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之前性格教育最重要

标签:
家长必读家教指导孩子父母性格 |
分类: 家教园地 |
7岁之前性格教育最重要
“3岁看大,7岁看老”。孩子在7岁之前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所形成的性格,全对孩子将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等方面造成重大影响。所以在7岁之前,父母要注意孩子性格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优秀的性格特质不会自动在孩子身上出现,需要父母的精心培养和长期努力。如果孩子出现以下4个征兆,父母就要及时进行帮助和干预。
害羞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在家的时候声音洪亮、能唱能跳,可是一到陌生环境里,立刻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完全失声了。而最令家长感到尴尬的是,当好心的长辈跟孩子打招呼或者逗孩子玩的时候,孩子突然蜷缩成一团,往父母的怀里钻。害羞的孩子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很可能产生自卑的心理,从而否定自我。
对策
父母要让孩子事先有充分的准备。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孩子事先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知道会出现什么情况,他就不会那么紧张、焦虑和不安,怕羞的情绪也会减少许多,父母也可以多带孩子到外面走走,多认识一些人,以减少孩子的紧张感。此外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多给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样孩子就会克服害羞了。
脾气暴躁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很多父母会对孩子哄劝、呵斥、教训甚至打骂,但所有努力都尝试过后,父母会发现孩子依然蛮不讲理地哭闹,或者父母当把孩子“安抚”或者“镇压”下了,过后这种事情还会一次次发生,弄得家长筋疲力尽。
对策
父母要教育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要给孩子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当孩子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将其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等安全方式进行发泄;还可以让孩子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或者以其他更健康的方式发泄情绪。
缺乏自信
很多孩子在这个年龄时往往缺乏自信,什么事情都不敢干。尽管父母经常用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常常将“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挂在嘴边。
对策
父母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重要的是,父母应该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父母更重视他自己的努力过程,能使孩子更有信心地面对困难。
不合群
不合群的孩子常常游离人群之外,很难与别的孩子一起玩游戏。
对策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另外家长还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孩子交朋友。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多与性格外向、勇敢的小朋友接近,这是最好的互补法。(宝宝树)
链接:
七岁前的教育最重要
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也认为:4岁前,是儿童发展形象视觉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5岁~6岁是丰富口语词汇的最佳期;7岁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最佳期。如果在这些关键期里能对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教育心理学的另一角度分析,8岁前这一阶段人生经历了两次大的环境转变和两次角色转换,它是儿童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
按心理学理论把人生初期划分为6个阶段:0~1岁为乳儿期,l~3岁为婴儿期,3~6岁为幼儿期,7~12岁为童年期。两次角色转换即经历了从婴儿到幼儿,从幼儿到儿童的转换。两次环境转变即从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以个体生活的家庭到纪律约束的以集体生活为主的幼儿园;从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幼儿园到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校班级。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好多小学生看上去活泼、顽皮、聪明、智力也正常,但就是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究其原因,就是没有适应上述两次环境转变和角色转换。已经是小学生了却仍是幼儿的心理,已经在学校正规班级了却还像在自己家一样贪玩任性。正如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所说:“从出生到7岁是人生重要时期,儿童的习惯、语言、才能、思想、态度、情绪等都要在此时期打好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造就了”。事实的确如此,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年龄小、经验少、玩性大、模仿性特别强,最易受周围环境影响,这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容易又牢固。在这一阶段如果教育得法,引导得当,可以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得到增强,逐步形成诚实、认真、负责、助人为乐等优良个性品德,从而为其今后一生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了解人类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关键期教育。从而自觉投入到孩子的早期教育实践中。(新浪教育)
前一篇:这样做了,让孩子不进步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