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2016-10-20 05:25:01)
标签:

读点鲁迅

萧红

回忆鲁迅先生

杂谈

分类: 人文历史
纪念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1

回忆鲁迅先生的文字,说是像天上的星星,可能有点不靠谱,若是说多得可以爆棚,那是实话。其中,占据置顶头条位置的,点来点去,一定是萧红那篇《回忆鲁迅先生》,选择没商量。

2

萧红是在1936年7月,离开上海去日本的,行前,鲁迅先生专门设家宴,为她践行。在东京,不到三个月,便听到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噩耗。1937年1月,又返回上海。不顾风尘扑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许广平萧军陪同下,捧着鲜花,到万国公墓给鲁迅先生扫墓。

当晚,泪水与墨水一起落在稿纸上,萧红写了一首《拜墓诗——为鲁迅先生》,撕心裂肺地这样哭诉:“跟着别人的脚印,/我走进了墓地。/又跟着别人的脚印,/来到了你的墓边。/那天是个半阴的天气,/你死后我第一次拜访你。/我就在墓边竖了一株小小的花草,/但不是用以招吊你的亡灵。/只是说一声:'久违'。”(为节省空间,/表示分段。下同——作者注)沉痛凄楚中,透出亲切,自然,不像作诗,是在聊天,私语。

3

1939年,从10月到年底,萧红先后写了《记我们的导师》,《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记略》一系列回忆录,缅怀鲁迅先生。

1940年1月,萧红和端木蕻良漂泊到香港。半年后,把上述文章梳理汇总,经过一番润色之后,合为《回忆鲁迅先生》一书,由重庆妇女生活社出版发行。此时,离她魂销梦断香江畔,不到两年时间。

在东京萧军把鲁迅先生离世的消息,传达给萧红,同时建议她写点回忆鲁迅先生的文字,萧红拒绝了,她回答说:“关于回忆L一类的文章,一时写不出。不是文章难作,倒是情绪方面难以处理。”两年后,尘埃落定,萧红终于摆脱了“情绪方面难以处理”的困扰,回忆文章如潺潺溪流,从心田淙淙奔泻,伴随一朵朵水花,呈现在笔墨之中。

4

萧红和萧军1934年11月,离开哈尔滨后经由青岛漂移到了大上海。两个文艺愤青的命运,出现了他们作梦也想不到的转机,那就是遇到了文坛大神鲁迅先生。

《八月的乡村》,《生死场》被鲁迅积极推送,成为两个人的成名之作。悄吟的署名,正式被萧红取代,从此如一颗高悬的新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熠熠闪光。

在走向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的同时,二萧也走进了大陆新村9号那幢小楼,与鲁迅先生有了近距离交往。不久,萧红成了独行侠,把这里当成呼兰河畔张家大院后花园,一个人不断地出出进进,留下脚印一串串。

许广平曾对梅志诉苦:“萧红又在前厅……她天天来,一坐就是大半天,我哪来时间陪她,只好叫海婴去陪她。我知道,她也苦恼得很……她痛苦,她寂寞,没地方去就跑这儿来,我能表示不高兴,不欢迎吗?唉!真没办法。”

在一篇文章中,许广平写道:“我不得不用最大的努力,留出时间在楼下客厅陪萧红女士长谈。她有时谈得很开心,更多的是,勉强谈话而强烈的哀愁,时常侵袭上来,像用纸包着水,总没办法不叫她渗出来。”

许广平“真没办法”的述说,夹带着不少抱怨,萧红却我行我素。她那颗寂寞的灵魂,在这里寻找到安放的场所,受到温馨的滋润。而作为一个作家,凭借职业敏感,在这个只有三层楼房的空间,开拓了宏阔的精神天地,耕耘出别样的收获,一日复一日地积累着大量的写作资源,成为珍贵的创作财富。

说这笔财富“珍贵”,主要不只是因为丰富,它的优质更在于它是稀有的,独特的,私密的,其他人唯有望“源”兴叹,可望不可及。“资源”就是她的自留地,所以才结出了《回忆鲁迅先生》这颗巨大的果实,为它成为经典,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5

通常读到的那些回忆鲁迅先生的同类作品,采用的视角,都是高山仰止那种。鲁迅先生被誉为“国魂”级大师,摆放在远离凡间,高高在上的神台上,几乎成为舆论的统一观点。

所以那些回忆录作者,无论怎样将鲁迅先生拔“高”,怎样美化,都认为是天然合理,谁也不会觉得不对劲儿。可读起来,总是有那么一点“隔”。伟大是伟大了,崇高是崇高了,可就是缺少人间烟火味儿,“橫眉冷对”,让人敬而远之,亲近不了,更说不上亲切。

萧红的回忆,却另是一番风景。尽管鲁迅先生是她顶礼膜拜的偶像,是带她前行的导师,但她采用的却是平等的视角,把鲁迅先生从神台上,请下来,与世俗凡人,与读者,平起平坐,屁股都落在同一个地面上。还原了鲁迅先生作为“人”的那一面,对吃喝作息 ,喜笑怒骂,一律不加掩饰,原汁原味的拷贝出一副真实的面貌。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是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这是回忆录开篇的两个小节,“笑”和“走路”,与先驱,与伟人的高大形象毫不沾边,纯属鸡毛蒜皮的琐事。这样的起头,也为作品奠定了风格基调。

再看:“鲁迅先生的写字桌,铺了张蓝格子的油漆布,四角都用图钉按着。桌子上有小砚台一方,墨一块,毛笔站在笔架上。笔架是烧瓷的,在我看来不很细致,是一个龟,龟背上带着好几个洞,笔就插在那里。”

“在病中,鲁迅先生不看报,不看书,只是安静地躺着。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上不断看着的。/那上边画着一个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的花朵。/记得是一张苏联某画家着色的木刻。/鲁迅先生有很多画,为什么只选了这张放在枕边。”

“写字桌”与“一张小画”,虽然靠近了鲁迅先生的作家身份,可仍然没离开世俗凡人的范围,没离开鸡毛蒜皮的范围。恰恰因为这两个“没离开”,读者才能始终觉得“没离开”过鲁迅先生。获得的阅读感觉 ,既是轻松愉悦的,更是真实可信的。

6

那些写作回忆鲁迅先生文章的作者,不必说,都是对鲁迅先生满怀仰慕敬仰之情的,但是由于彼此之间的关系,交往时间,接触方式存在的差异,倾吐出的情思,就连带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萧红在这方面的优势,等于是个注册了的专利,恐怕是其他许多作者,都比不了的。从1934年年底,到1936年7月,这么一个长久的时间段,萧红几乎成为鲁迅先生家中一个成员。她在鲁迅先生身上,寻找到了最疼爱她的爷爷的影子,更体验到从未体验过的男性给予的真正关爱,鲁迅先生也对这个才女满怀怜香惜玉之情,致使两个人之间,滋生出一种微妙奇异的情愫。

以这样亲密元素汇聚成的江河源头,流淌着的情思溪流,自然会激荡起真诚,炽热的浪花。这在其他人的回忆作品中很难发现一粒这样的水珠,甚至连比较挨近的水气,也湿润不到。

看看下面的文字:“那天下午要赴一个筵会去,我要许先生给我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先生拿了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笑,把那桃红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并且许先生很开心地说着:/“好看吧!多漂亮!”/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鲁迅先生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着我们这边看着:/“不要那样装饰她……”/许先生有点窘了。/我也安静下来。”

哪个人的回忆中,会有类似的这么闪光的片段?它的含金量,罕见的饱满。只是一个由生活中的小插曲,衍生出的一个细节,却把三个人物,都席卷进去,碰撞出奇异的冲突,微妙又激烈。

由鲁迅先生的认真,嗔怒,展露出了他对萧红的偏爱,袒护。反过来,对自己妻子倒是那么粗暴。

可以猜测出来,几年之后萧红写到这个小片段的时候,内心深处一定仍然燃烧着一团烈焰,闪耀着感动的火花,手里的笔杆将跟着瑟瑟发抖。

萧红曾经以准主妇的身份,为鲁迅先生一家人做个富有东北特色的韭菜盒子。她本人对自己制作面食的本事,一直觉得拿不到桌面上,尤其在这个名人之家。可鲁迅先生吃得津津有味,放不下筷子,一再向许广平请示,他要多吃几个。

鲁迅先生的好胃口,让萧红颇感意外。究竟是韭菜盒子真的好吃,还是那上面附丽着能够激起别一样美味的东西?萧红没有写,也不必写。究竟是什么,留给读者去玩味吧。

7

回忆录是散文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萧红是写作散文的大伽。她那本堪称绝唱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当作一部有人物有情节的长篇散文,也不算误读。有这样超级的本事垫底,《回忆鲁迅先生》,想写得不好都不可能。

作品是聚焦在鲁迅先生身上,可事件倒是像一颗颗玉珠,晶莹的散落在各个角落,随意地闪耀着光芒,照亮人们的眼睛。

这样的结构方式,无需执意安排,恰恰是萧红思绪的真实反映。心灵中储存着那么多的记忆,一旦被激活,怎么能让它们整整齐齐站好队,秩序井然地亮相呢。

随便翻开一页,先是写鲁迅先生对年轻人写字的看法。之后是鲁迅先生看苏联拍的电影。再之后是鲁迅先生评价珂勒惠支的画。接下来是鲁迅先生介绍的电影,以及从不去公园,却对公园的想象,等等。几件并不挨边的琐事,纷杂凌乱,可这呈现的正是原生态的世俗生活,普通实在的日子。

这样不加粉饰,不加雕琢,素面朝天,行云流水的画面,所产生的感染效应,是那些凭着规范,规整,规矩的设置出来的图景,根本比不了的。

作品结尾,常常是作家最花心思的地方,使出浑身解数十八般武艺,追求什么完整了,有力了,画龙点睛了,余味无穷了,结果换来的往往并不讨好。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最后几行文字是:“这一次鲁迅先生好了。/还有一样不同的,觉得做事要多做……/鲁迅先生以为自己好了,别人也以为鲁迅先生好了。/准备冬天要庆祝鲁迅先生工作三十年。//又过了三个月。/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七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十七日,一夜未眠。/十八日,終日喘着。/十九日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没有一个修饰语,形容词,全是平淡的叙述,不见感情介入,却似晨钟暮鼓,响着自然的声音,徐缓,沉实。读者心海倒是激起惊涛骇浪,想平静也平静不了。

8

我上面说到的这么三条,很肤浅很粗疏,但还是可以看出它们好比萧红竖起的三根朝天大柱,高高的支撑起《回忆鲁迅先生》这本著作,进入经典的云天中。(来源:头条号)

链接:

萧红和她的《回忆鲁迅先生》

  今天鲁迅研究已成为一门专门课题。在人们的心目中,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但鲁迅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有时却被人们忽略,其个人生活亦很少有人涉及。萧红的中篇散文《回忆鲁迅先生》则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从日常生活细节出发细膩而动人地展现了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生活。

  萧红在民国女作家里,文采也不见得最好,但却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一笔,这与鲁迅的直接帮助是分不开的。萧红与鲁迅先生之间的交往集中在1934年底至1936年10月这段时间。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去世后,萧红怀着深深的感念之情写下了《鲁迅先生生活散记》,以示对鲁迅先生恩义的传颂。之后,萧红又对《鲁迅先生生活散记》作了修订和充实,改名《回忆鲁迅先生》。1940年7月由重庆生活书店出版,以后曾三次再版,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萧红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后与萧军一起成为“东北作家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1934年10月,萧红与萧军来到上海,不久与鲁迅认识,过从甚密,蒙受鲁迅的关怀与帮助。在《回忆鲁迅先生》中,萧红从自己的亲身接触中,通过点点滴滴的琐事,写出了鲁迅的平易亲切、渊博睿智、鞠躬尽瘁等性情人格,是一篇别致的鲁迅回忆录。萧红为读者刻画出一个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形象:他的笑声、他的爱好;他的夫妻之情、亲子之爱;他工作的劳累、临终前的病容。作为由鲁迅亲自培育成名的青年女作家,萧红对于父亲般的导师是充满崇敬与热爱感情的,在回忆鲁迅先生时,她没有写一句刻意赞扬的话,通篇以自然、直率的口吻,描写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轻捷的脚步,风趣而充满睿智的谈吐,以及衣食住行、招待客人、个性爱好、工作习惯等方面的细节,对先生的人格精神,仅于不经意间偶加点染。如借许广平的口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又如写“鲁迅先生感到自己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写先生的去世:“十九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以平静的语调,道出了鲁迅竭尽全部心力奋斗的毕生,也写出了先生的永生。叙述愈是朴素平易,则愈是写出了真实的鲁迅。例如在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的可亲的鲁迅。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回忆鲁迅先生》一书除了这一长篇回忆录外,还附录许寿裳的《鲁迅的生活》和景宗(许广平)的《鲁迅和青年们》两篇短文,作者还写了一篇《后记》。1998年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萧红全集》(三卷本)中,收录了《回忆鲁迅先生》。

  这本《回忆鲁迅先生》,已成为研究鲁迅先生的重要史料。(来源:人民政协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