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及早学习自我管理
一天,和一位妈妈聊天,妈妈感慨说,孩子各方面不错,现在有一个问题比较纠结,就是不听我的话。我想要求孩子听话本身也是个有待纠正的家长误区,为什么孩子就一定该听大人的话呢?且听她继续说下去。她说:我把饼干放在家里,跟她说,你咳嗽不能吃,等我下班回来,她愣是把五包饼干都吃掉了,后来我就把饼干藏起来,谁知道这个孩子无论我放在哪里她都能翻出来吃了,说到这里,愁云惨淡的妈妈忍不住又笑了出来,我也跟着乐。每个小孩子都是小机灵鬼,这点小小把戏说不定被孩子当成游戏了呢。
想想这种场景也许在每个家庭里都很常见,孩子面对美食美饮的诱惑,放弃之前成人要求的各种规则,放弃抵抗,或者一定程度上,和成人打游击,把垃圾食品和垃圾饮料的对抗变成了和大人之间的对抗,家长苦心建立的规则实施起来效果不佳,强行压制更有可能破坏亲子关系,在这里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引导学会自我管理。
点点最近换牙,口腔卫生被提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借此机会,在普及基本护牙知识的同时,我要求他不要喝饮料,这在平常也比较易于管理,因为家里也很少有饮料,碳酸饮料我们自己更是从来都不沾,所以也没有什么机会需要管理的。国庆节家庭聚会比较多,每次聚会大孩子小孩子都喝饮料,点点总是很自觉的说:我在换牙,不能喝饮料。还有一次宴席,主人提议所有的小孩子都坐在一桌,我也乐得逍遥,就同意了这个安排,那天一桌有10来个小孩,个个都在喝饮料:雪碧、橙汁,孩子们异常放纵,但是点点的杯子始终是空的,他对倒饮料的大姐姐重复说道:我在换牙,不能喝饮料。
对于点点的自我管理我基本上是比较放心的,如何提高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纵观点点的成长历程,我发现有几点比较重要。
第一,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家长要给孩子树立管理的规则,并且一定要遵守乃至坚守,也就是说无论如何都不能违背,家长一定要要坚持。比如明知道吃糖果不好,但是看不得孩子可怜的眼神和哭泣的惨状,就放弃这个规则,给予规则很大的灵活度,这样孩子在自我管理的时候也会和成人所作的榜样一样,自制的力度很低,丧失了自我管理的能力。
家长在坚守规则时可能遭遇的挑战,以吃为例。
可能面临的挑战一:周围的孩子都在吃,我为什么不能吃?有次,乡下的孩子都聚拢在一起吃“辣条”,辣条是我们家严禁沾染的食品,点点看见了就拿这个理由问我。我首先走到那群孩子中间跟他们说了辣条的危害,如果他们听了不再吃更好。有的孩子自然不会听,我跟点点说:没办法,他们不听我的,因为我不是他们的妈妈。但是你应该在这件事上听妈妈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坚持,育儿无小事,育儿不能从众,对于危害孩子成长的这些规则一定不能改变,家长的坚守会给孩子的自我管理树立非常好的榜样。
可能面临的挑战二:为什么你能吃,而我不能吃?有些东西是成人的食品,孩子在幼小阶段是不能尝试的,比如雪糕,酒心巧克力等。有一次家里客人送来了一盒酒心巧克力,奶奶一看见这个东西孩子不能吃,立刻说,藏起来藏起来,省得他吵着要。我非但不藏起来,而且还当着点点的面津津有味的吃,点点自然有些不能接受,奶奶朝我只使眼色,还有一副抱怨我的眼神,我把点点拉到跟前,仔细跟他说这个东西的性质,点点很快释然,观察下这个东西,闻了闻,丝毫也没有哭闹要吃。家里的东西我们尽可以随便放置,根本不用藏着掖着,也不用担心孩子去逾越这个规则,因为家长的坚守让孩子明白了如何管理自己。
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理服人”,不能以强制性的命令要求孩子。我发现点点什么事情都要弄个清楚明白他才能遵守,我想也许孩子都是如此。比如,有时候你给他买个玩具,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为什么”?有时候是兴之所至,但是也把理由在肚子里囫囵清楚才说出来。举个我们自己的例子吧。点点非常爱吃火腿肠,但实际上吃多了并不安全,有一次,我看到这个故事,把这个故事说给点点听。
有一位妈妈,每天都在棋牌室打麻将,无暇给孩子做饭,孩子爱吃火腿肠,妈妈就去超市把整箱的火腿肠批发回家,给这个孩子当主食,这个孩子的童年就是在周围孩子羡慕的目光中啃食火腿肠,可是8岁时,这个孩子满头头发全部变白,15岁时全身器官衰竭死亡,孩子在临终前对妈妈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我恨你。
这个故事对点点的影响很大,他再也不觊觎火腿肠,也不再在爷爷奶奶的掩护下偷偷啃食了(好像有这么一两次)。后来到了什么程度呢?一次,我们去野餐,爸爸买了两根火腿肠,很多野餐食物,后来到了下午之后,所有的东西都吃完了,只剩下一根火腿肠,不一会儿点点说饿了,我说还有一根火腿肠,你把它吃了吧。点点摇摇头,“我已经吃过一根了,不能再吃了,我怕以后头发会变白”那天下午,他忍住饥饿,没有去动那根火腿,这大约发生在点点四岁的时候。所以到了这个阶段,可以看出,孩子完全处于自我管理的阶段,再也不用大人跟在后面唠叨了。
第三点,要多给幼儿管理自我的机会。最近朋友圈里有个文章标题是“你不能管我一辈子,为什么要娇惯我“,大概也反映出了当今家长的包办代替吧。幼儿渐渐长大,该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要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尤其是他的个人事务的管理,不要包办代替,从小的时候,我就要求点点自己剥鸡蛋,自己剥香蕉皮,(他有一段时间总是说“我自己来”,这个时候家长真的要让孩子自己来。)一次,我们外出,他要吐痰,来不及吐到垃圾桶,就吐在了地上,我让他自己拿纸清理掉了,周围人都很诧异的看着一个妈妈站在旁边观看,而一个幼小的孩子蹲在地上清理污秽物。最近,我要求点点自己收拾玩具,每天饭后清理他掉落到地上的饭粒;随着他渐渐长大,这些常规性活动的范围会慢慢扩大。他需要清晰的界定出:自己的行为的发生和结果,为自我管理打好基础。
在孩子渐渐长大的时候,很多管理的权力应该下放给孩子自身,你只要将道理正反面摆在那里就可以了。再者,有的时候自我管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一些后果,家长不用过早干预,让他自己承担一些后果,也有利于自我管理的合理化、严格化。
链接:
怎样培养孩子自我管理习惯
http://img.61gequ.com/allimg/150610/41574-1506101AH3D2.jpg
(1)自己穿衣
要想让孩子自己在3,4岁之前完全学会穿脱衣服是不可能的,但自己穿衣,自己叠被,自我管理的意识都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两岁左右的孩子已有自己穿脱衣服的独立意识,虽然费时很长,也穿不好,但还是要不厌其烦地鼓励孩子慢慢实践,同时教给孩子正确的穿脱衣服方法。否则依赖性一旦形成,孩子会做的事也不愿自己动手。
除了鼓励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还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使孩子逐步具有冷了添衣,热了脱衣的意识。并可以教孩子叠自己的小棉被,洗自己的小手绢,小袜子等等。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
(2)自己整理玩具物品
在自我管理中,玩具物品的收拾整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①家长可以为孩子的玩具和物品准备一个专门的放置地方,让孩子知道这些东西各有各的“家”,每次玩好用好都要送回“家”去。
②要让孩子意识到收拾玩具是自己的事,父母只是帮忙而已。
③要尽可能地用游戏的方式吸引孩子参与收拾整理,并坚持不懈不断强化,最后形成习惯。

(3)自己安排和自己负责
这一点对于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的小婴儿来说确实勉为其难。但这个意识却要在点滴的生活小事中及早播种,及早萌芽。
①每次抱孩子出门玩,可以让孩子想想要带什么?几次提醒,孩子便主动想起要戴好帽子或穿好外套。
②孩子会表达会思考以后,可让孩子试着安排一下今天到哪里玩?准备做些什么?并帮助孩子分析这样做的优劣和可能性。
③当孩子要带东西出去而忘记带或把带出去的东西忘在外面而生气发脾气时,父母千万不能自揽责任包办代替,而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想做的事自己应该安排好,并且学着负责到底。
④每次注意给孩子这样的提醒,教育和帮助,孩子便逐渐地有了这种“负责”的意识。
总而言之,早期的习惯培养就像一粒种子,绝不能等到要收获的季节才匆匆忙忙想到播种,而是要赶在生命的春天里就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土,撒种,并坚持不断地施肥,灌溉,才能使它及早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在人生成功之路上结出累累硕果。(辑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