乱”的逃难中,因为哗变的随行将士所逼迫,使唐玄宗无法兑现曾经承诺过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誓言,最终只能选择“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的保命策略了。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唐玄宗在马嵬坡(今陕西省兴平西)驿站,命人用白绫缢死了杨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也就这样成了“安史之乱”的牺牲品。由于闭月羞花的杨贵妃在马嵬驿的香消玉殒,她的传奇故事就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以至出现了后来的种种奇闻传说。
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渔阳鼙鼓动地来”,招降纳叛,蓄谋已久的安禄山,在杨国忠的激逼下,打着“奉密诏讨杨国忠”的旗号,在范阳(治所幽州,今北京西南地区)造反了。《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以上(玄宗)待之厚,欲上晏驾(死),然后作乱。会杨国忠与安禄山不相悦,屡言安禄山且反,上不听,国忠数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由是禄山决意遽反。”
四十余年的太平天下,唐玄宗早年的雄心壮志早已让位于晚年的奢侈游乐了。安禄山的造反,让朝廷猝不及防,反军锐不可挡,势如破竹,很快便攻占了河北各镇,东都洛阳也陷落了。后来,由于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的顽强奋战,老将军哥舒翰对天然屏障潼关的驻守及河北诸将的纷纷反戈一击,使形势略有好转。但由于杨国忠惧怕哥舒翰得势权重,对自己不利,便再三撺掇唐玄宗命哥舒翰出潼关作战,结果,失去屏障的哥舒翰很快就中伏兵溃了。
天宝十五年六月,潼关失守。六月十三日凌晨,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及杨氏家族在随行禁军的护卫下逃离长安,准备入蜀避难。六月十四日中午,逃难的车队到达马嵬坡驿站,一路下来,饥渴交加,士卒怨愤满腔。右龙武将军陈玄札(随玄宗参与灭韦氏的政变,地位很高)担心士兵叛乱,便对士卒们说:“今日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就是由于杨国忠分裂大臣,盘剥黎庶,以至于此。若不诛之,何以谢天下!”将士们齐呼:“早有此心,念之久矣。”恰在此时,杨国忠被吐蕃和好使者拦在驿门外说事。有军士大呼:“杨国忠与番人谋叛!”一声呼喊,犹如引发了一座火山,多年来对杨国忠专权和对杨氏家族骄奢的不满,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杨国忠很快就被乱兵杀死肢解,头被挑在枪尖上。赶来阻止的杨国忠之子户部侍郎杨暄、御史大夫魏方进及杨氏族人也被杀死,哗变的士兵围住了皇帝驻跸的马嵬坡驿站。唐玄宗听到喧哗,问左右:“何故?”左右答:“国忠谋反。”玄宗扶杖,走出驿门,安抚六军。六军仍不解围,玄宗环顾左右,令高力士责问其故。
陈玄礼奏道:“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请陛下割恩正法。”玄宗道:“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谋反!”高力士见六军仍不散,恐酿大祸,忙近前奏道:“国忠负罪,诸将讨之。贵妃乃国忠之妹,犹在陛下左右,群臣能无忧怖?伏乞圣虑裁断,将士安则陛下安矣!”玄宗转身入驿站,不忍回到行宫,在驿门内的小巷中,倚杖低头而立,神情惨切,久久不能移动。京兆司录韦锷见状,忙跪奏道:“乞陛下割恩忍断,以宁国家。”玄宗逡巡踟躅一阵,进入行宫。随后,手抚贵妃走出厅门,至马道北墙口,流涕而别,由高力士赐死。贵妃知死期已至,泣不成声,语不胜情,鸣咽着说:“愿陛下好生注意,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乞容礼佛。”玄宗答道:“愿妃子善地受生。”高力士遂于佛堂前的梨树下,用白绫缢死了杨贵妃。贵妃才气绝,南方进贡的鲜荔枝就到了。玄宗睹物情悲,长号数声,吩咐高力士:“与我祭之。”祭毕,六军仍未解围。高力士只好用锦绣紫衾遮盖着杨贵妃,将其置于驿站的庭院中,命陈玄礼等人入驿站庭院观看。陈玄礼抬起杨贵妃的头,知其已死,说:“是的!”继而围解。唐玄宗命高力士将杨贵妃埋葬于马嵬坡西郭之外一里许的道北坎之下。绝代佳人杨玉环就这样香消玉殒了,时年,贵妃三十有八。
然而,有关杨贵妃的传说,并未因她的离世嘎然而止。由于杨贵妃是在国家遭遇大难时不幸玉殒的,所以,关于她的种种奇闻传说,反而越传越多,越传越神了。
先是,江湖术士李遐周有诗曰:“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之后,市井小儿皆唱。事后有人解析:“燕市人皆去”,即安禄山起兵渔阳,燕人从军去也。“函关马不归”,即哥舒翰之败,潼关不守也。“若逢山下鬼”,即嵬字,指马嵬驿是也。“环上系罗衣”,即贵妃小字玉环,是以罗巾缢死也。故说杨贵妃死于马嵬坡早就有了预兆。
又传,玄宗天宝末年,京师曾有童谣传唱:“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 因杨贵妃常以假髻为首饰,而且喜好穿黄裙。故而有人说,安禄山起兵,至杨贵妃赐死,皆为落花流水去之应验矣。
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郭子仪收复两京。是年十一月,唐玄宗自成都返回长安。返京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派人去祭奠杨贵妃。后来又想改葬,礼部侍郎李揆奏道:“龙武将士诛杨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唐肃宗遂制止改葬。太上皇李隆基无奈,只得密令高力士将贵妃移葬于他所。贵妃初葬时,以紫衾裹身。至移葬时,已经两年,肌肤已坏,只遗胸前锦香囊无损。高力士葬毕,以锦香囊献给太上皇,太上皇睹物思人,欷歔下泪。又令画工画贵妃图形悬于别殿,朝夕视之。
李隆基移居大内甘露殿后,仍无日无刻不悲悼杨贵妃。遂辟谷服气,就连张皇后(肃宗皇后)进献的樱桃蔗浆也不食。一日,太上皇对侍儿宫爱说:“吾奉上帝所命,为元始孔升真人,此期可再会妃子耳。”即令准备热汤沐浴,并吩咐:“我若就枕,慎勿惊我。”宫爱闻睡中有声,骇而视之,已崩矣。时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四月甲寅,时年七十八岁。
又传,因杨贵妃下葬时匆忙,马嵬驿一驿卒拾得贵妃遗落的锦绣鞋一只,回家后交给其母。老妇人便将绣鞋对外展示,凡过客观玩一下,需交一百钱,老妇人前后获得银钱无数,遽致大富。由此可见,杨贵妃的名气之大了。
又有传说,杨贵妃生时,脚上有一只玉环,所以父亲给贵妃取了个小字叫玉环。
(来源: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