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样才是坚强?

标签:
家长课堂教教观点孩子表达方式家长杂谈 |
分类: 家教园地 |

用“游戏”让孩子坚强起来 |
http://www.thmz.com/liv_loadfile/folder811/folder818/folder825/fold4/1269842470_93388100.jpg 事件回放:星期一的晚上,四岁的婷婷和妈妈一起下跳棋,妈妈很快就把自己的棋子挪到了自己的战地上,很明显已经遥遥领先了。这时,婷婷突然大哭起来,说自己输了,在也不肯继续下棋了,任妈妈怎样劝都没有办法。而且婷婷还说自己没用,说自己以后都不想下棋了!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已经不止一次了,婷婷和小朋友的交往并不是很理想,因为她在游戏中经常一输就哭,久而久之,小朋友再也不喜欢喝她一起玩了。 事实上,像婷婷这样的小朋友不止一个了。由于在家中父母总是依从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父母又特地请老师们要“关照”好自己的孩子,很多老师们也只好就由着孩子们的性子,孩子们自然就以为别人什么都应该听他的,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便会感到恐惧不安,一些孩子会用哭的方式放弃进行的活动,而另一些孩子可能会采用暴力或其它极短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无论孩子们选择怎样的方式,这些负面事件都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甚至可能是心理疾病之始源。 毫无疑问,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已经成为早期教育的一门必修课了,那么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式来让孩子拥有坚强的心理品质呢?正如上面发生在婷婷的事情一样,孩子们总是在游戏中流露出自己的畏难情绪,那么我们就可以用游戏作为一种训练幼儿心理素质的重要的手段。游戏作为幼儿教育区别于小学教育的一种特有的教育手段,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它对幼儿智力、社会性、情感等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也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也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因此,游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怎样开展呢? 第一,利用榜样的诱导的作用 幼儿最喜欢模仿,也是容易受暗示。父母或者教师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有关名人坚持不懈的故事会让孩子树立对这些名人坚强品质的敬重之情。那么,如果在游戏中幼儿遇到麻烦又开始退缩时,家长们就可以拿出这些名人的例子来鼓励自己的孩子。当然,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以表现好的幼儿作为榜样,但是一定要注意说明为什么把这个幼儿作为榜样,教师可以说,“你看,某某小朋友输了,可是她有没有哭啊,她又继续参加了,因为她只要坚持不懈,最后总会赢的。”社会学家班杜拉把榜样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那么,在利用游戏培养幼儿坚强心理素质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榜样的作用来激励孩子。 第二,创设“困难”游戏情境,让幼儿接受“磨练” 幼儿接触的人和事情相对较少,不是所有的困难情境都能遇到,除了家长和父母要抓住游戏时机进行教育之外,也要创造更多的“困难”情境让幼儿去适应。因为主动创设的“困难”情境更具有预防性和针对性,能弥补自然情境的不足。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程度的不同来创设,比如,让三岁幼儿独自去选择游戏玩具,为四岁幼儿设置“障碍”训练,让五岁幼儿在野营中独自包饺子等等。这样的“困难”情境可以依照场地而变化,而在家中,父母就可以从让孩子完成一些有难度的家务活开始。总之,在这样的“困难”情景中,孩子才会一步步懂得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退缩。正如教育家陈鹤琴所倡导那样“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第三,用鼓励让孩子充满信心 六岁之前的幼儿还没有形成完全的自我评价体系,他们的评价是建立在教师及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基础之上的。如果成人对孩子的失败总是批评,那么孩子便会处于一种消极的自卑感之中。相反,我们提倡在家长或者幼儿老师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去,当孩子遇到困难且退缩时,那么鼓励便是最好的精神支柱了。幼儿只有不断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教师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言语鼓励,“你已经做得很棒了,如果坚持下去,就更棒了。”也可以采用行为鼓励,比如让孩子在游戏中互相交换角色,让孩子体验成功与失败的心理变化,懂得成功和失败只是暂时的。当然眼神鼓励也很重要,当孩子害怕困难的时候,他需要的可能就只是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教育者最应该为孩子做的就是为他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评价。让孩子坚强,首先就让孩子有信心去迎接困难。 总之,游戏这种训练幼儿坚强心理品质的方式存在于一日生活的所有环节之中,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将会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便坚强起来。而需要的,只是我们成人的一份坚持而已。(辑自网络) 延伸阅读: 适当劣性刺激 让孩子的成长更健康要想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不仅需要良性的刺激鼓励孩子更有信心,还需要一些适当“挫折”刺激让孩子更坚强。
http://imgs.mama.cn/attachment/pic/all/20130801/1375290147_69308.jpg 良性刺激是指能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使人愉快的外界刺激;而劣性刺激是指令人不满意、不舒服、不愉快的外界刺激。 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身心脆弱,时常表现出怯懦、任性、自私、孤僻、懒惰等心理状态。归根结底,是因为家庭中老人娇惯,父母宠爱,孩子养尊处优惯了。心里学家及教育学家认为:这些孩子是家庭给予他们的良性刺激太多,约束他们的太少了,父母还必须给予他们适当的劣性刺激。 适当的劣性刺激对于被娇惯宠爱的孩子来说是必需而有益的,这将会对孩子成长后适应复杂的社会,经受各种挫折和困难起到良好的作用,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3、4岁的孩子虽然还小,但也可以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给予某些劣性的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