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3-1胜塞尔维亚队 第三次夺得奥运金牌

标签:
奥运实时女排夺冠 |
分类: 时事政治 |
中国女排3-1胜塞尔维亚队 第三次夺得奥运金牌
里约奥运会进行了女排决赛,中国女排以3-1(19-25、25-17、25-22、25-23)战胜塞尔维亚队,夺得金牌,塞尔维亚队夺得银牌。这是中国女排历史上第三次夺得
奥运金牌。
中国队的首发阵容为:主攻朱婷、惠若琪,副攻徐云丽、袁心玥,接应张常宁,二传魏秋月,自由人林莉。塞尔维亚队的首发阵容为:主攻米哈伊洛维奇、马列塞维奇,副攻拉西奇、斯特瓦诺维奇,二传奥格耶诺维奇,接应博斯科维奇,自由人波波维奇。
第一局开局中国队以5-9落后,朱婷连续后攻得分,追成7-11。徐云丽、袁心玥先后快攻下球、张常宁拦网得分,10-12。对方扣球出界,11-12。拉西奇的发球轮连续得分,12-16。朱婷强攻打中、博斯科维奇发球得分,13-18。米哈伊洛维奇连续进攻得分,16-21。博斯科维奇反击强攻得分,18-24。张常宁扣球出界,塞尔维亚队以25-19先胜一局。
第二局中国队以6-3领先,对方连续失误,中国队以8-4领先。徐云丽背飞下球、惠若琪发球擦网得分,12-8。朱婷强攻得分、拉西奇快攻出界,15-9。朱婷反击下球、杨方旭发球得分,18-10。中国队连续失误,20-14。惠若琪连续进攻得分,22-15。朱婷强攻得分,23-16。朱婷强攻下球、对方触网,中国队以25-17扳回一局。
第三局中国队以9-6领先,朱婷强攻下球,中国队以12-8领先。对方连续进攻失误,16-10。徐云丽背飞下球,丁霞拦网得分,19-11。惠若琪强攻得分,20-12。对方连续反击得分,20-15。中国队一传连续不到位,对方接连反击得分,20-17。朱婷强攻得分,22-18。米哈伊洛维奇发球得分,朱婷强攻被拉西奇拦死,22-21。朱婷强攻下球,24-22。朱婷发球得分,25-22。
第四局双方争夺激烈,从1平战至8平。此后双方又战成11平、13平,朱婷强攻下球,14-13。朱婷连续强攻得分,16-13。袁心玥拦网得分,17-14。徐云丽吊球得分,19-16。对方连续进攻得分,20平。21平后朱婷强攻下球、博斯科维奇强攻得分,22平。朱婷强攻得分,博斯下球,23平。拉西奇发球出界、惠若琪扣探头得分,25-23,中国女队以3-1击败对手夺得金牌。

链接:
中国女排:哪有什么奇迹,不过就是永不放弃
有一种“集体记忆”,叫中国女排。依然记得2004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对阵俄罗斯,原本设好的闹钟没响,说好一起看球的父亲却没叫我。迷迷糊糊间,无比兴奋的父亲还是抑制不住激动摇醒了我:“赢了赢了!大逆转!太艰难了!”从张蓉芳、郎平,到冯坤、赵蕊蕊,这支队伍奉献了太多精彩的比赛,输过赢过奋斗过,哭着笑着奋斗着,里约奥运上这支年轻的队伍,再一次把中国女排写进国人的头脑与心灵。
很多时候,世人会因为“赢”而升华胜利者的“精神”;由于“输”而选择性忽视失败者的“努力”。不过,中国观众不这么看女排,“走到这步,无论输赢,你们都是赢家”。30多年来,无论赛场成败,女排精神都可谓一面旗帜。因为,正是这支队伍,用一次次的拼搏展现体育的本质,让人看到了不畏竞争、永不言败、执着坚持的“精神的魅力”。
郎平在赢了巴西后说:“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的确,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却是万万不能的。竞技体育本来就不仅是身体、技巧的比拼,也必然会包含“精神力”的较量——不仅是赛场上对胜利的强烈渴望,更有赛场下向着梦想默默的坚持。“一个球哪怕你接不住,也要拼尽全力冲过去”,如此多人为了这两场艰难的胜利热泪盈眶,本身就说明了精神巨大的感染力。
里约奥运接近尾声,中国军团争金夺银并不顺利,裁判的屡屡“偏心”让人堵心;优势项目频频失手令人遗憾,以致朋友圈里有人发了句:“幸亏,还有女排!”如此评价,多少包含了对奥运的复杂心态。一方面,中国早已不是女排五连冠时国门刚开的国度,无需用多一场胜利证明自己的骄傲;但同时,“更快、更高、更强”,却是竞技体育永恒不变的精髓,竞技体育不仅仅是“快乐体育”,能争取第一,就要拼到最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打不垮、拖不烂”的女排精神,不抛弃、不放弃的竞技状态,永远不会过时。
不过也要看到,现代竞技体育早已不单单是精神的比拼。作为精神创造者的女排,也同样需要更多呵护、关爱。精神的涵养、传承和发展,都需要外在条件的支撑——只讲精神,那不过是鸡汤。有人直言,中国女排备受关注,但中国的“排球环境”却相差太远,场馆老旧,没有暖气,联赛的场馆甚至冷到让外援第二个赛季就不愿再来,而全国排球运动员注册人数与很多排球强国相比也相去甚远。精神确实需要在逆境中才更显伟大,但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打一针鸡血,可能反而是对女排精神的庸俗与矮化。
30多年来,中国女排战绩屡有浮沉,但正如郎平所说,“女排精神一直在”。女排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浮标,而是从每一场每一球的拼尽全力中抠出来的不放弃。这么多年,幸亏有你!中国女排,决赛见!(辑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