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两门课,打死我也不敢开!”从中国校长在芬兰的感慨说起

(2017-06-03 17:38:13)
标签:

国外教育

芬兰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

“这两门课,打死我也不敢开!”从中国校长在芬兰的感慨说起

 

 

http://p3.pstatp.com/large/242f0001846080e16df1

 

“我在芬兰访问的几所小学,都发现了两门有意思课程,但在我的学校,这两门课程打死我也不敢开。 ”

这是一所民办学校——湖南清华艺友实验学校校长彭昌盛到芬兰交流的感慨。这一感慨引发了非常多中国新一代家长及创新教育者们的共鸣。

这位校长说的两门课,分别是木工课,和家政课。

目瞪口呆的中国校长

光是这两门课的教室里的布置和工具台上摆满的学生用具,就已让中国校长们目瞪口呆。

先看木工课:

教室了有6个实木操作台,周围有序布局的是小型电动的车床、刨床、锯床等设备,墙上或柜子里,或挂着或放着电钻、各种钉子螺丝木销子、手工凿子、刀子、刨子、锯子,还有存放实木方料、板材的架子和材料,简直就是一个家具生产车间。

http://p3.pstatp.com/large/242b00038e898ef6b7b0

再看家政课:

大概也是六组布局,每组都有洗衣机、微波炉、大型烤箱、冰箱、煤气灶、锅碗瓢盆、洗菜池子、抽油烟机、酒水勾兑、各种调料,当然还有各式菜刀、菜板!

据这所位于赫尔辛基的芬兰小学的校长说,木工课和家政课教室,“都是学生最迷恋的地方,教室需要校长出面科学分配,否则争不到手”。

这更让到访的中国校长们倍感不可思议,上面提到的彭昌盛校长回国后撰文称:在我的眼里,这些都是安全隐患,满眼都是教育局的追责和“学闹”场面!我不敢说是“魂飞魄散”吧,至少也是胆战心惊了,绝不敢开课!

他的话可谓直白、诚恳。是的,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便是形容的这样一种情景吧。

关于芬兰中小学教育的典型案例,少年商学院微信做过系列深度分享,譬如《芬兰学生从4岁到19岁有1300小时的建筑教育课,却不是为了培养建筑师》,以及不久前的《芬兰孩子长大后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因为这里的职业启蒙如此与众不同》。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木工课和家政课的话题。

芬兰中小学222门课程

“玩中学”贯穿始终

首先,我们来看看芬兰的中小学生,都上什么课,以及有什么特点。简单来说,

1、芬兰文、数学和体育是必修课;

2、音乐、艺术、历史,以及、科学、外语等,都交叉开设,

3、跨学科项目制学习,和孩子可以跨年级混龄学习,是最大的两个特征。

4、最为可圈可点的是,家政课,小学开设,从七年级开始,成为必修课。木工课虽然不是必修,但是会作为升学参考。

著有《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的陈之华老师曾分享过芬兰罗亚市(Lohja)一所中学七年级的课表,见下图。课表里的“家事经济”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家政课。

根据我们查阅的资料,从2016年9月开始,芬兰的中小学课程总共开设222门,内容涉及芬兰语和芬兰文学、瑞典语和瑞典文学、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健康、音乐、艺术、外语、家政、环境学、社会学、公民教育、手工制作、宗教和伦理等各个领域。

另一个去年开始芬兰中小学课程的一个新变化就是,更加重视社会学和公民教育、历史等人文科学,更加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学习方法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更加突出学生人际交往与运用科技的重要性。一句话,那就是,芬兰要培养的是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会学习又懂生活的世界公民。

那么,毫无疑问,木工课与家政课,就是融学科、生活与公民教育等于一起的“科目”。上述湖南彭校长参观的另一所芬兰小学,坦佩雷市的Pispalan小学,三年级已经开设了木工课,校长介绍“班级的木工课题,是每人用实木制造一栋他心目中的美丽别墅,然后,班级合作,搭建一个完整的村庄,这个课题需要一个学期完成。”(本文关于芬兰木工课的图片来自“新领教”微信公号,特此感谢。)

几乎所有到芬兰参观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都会发出类似的感慨。2015年12月,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的一些老师到芬兰交流,摘录其中一位刘老师的“体验日志”:

今天的最大的收获是亲身参与小学木工课,切身体会什么是“做中学” 。我们分成四个小组,在学校木工课老师的指导和示范下,分别完成自己的制作任务。第一组做一个带把手的塑料盖子;第二组做一个插奶酪用的小锥子;第三组做一个放锅或热水壶的木头垫子;第四组做一个抹奶酪用的木质刀具。最后我们拿着自己的作品,在老师的指导下刻上“Made in Finland”,我们既收获了“做中学”,又收获了作品,每个人都把高兴写在了脸上。

再说家政课。芬兰的家政课可以追溯到1998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一个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教授儿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索、有社会责任的小公民。芬兰中小学的家政课,无论在课程体系、学科教学方法还是在师资培养等方面,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

家政课,最开始从生活中的基本场景入手,如餐桌礼仪、健康饮食、家务的分工与合作、垃圾回收、规划零用钱等,不仅教育孩子基本生存技能以及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还引导他们如何人际交往,探索建立未来良好的家庭关系,培养孩子快乐生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让孩子做危险的事

以及摒弃对家政课的偏见

那么,回到文章开头的话题:为什么中国校长感慨,木工课和家政课,打死也不敢开?他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我很赞成开设这样的课程,学校也可以投资这样的设备,但我真的没胆量开课。因为,教育局和家长给我上过太多的“课”!

说的再直白一些,教育管理部门认为,开这两门课,太危险,“要考虑到学生的人身安全”。而对于家政课来说,不少中国家长则认为,孩子上学又不是为了做家务活或以后当保姆的,为什么要上这种课?也就是觉得家政课太“土”!

观念,观念,观念。所谓阻碍教育发展的因素,唯有观念二字。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家庭教育,在许多事宜上陈腐的、非黑即白的、狭隘的观念,阻断了不少孩子的天性和自由发展的通路。

少年商学院微信曾分享过一篇TED演讲《让孩子做这5件危险的事》,演讲者是吉佛·图利(Gever Tulley),他是一位计算机科学家,也是旧金山青少年木工学校Tinkering School的创始人。少年商学院联合创始人Evan曾于2014年前往拜访,并曾分享过感受,那就是,在今天的教育当中,我们更应当注重培育孩子的“工匠精神”。

吉佛·图利提到的五件事,前两件便是“玩火”和“拥有一把小刀”,我们再来倾听一下他的理念吧:

随着我们对什么是安全区域的界定变得越来越严苛,与此同时,我们也切断了让孩子们与周遭的世界相处的宝贵机会。尽管我们所做的努力和意图是好的,但孩子们终究必须学会如何去应付各种各样环境下的,那些在他们能力所及范围内的所谓最危险的事。

没错,尽管听起来“做危险的事”很危险,但其实真正的“危险教育”更是“安全教育”。吉佛·图利演讲的主旨实际上是关于安全,以及我们能做的一些简单的事。通过这些小事,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创造力、自信心,以及对他们周遭环境的控制能力。

而关于家长们对家政课的误区。首先我们说的是,这门课,一点都不土。广义的的家政课,包括了我和我自己、我和我的家庭与城市、我和未来的世界三个层面。分别是从家务动手能力、家庭关系与社会学习、公民意识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来培养孩子懂得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据外滩教育报道,在英美国家,现代家政教育已发展一百多年,至少77个国家将之纳入课程体系。上海高东中学老师郑钢曾写过一篇文章,介绍北爱尔兰地区的中小学的家政课。这门课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他列出了几项孩子们项目制学习的主题。我们来看看究竟“土不土”:

1、通过计划、管理和适应资源培养各种技能去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2、任务和时间管理、自己烹饪和自我管理、理财等;

3、调查影响消费者选择和决定的各种因素;

4、调查在各种情况下消费者的权利、责任、获得的支持等。

四件事情

是家长永远不能停止思考的职责

限于篇幅,今天就先分享到这里。我们想说,尽管在中国的学校,没有开木工课或家政课,家长朋友们,也不妨试着引导孩子人,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譬如昨天是母亲节,我们于前天发起一个倡导,就是“教孩子做一道菜”这是把木工课和家政课,融在一起的一件事,同样也是把动手能力与家庭关系融在一起的一个倡议。欣慰的是,非常多的家长朋友真的拉着孩子,行动了起来,只有极少数的家长充满疑虑,譬如“孩子那么小就让他拿刀切菜多不安全啊”诸如此类。

http://p3.pstatp.com/large/242f00018461d1ac794b

说到底,有四件事情,是做为家长应该不断学习、思考的职责与命题:

1.犯错是福。多让孩子去尝试,创造力就是在孩子不断的试错中培养起来的。

2.谨慎赞美。称赞会妨碍孩子独立思考,所以我们要客观地褒奖孩子,不能过分赞美。

3.解放思想。给孩子多一些选择也会鼓励其独立思考。

4.充分放手。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家长盯管着,他就不愿意去冒险,这会抑制其创造力。

当然我们也期待,将来会有一天,在中国的教室里,也会出现孩子们在操控电动“车床”,带着护目镜、防噪音耳机,在各自的操作台上,用锤子、凿子、扳子、电钻、钉子、木方、木板叮叮咣咣,在为了他们学期末的项目而忙个不停。


    相关链接

    在芬兰 孩子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16/df60a3eaa64a4816b7e0180e5480e362.pn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16/e6059a9616ab4579b38a52546b106fe3_th.jpeg

    在芬兰,老师可以任意调整学科课时量;师生共同商讨周学习计划,真正落实“我所教的,正是你想学的”教育理念;学生15岁前没有成绩单,没有所谓的成绩排名;每一个学生都在为自己下一步学习,孩子们感觉自己每一天都在进步,是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芬兰的学生绝对不会为老师而学、为学校而学、为考试而学,他们只为自己而学。

    在国内,教改之风日盛。讨论最多的,还是教育如何回到人性本源的问题,是从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的理念转换问题。但无论如何转换,我们审视自己的课程、课堂及教育模式,真的实现“学生为自己而学”了吗?

    让我们看看芬兰孩子的学习生态。

    课程设置是由政府层面决定的,这个你不能变,比如小学,政府规定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阅读、写作、自然、音乐、宗教、美术、体育,这是芬兰国家教育大纲明确规定的,是进入法规层面的东西,你要改变,你就违法!同时,国家对不同级段的周课时量也有具体规定,1~2年级每周19节课、3~4年级每周23节课、5~6年级每周24节课、7~9年级每周30节课。

    但这些规定到了学校后,其执行过程就显现出巨大的人性化色彩。

    老师可以任意调整学科课时量

    在不改变国家规定的学科开设门类的前提下,实际教学中,芬兰的班主任老师可以根据本班孩子学习进展,自行决定各学科课时量的多少,而不必报告校长。比如,班主任认为这周必须加强阅读课程,就可以自行压缩语文、数学或其他学科的课时量,甚至可以自行决定临时变更课程安排,比如这节是数学课,上课前发现学校来了一批学生特别喜欢的书刊,班主任可以马上宣布,这节课改为阅读课,带领孩子们进入阅读状态。

    师生共同讨论本周学习计划

    每周开始,老师会与学生共同讨论本周的学习计划。

    如何体现“关注学生如何学”?芬兰各班级的周教学计划不再是老师的教学计划,而是本周学生的学习需求计划!

    每周初,班主任都会召集班级学生开会,民主商讨这个周学生要学习什么,哪些要多几节课,哪些要少几节课;哪些问题需要自己研究,哪些问题需要老师帮助。

    老师根据这些信息,决定本周教学计划如何开设,真正做到“我所教的,正是你想学的”理念的落实。

    15岁前学生没有成绩单

    芬兰的学校,九年级以下不得组织任何统一考试,不得在老师自己组织的少量测试里,给孩子排名。老师决不能根据测试结果,告诉孩子你是最好的、你还可以、你的成绩最差要努力。甚至学校里不得张贴所谓“优秀生”的名单、照片和海报。

    他们认为,那样的考试、排名或者海报,会让孩子产生极度不安,对学习产生恐惧甚至缺少安全感。

    芬兰孩子为自己下一步学习

    在芬兰,有一种理念已经植根于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心里,那就是学生绝对不会为老师而学、为学校而学、为考试而学,他们只为自己而学。

    所以,孩子们学习的都是他们自己最喜欢的,所以才会倾注最大的热情去学习。

    芬兰孩子每天都觉得自己在进步。与国内的孩子相比较,这是个非常有哲理的现象,也是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现象:

    由于没有考试的比较,芬兰的孩子学习变得轻松而富有乐趣,而且,每天孩子在学习结束时,老师会告诉孩子,你今天确实比昨天掌握了更多的东西,你比昨天进步了很多,孩子都是带着满满的自信回到家里的。

    而国内的孩子在周考、月考、期考、小升初、中考等各种考试的密集压制下,尤其在老师明示、暗示的考试排名中,很多孩子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甚至越学越倒退。

    孩子可以有任意的学习姿势

    这在国内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学生在上课时,不会有同一个坐姿的要求,可以用坐、靠、斜、跪、蹲、站、趴各种姿势听课,甚至离开座位到休息区看书写字。而我们国内的学校,几乎都对孩子的坐姿、举手、板书、持书等姿势,有着极其严格的规范。

    当我对这样的课堂管理表示质疑时,赫尔辛基万塔学校的珊娜校长反问我:您在喝咖啡的时候,会一直正襟危坐吗?你也会不断调整到一个你认为最舒服的姿势对吧?何况孩子呢?

    在芬兰,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来佐证孩子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来源:少年商学院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