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状元都是“样子货”吗?请看看他们的成就

(2016-03-19 04:24:21)
标签:

古代状元

成就斐然

杂谈

分类: 人文历史
状元都是“样子货”吗?请看看他们的成就

状元都是“样子货”吗?请看看他们的成就

几年前,北京某报有人发表《状元多是样子货》的文章,称状元大部分人没有学问,只知应付考试,死读四书五经,知识面过于狭窄,纯粹的“考试机器”,故多是样子货。其实,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不难发现,这样的说法太过武断,有失客观公正。

http://p3.pstatp.com/large/2f4000924a963920d62

“状元”这个词的历史,起码可以追到唐朝。依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其居首者因此被称做状头,又名状元。因其为殿试一甲第一名,亦称做殿元。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是科名中最高荣誉。所以,状元指的就是古代科举的殿试第一名。不过,有时状元之名也不一定用得那么严格,唐时的新进士、宋时廷试列一甲者,都可能被称为状元。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除此而外,历史上还有“三元及第”的说法,其中提到的“三元”,更是百年难遇的考试天才,堪称状元中的状元。所谓“三元”,乃指解试(后称乡试)、省试(后称会试)、殿试(后称廷试)均为第一,因这三试的第一名分别称做解元、会元、状元,故合称三元。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据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八“三元”条考证,自科举实行以来,连中三元者,不过区区十几人而已。

http://p2.pstatp.com/large/2f4000924c2e638fab9

中国的科举制度十分完备,考试共分10个阶段进行。前4个阶段为学校考试,后6次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在这一连串的考试之前,应考的书生要背诵多少书呢?据程羲在《中国历史帙闻》一书中统计,《论语》11750字;《孟子》34685字;《礼记》99010字;《左传》196845字,合计起来,共有401179字。这40多万字,全都要背熟精通,烂熟于心。此外,还要看大量的注释和其他非读不可的典籍、史书、文学书籍等。

“三更灯火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其实,十年只是约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个状元岂是十年挣得来的?《三字经》中有“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的句子,其中提到的梁灏,宋时人,他从天福三年(938年)初试,到雍熙二年(984年)中状元,足足考了46年。在科举历史上,还有不少百岁考生,如清康熙乾隆年间的黄章等人,也并没有以期颐高龄感动上苍,让魁星点他们为状元。

http://p1.pstatp.com/large/325000227c5575195db

状元是中国科举时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最高荣誉,所以一旦考上便极为荣耀。当时有“蟾宫折桂”、“独占鳌头”、“大魁天下”的说法。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宋人笔记《儒林公议》则有这样的记载:“状元登第,不十余年,皆望柄用。每殿廷传胪第一,则公卿以下无不耸观,虽至尊亦注视焉。自崇政门出东华门,传呼甚宠。观者拥塞通衢,人肩摩不可过,至有登屋下看者。洛阳尹洙,决气横跞,好辨人也,尝曰: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自有科举以来,历代皆重文轻武,仍受文官管辖;文官却可入阁拜相,甚至成为皇帝老师。难怪尹洙会说,即使武官通过决战沙场,恢复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幽州、蓟州,其荣耀也比不上考上状元。

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也。按照传统史学的标准,凡能在正史入传者,或因德高、或因政绩,或因才学、或因忠义、或因节操,总有可传于后者。根据正史、笔记、方志等书的记载,由唐至清的一千余年间,许多状元都是有才学的。据学者研究,《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全唐诗》、《全唐文》、《文苑英华》、《唐才子传》、《宋历科状元录》、《宋人轶事汇编》、《浙江通志》等方志的记载,由唐至清,历代状元有作品传世者均有不少。唐代多为单篇诗赋,宋代起则以诗集、文集、专著传世为多。

http://p3.pstatp.com/large/3240006dd0c547e26e1

状元以科举入仕,在《二十五史》中列有传记者,共计唐代状元王维等34人,五代至宋代王溥等56人,辽金元郑子聃等9人,明代吴伯宗等36人,清代刘子壮等56人。如果再进一步,探讨其具体在传记中的分类,则可知道,这些古代状元中的佼佼者们,分布散见于“列传”、“文艺传”、“儒林传”、“文苑传”、“忠义传”、“文学传”、“能吏传”、“奸臣传”、“循吏传”等。在二十五史中,其所列的专传和所收录的人物,实际上是一种人才统计的归类,大体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才价值取向,

一、才高八斗的文艺状元。

读书人以科举入仕,工诗善赋,挥毫泼墨,系安身立命的工具,故在古代的状元中,以文学出名者为最多。

http://p3.pstatp.com/large/3240006dd1c30de93a7

唐代的王维,“九岁知属辞”,与其弟弟王缙皆有才学,尤其是王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指兄弟二人)宦游两都,凡诸王附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其中,他尤为岐王所看重,并将其引见给公主。王维献诗给公主,公主既读,惊骇地说:“此乃儿所诵习,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后又以歧王引荐,“公主则召试官至第……维遂作解头(第一名)”。除善作诗,王维又精于佛学,善于绘画,“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则称,“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http://p2.pstatp.com/large/3270006db60fa1853b6

比王维稍晚的柳公权,诗名虽不如王维,但他的书法却驰名千古。柳公权书法初学王羲之,继学颜真卿、欧阳洵,骨力遒劲,结构框正,正楷尤为知名。书碑中有《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为最著,书迹有《送梨贴题跋》,对后世影响很大,与颜真卿并称“颜柳”,“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

http://p3.pstatp.com/large/3240006dd6a925ca4cb

宋代的状元中,以文学出名者较多,如宋庠、张九成、张孝祥、陈亮、文天祥,皆工诗词,善文章,有才名。其中尤以文天祥最为时人所知。文天祥:(1236~1283),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其代表作有《正气歌》与《过零丁洋》,尤其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已经成为中国学人的座右铭。

http://p3.pstatp.com/large/2f4000925993e89c3a0

此后,元代之王鄂、明代之杨慎、清代之马世俊、戴有祺、汪绎、翁同龢等人,皆领一代文坛风骚。比如翁同龢(1830-1904),安徽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状元,清代书法家。他工诗能文,精研书画,收藏亦富,其书法在清代书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备受后人推崇。早年主要学习欧阳询、褚遂良。又学赵孟頫、董其昌,以后又致力学真卿,得其风骨,使翁同龢的书法融南北诸家之长,含英咀华,冶古今碑贴于一炉,终于开创了苍老遒劲、刚健浑穆、含蓄朴茂的翁体。翁同龢对书学理论与技法也有深刻的研究。

二、皓首穷经的学术状元。

“文章千古事”,古代学人皆极重视学术研究,状元也不能例外。他们常将精力投身于经史性理之学,长于考据校勘之示,或兼晓天文,通达地理。

http://p1.pstatp.com/large/2f300092cd90070cc20

五代十国时期的状元王溥,于后汉乾祐元年(948)年中戊申科状元,后周太祖时累官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宋初官至枢密院。他虽屡居高位,但仍勤奋好学,手不释卷,著有《唐会要》一百卷、《五代会要》三十卷,文集二十卷,为研究唐与五代的典章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http://p2.pstatp.com/large/3240006ddfc612cd462

宋代苏易简、王十朋、袁甫、刘章,金代张行简、杨云翼、明代吕楠、罗洪先等人,均为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而稍晚的焦竑更是如此。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珠江路同仁街,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双层木结构建筑,它就是南京地区传世最久的私家藏书楼建筑——澹园藏书楼。藏书楼建筑面积达350平方米。在南京,民间俗称为“焦状元楼”。焦竑(1540—1620年),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祖籍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大花崖村。祖上寓居南京。万历17年(1589年)会试北京,得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皇长子侍读等职。他博览群书、严谨治学,尤精于文史、哲学,为明代晚期著名思想家、藏书家、古音学家、文献考据学家。《明史·文苑·焦竑传》载:“(焦竑)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无不淹贯,善为古文,典正训雅,卓然名家。”焦竑一生执著于学问的探求,笔耕不辍,著述甚丰。他的著述丰富,共有八十部九百余卷。其中,《澹园集》四十九卷、《澹园续集》二十七卷、《国朝献征录》一百二十卷,系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http://p3.pstatp.com/large/3240006de1d049d6745

清代的状元人物中,彭定求、陆肯堂、潘世恩、毕沅等人,在学术创见方面,也毫不逊色于前辈。尤其是毕沅(1730一1797),官至湖广总督,治学甚广,由经史旁及小学、金石、地理。有《灵岩山人文集》及《经训堂丛书》中。在史学方面,他最大的成绩是撰修了《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取材宏博,考证谨严,编排合理,总引资料达三百余种,纠正了以往宋史专著详北宋略南宋的偏颇,还增加了很多少数民族的资料。

三、位极人臣的理政状元。

“学而优则仕”,古代读书人素有“达则兼济天下”的志愿,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加之状元的头衔,又为其官场升阶提供了有力保障,故自古以来,以状元而居高官并能有所成就的人,也不在少数。

孙伏伽,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状元,为唐代第一科状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早年在隋朝时考中进士,隋炀帝大业末年任大理寺史,隋亡后入唐做官。曾于武德初年上书高祖,坦言三事:一“开言路”;二废“百戏散乐”;三请“为皇太子及诸王慎选僚友”,高祖阅后大喜,用其为治书侍御史。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曾上疏谏止游猎骑射,被采纳,成为朝廷重臣。孙伏伽为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有魏征之风。

http://p1.pstatp.com/large/3230006db5ffef1e4eb

吕蒙正(944-1011),北宋名臣,字圣功。幼年贫困,发愤读书,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中状元,后历任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职,端拱元年(988)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太宗、真宗时期三度为相。宋代三度入相者,惟吕蒙正与赵普两人而已。他为人质朴宽厚,以敢言著称,太宗夸京城繁盛,他即指城外饥寒而死者甚多。奖掖后进、知人善任,识富弼于幼龄,荐吕夷简于真宗,后俱为名相。

此后,陈尧叟、王曾、李迪、王尧臣、王拱辰、商辂、谢迁、徐元文、吴廷琛等人,也是官至宰相中的佼佼者,更体现出状元本身的杰出理政才能。

可见,中国历代的状元中有才有学的大有人才,但基本上是偏重于人文政治,鲜有经济科技方面的人才,这与中国古代人才的发展基本状况,尤其是官本位对人才发展的限制,是一脉相承的。(读史阅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