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后,请这样跟孩子说话!(8个原则简洁明了对话孩子)

(2015-08-30 05:00:30)
标签:

家长必读

家教方法

孩子

父母

妈妈

杂谈

分类: 家教园地
今后,请这样跟孩子说话!
——8个原则简洁明了对话孩子


今后,请这样跟孩子说话!(8个原则简洁明了对话孩子)

      一个家庭中,亲子冲突都会或多或少存在。而70%以上的亲子冲突,原是父母没把话说对,或者说,我们说出的话,有70%是无用、无效的。今天的文章,我们就专门针对此问题,再次分享简洁明了对话孩子的一些技巧,希望给父母们带去启发。

    多为孩子提供选项,避免跟孩子僵在一个事上讨价还价 
    一位妈妈,女儿5岁,一直为沟通问题头疼:
      得我比较失败,和女儿的沟通总是出现问题,比如有一次我们说好一起出门上街:女儿说:妈妈,你还不过来,再不过来我就不去了。我说:等等,妈妈有事,10分钟就好,她说:10分钟我就不去了。我说你不讲道理的呀,再等等。她又说:我就要现在去。不过,等我弄完了,她还是愿意跟我一起去。我真的头疼这样和她对话。因为在那10分钟里她会一直在重复和吵闹和生气和威胁,是我平时给她加的条件太多了吗?为什么不能耐心等一下?
      从妈妈描述来看,她有些过于自责了。关于案例里所说的“10分钟”的事情,孩子一方面是不太能够等待,还需要稍作一些延迟满足的训练。比如平时孩子需要什么的时候,可以在满足孩子之前,要求她先做一个件事,比如唱一首歌、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做一件家务等。另一方面,是孩子与妈妈的对话偏于“负性”,用的句式是“你如果不,我就不……”。这个句式估计是家里大人常用的,孩子学会了。所以,日常和孩子沟通,注意下情绪,多用肯定句,多用积极的引导和鼓励。

       更有效的沟通可以这样:
       1.用尊重、稍带询问的口气跟孩子说:“你再等我10分钟好吗?”——既给了孩子一个等待的时限,又是在用征求意见而不是命令式的语气与孩子说话,孩子更容易接受。
        2.“你可以先看一本绘本,或者选一件你想出门穿的衣服。”——用选择的方式告诉孩子这10分钟你可以做点什么,对于孩子来说,干等10分钟实在是有点漫长。
       妈妈之前说的“妈妈有事,你不讲道理”这些都是废话,因为孩子既不清楚我可以怎样等妈妈,又不知道自己哪里不讲道理了,甚至有的孩子连什么是“讲道理”都不能完全理解呢。相信妈妈这样的回答,孩子会乐意选择其中一件事去做的,亲子沟通问题就化解了。

      与其啰嗦催促孩子,不如为孩子提供一些有效的步骤 
     “重要的事情说3遍”,在家庭教育和生活中,千万别信这句广告语。啰嗦的妈妈有两种:一,控制欲太强;二,不信任孩子的能力。
       如果我们给啰嗦一个定义,那就是拿正确的信息与事情,不适当地强调了三遍以上,尤其是强调的形式没有任何创新与变化,越是用同一形式的简单强调,越显得是啰嗦。
        比如,妈妈们可能经常会这样说:“别玩了,该吃饭了。(3分钟后,孩子没反应)叫你别玩了,该吃饭了。(几分钟后发现孩子还没动,火了)叫你吃饭听不见啊(巴拉巴拉,又是一堆数落、啰嗦的话)怎么那么不听话呀,再不吃就别吃了,洗手了吗,老是不洗手……”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
       当希望孩子把一个事情做好的时候,很多父母会出于善意不断提醒、敦促孩子。对很多父母,尤其是妈妈们而言,啰嗦本是动机良好的,但是违反孩子们自然学习方法的机制。啰嗦的人主要使用语言提醒法,很机械,缺乏使用其他管理方法的尝试。而且这种啰嗦和催促很容易引起孩子反感,甚至让孩子变得更加喜欢磨蹭。

       与其啰嗦催促,不如为孩子提供简洁明了的执行步骤(若是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比如学习,则可引导孩子自己去制定步骤/计划)。这些步骤会让一个事情/目标变得容易起来,孩子更有意愿去行动。而且,一系列步骤会给孩子一个时间维度上的切分与缓冲,让孩子们逐渐接受、并产生紧迫意识。

        比如同样上面催促孩子吃饭的事情,虽然仍旧是要提醒孩子3遍,但是父母可以走到孩子面前,与孩子保证目光交接,清晰地告诉孩子:
       提前10分钟,提醒孩子:“再玩10分钟,就要吃饭了”。提前2分钟,再次提醒:“还有2分钟就要吃饭了,你可以先去洗手”。吃饭的时间到了:“我们要吃饭了,你洗完手了吗?”
       同样是提醒孩子吃饭,这样做可以清晰地给孩子一个时间概念——需知学龄前的孩子,基本没有时间概念,同时也避免了命令、责备、不耐烦的啰嗦,减少了孩子的抵触情绪。

      少用双重否定句,一次只跟孩子表达一个意思 
       很多父母,为了强调语义,或者表达情感,喜欢跟孩子说双重否定句来表达更加肯定的意思。写文字或和成年人说话,这样可以,效果很好,但是和孩子说话,就不可以了,会让孩子更加认不清你到底要说什么。父母自己可以想一想,你上几年级的时候学的汉语语法,而双重否定句这样复杂的语法是几岁习得的,几岁才运用熟练的,大概是初中年纪吧。
       比如,父母这样说“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不该不长记性!”这句话好复杂,孩子的小脑袋瓜里会在想“是在问我说过多少遍了吗?我该记住还是不该记住”……所以在这样的沟通中,原本父母只想孩子能够“记住”的,却表达了至少两个其他的意思:“多少遍?”“记性(什么是长记性?)”这个时候,孩子往往会稀里糊涂、愣在那里。
       如果父母这样说呢:“这件事我说过3遍了,你要记下。”或者“这件事我说过3遍了,你记住了吗?”孩子才会给你答案:“我记住了。”
       很多时候,父母把和孩子间简单的交流复杂化了,反而达不到沟通、交流的效果,还弄得大人孩子一肚子负面情绪,最终也没达成一致。

      表达信任,多说“我相信,下次你能做得更好。”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信任是帮他们建立自信的催化剂,也是学习人际交往技巧的基础课。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信任的语气会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有助于树立自信心,形成友善、真诚、合作的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强,更能与人建立互信关系。而怀疑的语气会给孩子造成巨大压力。
       比如,同样是孩子考试不理想,或者搞砸了一个事情,与其上来就噼里啪啦“教训”、“指点”孩子一顿,不如说一句:“我相信,你继续努力,会做的更好的。”这样孩子心理腾起的,就是温暖与力量,而非抵触,或更加自责难过。

      表达理解,多说“我知道你很想……但我们最好先……”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但不少父母受传统思维局限,认为孩子没有独立人格,有时说话语气缺乏对孩子自主性应有的接纳。
       发展心理学家指出,孩子从两三岁起就萌生了自我意识,越来越有主见,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强。因此,当孩子提出不同看法或要求时,父母不要认为这是不听话的表现,粗暴回应。比如孩子想先看动画片再写作业,不要武断拒绝,而要用尊重的语气说:“我知道你很想看动画片,但我们最好先写作业,然后可以多看X分钟。”这样说,孩子更乐于接受。

      表达尊重,多说“你是想先……,再……,还是想……”
        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有些父母跟孩子说话常会不耐烦,甚至武断地下结论。不肯与孩子商量,不仅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还有可能把他变成毫无主见的人。因此,父母要孩子做某件事情时,最好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感受到被平等对待了。比如,“你想先收拾好桌子,再出去玩,还是先看会儿书再出去玩?”

      表达赞赏,多说“宝贝,你这件事做的很对。”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用简单明了的句子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
       每个孩子都有表现欲,父母用赞赏的口吻跟孩子说话,会让孩子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强化优点。如果父母吝惜几句表扬的话,而总盯着孩子的问题喋喋不休,就有可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举个例子,当孩子认认真真地帮着扫了地,即使不是很干净,父母也要用赞赏的语气肯定孩子劳动的热情。比如说“宝宝太棒了,帮妈妈干活,妈妈很开心”,而不是说:“扫得不太干净……你怎么总是……算了,你还是回屋玩去吧……”

      表达包容,多说“没关系,你下次会做得更好。”
       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孩子做事出现失误,父母如果一味批评责怪,就可能让孩子失去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比如孩子第一次摆碗筷可能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碗,妈妈不要说“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或者“去去去,我来吧”,而是应该这样说“没关系,下次两只手拿,会更稳一些,你试试。”(海口达人教育)


      另一篇:
今后,请这样和孩子讲话!质问只会让孩子害怕!
  
  小孩子拿杯子装水时、把牛奶倒进空杯时,我总是忍不住要提醒他:“不要打翻了!”
  大人老觉得“不提醒孩子,他很容易把东西打翻”,真的是这样吗?我千叮咛万嘱咐,不断耳提面命的结果,孩子仍然把水打翻了。
  
  这是为什么呢?一般人都会想像自己听到的话,我们不妨实验一下:“请不要想像柠檬。就是黄黄的、酸酸的,含在口中就忍不住分泌大量唾液的柠檬。绝对不可以想像喔!”
  明白了吧?即使叮咛你“不要想像柠檬”,你的脑中还是会不由自主浮现柠檬的影像、口中自然分泌唾液。如果我什么都没说,想必你连柠檬的“柠”字也不会想到。
  同样道理,爸妈说的“不要打翻”,反而会勾起小孩“打翻东西的想像”。原本只是想提醒孩子,却事与愿违地让他联想到“可能会打翻”。孩子脑海中,会浮现打翻牛奶的情境,以及妈妈爆跳如雷、勃然大怒的神情。
  你看吧!人们常说“心想事成”。你对孩子说的话,他们都会依照预言实现想像。孩子本来都没想过“打翻饮料”、“可能会打翻”这些事,经爸妈提醒后,反而会很在意。
  这些提醒其实形成了负面暗示。“可能会打翻”的联想,引导想像走向事实。我一再耳提面命的叮咛,完全徒劳无功。其他类似的状况如下:
  “不可以大声吵闹”
  “不要跑!”
  “不要靠近!”
  你的眼前是否浮现孩子吵闹、暴冲奔跑、靠近危险场所的画面?什么样的一句话可以逆转这种状况呢?
  假设你现在放好杯子,倒满饮料打算端起来喝。由于表面张力,看到几乎要溢出杯缘的饮料,你不禁喃喃自语:“啊~好幸福!”
  杯里的饮料只要稍微倾斜,就会洒出来。这时候如果有人在旁提醒,你希望他怎么说呢?是不是像下面这种状况?
  
  “警告”太难理解,“直接鼓励”教养效果更好
  当你把斟满饮料的杯子小心翼翼拿到嘴边,有人在一旁柔声提醒“轻轻地”,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是不是认为对方“真体贴”?是不是会因为轻声细语的提醒,小心地端起杯子?
  相 反的,如果对方大喊:“不要打翻了!”你可能会吓得手忙脚乱打翻杯子。孩子也是一样。如果你对孩子说“轻轻地”,天真无邪的孩子就会照你所说的,慢慢、小 心地倒水。把“轻轻地”这句话彻底传达给孩子,比“不要打翻”有更好的效果。因为它会成为“轻轻地就能做到”的正面暗示。
  “不要……”是绕远路的思考方式。脑海中先出现打翻水的场面,然后修正为不要打翻。脑子里先想像了柠檬,然后再设法消除,告诉自己不要去想像。这个思考过程不仅麻烦,而且对孩子来说相当困难。既然如此,一开始就告诉孩子“轻轻地”,不是更直接了当吗?
  以“保持安静”代替“不要吵闹”。
  以“慢慢走”代替“不要跑”。
  以“离开那里”代替“不要靠近”。
  “正面暗示”做什么都顺利
  “不要打翻”让孩子联想到“会打翻”
  告诉孩子“轻轻地”,他就能小心行动
  正面、直接地表明要求:“保持安静”、“慢慢走”
  只要以正面的说话方式和孩子沟通,自己和孩子都能镇定从容地面对各种状况。
  以“怎么做”代替“为什么”,这样问,教出创意十足、独立思考的好孩子。
  问小孩“为什么”,只是生气骂人的惯用语
  “为什么做这种事!”
  “为什么连这种小事也做不到?”
  爸妈教养孩子时经常会说“为什么”。我也常把“为什么”挂在嘴边,几乎变成口头禅了。各位爸爸妈妈也是吗?你会在什么状况下说这句话呢?我常在下面的情境中,脱口说出“为什么”。
  
  爸妈为什么动不动就问孩子“为什么”呢?我通常是因为心情烦躁。
  “为什么做这种事?烦死了!”
  “为什么?”“怎么搞的?”这是询问对方原因的疑问词。如果你这样被人质问,会怎么回答呢?比方说你不小心把碗打破了,这时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打破碗”,你会怎么回答?
  你也许会忍不住在心里嘀咕:“你问我,我要问谁呀……”又不是因为喜欢才弄破的,连当事人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把碗打破。
  “因为一时手滑嘛!”
  “因为太烫了嘛!”
  被追问之下,只好绞尽脑汁找一个合理的藉口。而且当我们问别人“为什么”时,经常都带着怒气。我每次说这句话的时候,多半都气到额头爆青筋了。表面看起来是在问对方理由,但其实是带着厌恶及愤怒质问对方,听起来实在很幼稚。
  质问会让孩子害怕,选择“说谎话”
  质问“为什么”使对方害怕,让他在情急之下编造藉口。迫使对方捏造藉口后,我们又会再进一步责怪对方:
  “这算什么理由?”
  “不要找藉口!”
  冷静思考过后,我发现这是自掘坟墓,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只是在原地踏步罢了。那么,能够代替“为什么”的用词是什么?我们一起想想看。
  “为什么”虽然是疑问句,实际上却在威胁对方。被问的人想找台阶下,只好千方百计找藉口。高中上学迟到时,老师生气地问我:“为什么迟到?”你猜我情急之下说了什么?
  “因为今天骑脚踏车逆风。”这种离谱的理由。想当然尔,已经火冒三丈的老师因此更加生气。被老师罚站在走廊的那一天令我永生难忘。有其他话语可以取代“为什么”吗?
  有一天,侬侬又打翻牛奶时,我的处理方式如下:
  
  让孩子思考“怎么做”,比唠叨指责更好
  “怎么办呢?”这句话是从一位妈妈朋友那里学来的。当我这么问,两个孩子有什么反应呢?是的,两个人拿了抹布来擦地板!虽然他们用干抹布擦地板,反而扩大牛奶泼洒的范围,但这和我质问“为什么”的情况简直南辕北辙。
  你认为其中的差异是什么?没错,就是改变“疑问词”,把“为什么”换成“怎么做”。用英文说就是以“How”取代“Why”,等于在问孩子“How to”也就是解决的方法。
  “该怎么办才好呢?”
  “你认为该怎么做?”
  “有什么方法呢?”
  有人这么问你,你会有什么反应?是不是自然而然开始思考“接下来该做什么才好?”用“How”来提问,孩子会学着思考该采取什么行动,引导小脑袋瓜不停运转,即使他们想出来的办法,只是把地板弄得更脏也没关系。
  当你基于某种缘故迟到时,若有人问你“下次该怎么做才好?”你是不是也会思考今后的迟到对策呢?例如将闹钟的声音调大一点、提早十分钟出门,或者是找出“顺风”的路线。只要你的对策成功,以后就不会再迟到了。这种做法比破口大骂“为什么迟到”积极多了!
  逼问“为什么”只会让孩子学到找藉口搪塞。但是问孩子“该怎么做”,则是引导孩子采取行动的创意开关!孩子把鞋子穿反了、袜子没穿好、和其他孩子抢玩具时,这句话都能派上用场,得到比指责更好的教养结果。(搜狐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