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输就哭的真相!告诉你孩子为何经不起失败

标签:
家长课堂孩子挫折哭闹育儿 |
分类: 家教园地 |
一输就哭的真相!告诉你孩子为何经不起失败
我家孩子已经五岁了,最近他特爱跟爸爸下棋,我的规定是,无论输赢,每天只能下两盘。问题就出现了,第一盘输了,孩子觉得没关系,也不会哭闹;如果是第二盘输了,孩子就会哭闹着要求再下一盘。我当然不同意了,这时,孩子他爸就会责备我,说是限制了盘数的缘故导致孩子哭闹,只要再让孩子下一盘就好了。我觉得很无奈,孩子不能坦然面对失败,我该怎么引导呢?
幼儿教育专家小编回答:
孩子下棋输了就大哭大闹,这是他求上进不甘人后的表现,值得欣慰。但同时也折射出另一个问题,即孩子的抗打击能力不强,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
孩子之所以会“输不起”,很大程度上还是跟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小编身边也有很多朋友,孩子只要一哭闹,他们就会像你老公一样,主动缴械投降:要么在游戏中故意输给孩子,要么替孩子出头去解决难题。而在生活中,他们也非常宠爱孩子,喂饭穿衣,写作业背书包,基本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大部分事情。
其实,这样并不好。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生活顺顺利利,不让孩子经历挫折,不仅使孩子失去了动手的机会,也使得他们失去了直面挫折的勇气和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相反,家长还需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多受挫。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大人对待挫折的态度与方式,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你可以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亲身经历,以及名人的故事,教育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经受挫折是正常现象,乐观对待、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才最重要。
其次,要勇于放开手,让孩子自己面对困难。他跌倒了,你不要匆匆忙忙跑过去扶他,而应当鼓励他爬起来;他不会做的作业,不要直接告诉答案,而应该让他自己多想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如果你觉得孩子经受的挫折较少,你还要有意识地去创造“受挫”机会。在家里,让他帮你洗菜扫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节假日,带他去爬爬山;冬季,带他去晨跑,鼓励他与严寒作斗争。
甚至,你还可以“人为”设置一些障碍。五岁的孩子,你可以对他进行一定难度的情景训练。例如上街迷路了,他应该怎么办?与小朋友发生了争执,他又该怎么做?在不同的情景中,逐步提升孩子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此外,家长也需要适当学学“否定”教育。下棋的时候,没必要故意输给他,家长该赢就赢;游戏活动中,也不要每次都让他做主角;即便孩子成功完成了一件任务,也可以故意“挑刺”,指出他的细微的不足;当他犯了错,适当惩罚一下他,也可以使孩子体会挫折的感觉,提升自我调节的能力。
你需要注意的是,在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时,要注意适度与适量。切不可急于求成,设置过高难度的障碍,那样只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反而不利。(幼儿教育圈)
链接:
差距常在课堂外,输不起的孩子也赢不了
谈起儿子小雨上小学一年级这一年的经历,郑女士真是苦不堪言。她因为工作关系要孩子比较晚,儿子一出生就受到了双方老人和他们夫妻俩百般呵护,从小就给他报书法、画画儿、珠心算等种种增强其综合素质的辅导班,钢琴也从四岁就抓起。儿子长得也比较乖巧,受到了所有亲戚朋友和邻居的盛赞。
上幼儿园后,儿子的各种特长有了发挥的机会,只要有演出他就会被作为主角推出,还拿了不少奖。
可就是这么一个被身边的人称为“小神童”、“天才”、“小帅哥”的可爱孩子,从上小学第一天就开始抵触上学。起因是小雨想跟从小一个小区里长大的朋友坐同桌,结果老师没有同意。
据老师说,小雨当时就眼圈红红的,回到家更是又哭又闹,声称再也不想上学了,连续几天都是郑女士连哄带骗送到学校的。座位的事刚平息,班里选班干部,小雨竞选班长,落选了,竞选文艺委员也落选了。小雨这次不哭闹了,回到家就躲进自己的房间,一声不吭,连饭都不想吃。
从未有过的挫败感给了小雨很大的打击,郑女士跟小雨讲了很多道理,小雨就是一句话“你们不是说我很棒吗?是不是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我?”看着孩子委屈的小脸,郑女士真是后悔万分,从小被捧大的儿子现在输不起了!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专家说:“童年十分幸福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因不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而痛苦不堪。现在的爸爸妈妈总是竭尽所能,为孩子打造一个“无障碍”的环境,希望孩子顺顺利利长大。
然而,研究显示,越是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长大后应变能力越低。特别是小学阶段,竞争时常都有,能分出“高下”的场合也很多,很多从小被捧大的孩子往往因不适应而厌恶上学。所以,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非常有必要。
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自己做主、自己动手的机会。对于孩子来说,挫折的含义,不是衣不蔽体、食不裹腹,而是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们明白:有自己完成不了的任务,有自己必须要面对的困难,有自己要去体验的失败和沮丧心情。为此,父母首先要明确:
哪些事情是孩子可以轻轻松松完成的?
对于那些轻松任务,家长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不要在这些事情上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同时也不需要给予过分的关注和表扬。比如3岁的孩子自己穿不用系带的鞋子,比如吃饭时孩子夹自己喜欢的菜到碗里等等。
哪些事情是孩子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
对于那些需要孩子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父母的角色应是充当一名观察者和帮助者:观察孩子为什么遇到困难,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否需要父母的帮助,需要什么帮助。
创造挫折教育的家庭环境
把选择留给孩子
家长不要把自己想当然的想法强加在孩子头上,而要给孩子更多选择,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正从内心去激发他的抗挫能力,使之从自己选择所致的挫折中成长。
家长以身作则
生活中孩子最好的榜样是父母。“身教胜于言教”,父母对待挫折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父母可以经常把自己生活和工作中克服各种大小困难的事例告诉孩子,并与之分享战胜挫折后的快乐。
培养孩子自立
挫折教育不是简单地创造困境让孩子去经历,而是当孩子面临困难的时候,父母不要急于去为他排除一切障碍。父母应确立与孩子的“顾问”与“询问者”关系。父母向孩子提供建议和咨询,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这样会有助于培养孩子战胜挫折的能力以及对其行为自我负责的精神。
磨练孩子意志
父母要精心设计一些磨练孩子意志的活动,让孩子适当吃苦,培养其承受挫折的能力。比如,让孩子参加夏令营或登山活动等。
帮助孩子总结失败原因
当孩子遇到失败的时候,家长不能只告诉孩子“输就输吧,没关系”,而应该帮助他分析失败原因,让他找到自己的不足,从失败中收获经验和教训。
当面对困境的时候,我们要鼓励孩子有坚定的信念
我们要鼓励孩子有坚定的信念。正确地引导孩子学会如何从困境中走出来,帮助孩子去摸索成功的方法,并跟孩子一起分享最终成功的快乐。就像我们不会把一个新生婴儿放到野外的恶劣环境中,让他们经受风吹雨打,任他们自生自灭一样。在孩子经历精神和心理上的风雨时,我们也应该提供温暖的支持。(书山教育)
“输不起”的孩子永远赢不了,学会锻炼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为了不让孩子一遇挫折就败下阵来,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以使他们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首先,父母应该转变自己对挫折的消极认识。长期以来,父母们普遍认为,孩子的年龄小,心理承受力差,因而只能接受良好的环境,误以为“挫折”只能使孩子痛苦、紧张。因此,他们把挫折看成是有害的事情而加以杜绝。父母的这种观念直接影响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