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三篇)

标签:
家长课堂陪伴孩子女儿家长杂谈 |
分类: 家教园地 |
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6月21日,全国十佳心理教师吴文君老师的讲座笔记:
(背景介绍:吴文君:全国十佳心理教师,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辅导为见长,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一线心理教育专家型教师之一。曾在国内多个省市进行亲子讲座百余场,反响热烈,深得受众好评。出版著作有《成长的故事》、《心灵的对话》、《孩子,妈妈陪你慢慢长大》等。
2011年4月吴文君的女儿冉鑫安一举被全球少年精英“摇篮”之称的UWC(世界联合书院,毕业生多被美国、加拿大、英国的一流大学录取)全额奖学金录取,2011年中国全额奖学金留学名额为2人,冉鑫安就是其中一位,她的故事曾被多家媒体报道。
冉鑫安的成绩不是最好,甚至有些偏科,但是却被UWC负责录取工作的老师称赞为“综合素质最佳”,所以“脱颖而出”亦是“情理之中”,追其原因,是因为她有个好妈妈。从吴文君老师惊觉“做母亲是需要学习的,不是天生就会的!”到陪伴女儿的18年成长,正是一个母亲修行的过程。鑫安的今天是对母亲最好的肯定,妈妈也因为女儿成为了一个真正接受自己,热情执着、富有责任的人而倍感欣慰。)
吴老师以这样的提问开场:
1. 你希望在你的陪伴下,你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2.
在你的心目中,你的孩子现在是多大年龄?你闭上眼睛,邀请头脑中孩子的画面跳出来。此时的他比实际年龄小吗?小多少呢?或者比实际年龄大,亦或者和现在差不多大。
3. 当你的孩子遇到困难,最先求助的是谁?
…… …… ……
随后,有几位家长就自己孩子的问题向吴老师提问。吴老师结合着自己养育女儿的亲身体验做了解答。(吴老师的女儿,有些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
有些孩子无法长时间注意力集中,比较多动。属于能量比较大的孩子,他需要释放这些多余的能量,又不能影响到他人。可以鼓励孩子做些“自己动”的事情。比如让他手摸自己的大腿来释放能量。
★
父母对孩子的担心,是送给孩子的毒药!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妈妈的咒语”。要把担心变为信任。
★
给孩子“选择项”,比如给他说明现在有三条路他可以选择。让孩子看到每条路上好的和不好的方面。
★
看读书的孩子在学校一定会有一席之地的。
★ 家长与老师的关系---
合作;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联盟;当孩子回家向大人抱怨老师如何如何不好时,家长应首先选择“倾听”,听孩子宣泄不满,然后“认同”他的情绪,甚至可以附和孩子。最后,等孩子发泄完毕,再跟孩子谈,让孩子看到老师也是不完美的,老师也需要成长。不用担心孩子抱怨老师会有很多的副作用,在孩子心底里,老师依然是被尊重的。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尽自己做能的、利用自己所长去帮助学校、帮助老师,出力但不出钱。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是很乐意为学校服务的。
★
11岁---21岁孩子的心理特点—9年的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容易偏激。在家庭中一定要给孩子传递正确的信息,(有关国家、社会上好的方面)给孩子传递正能量,让孩子带着爱与世界联结。青春期的孩子要像对客人一样客气的说话。
★
当你发现孩子因为某件事造成了心理创伤,可以重现当时的场景,角色转换一下。让孩子做大人,打开心结。同时,大人要不断的告诉孩子:“我爱你”“我很担心你”“你是安全的”。
★
一旦发现孩子缺乏安全感。10岁以下的孩子,可以在晚上入睡前轻轻的声音给孩子讲故事,抚摸他的后背。告诉他:“宝贝,你是安全的,爸爸妈妈很爱你。”还可以用游戏的手段恢复安全感。爸爸妈妈一起玩的游戏,比如挠痒痒、在床上、地板上全家一起打滚,互相背挤背。多做些身体接触的游戏。
★
让孩子接受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能客观的评价自己。
★
父母要做的是永远帮助孩子找到他适合的、擅长的事情,从中让他产生自信。
★
(美)乔布拉:“孩子,你不需要上最好的学校,不需要考第一,你要做的是每天都需要寻找‘自己最喜欢做的、最擅长做的、最爱做又能帮助到别人的事情。’假如你做着那样的事情却找不到工作,那么爸爸养你。”鼓励孩子勇敢的去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比如吴老师的女儿,特别擅长画画。女儿在大学选择专业时,却有所顾虑,怕学美术将来找不到工作。吴老师就用这段话鼓励孩子!
…… ……
……
吴老师的主要观点:
只陪伴不设限(一 )
陪伴之误
陪伴 = 陪同
陪伴 = 代替、妨碍、控制、看管
陪伴 = 金钱物质
陪伴 = 妈妈守护
陪伴 = 教育
陪伴 = 看电视、逛商场、ipad
( 二 ) 陪伴是理解孩子、知道孩子需要什么
陪伴之义
☆ 给予孩子时间,跟孩子单独在一起
☆ 了解孩子所在年龄的阶段特点。
☆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
☆ 给孩子必要的帮助与支持 :
6岁以内的孩子需要的就是活动、探索;
6岁以上的孩子需要在比较和竞争中找到自的位置(他们很在乎自己在比较中的位置)。12岁左右的孩子需要让他知道“我是谁”,14岁以上的孩子要多和他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三 )高质量的当下
◆ 安全、放松、亲密
◆ 有适合孩子需要的独立空间
◆ 愉快而和谐的双向沟通
亲子教育的主要目的:
○ 孩子自信、有力量
○
有积极的兴趣推动其每天快乐的生活和学习、有责任心、照顾好自己份内的事情。(比如做作业)
○ 愿意用自己的所长为别人服务、热爱生命
○ 有梦想并规划自己的人生。
不可替代的亲子关系 ,俗称“铁三角”
关于“怎么陪”?
▲ 创造“黄金时间”
▲
随时说出对孩子的肯定。不是诸如“你真棒”“你真聪明”这样笼统的表扬。而是用“我看到、我听到、我感觉到的生活细节”来肯定孩子。比如,孩子想帮妈妈洗碗,却把碗打碎了。首先要肯定孩子想为大人服务的意识,再告诉他需要注意方法。
▲
身体语言的解读:活动和游戏;拥抱和抚摸;声调的解读:讲故事,打电话、说话等声音的暗示。
▲ 5千次的肯定才能让孩子更自信。
▲
不要给孩子下结论,要做客观的、感觉上的描述。
(四) 高质量陪伴的有效理念
◇
父母要给予孩子智慧,孩子是父母成长和自我修复的推动者。
◇
父母内在智慧境界越高,给予孩子的陪伴就越安宁、越有效。
◇
所有陪伴只是让孩子成为自己!
◇
运用因果法则:要什么就种什么;你喜欢孩子成为什么样子,就播种什么。
整个讲座,我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妈妈可以为你做些什么?”始终做孩子身后最忠实的支持者,在孩子人生的几个关键时期绝不缺席,这是我们每个家长的责任!(来源:小棒宝的博客)
怎样做到高质量陪伴?0-18岁各年龄段全攻略
在宝贝们的成长过程中,幼年时期来自父母的陪伴特别重要,好的陪伴远远胜过单纯的说教!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粑粑麻麻怎样才能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呢?和小E一起来听听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儿童教育学博士沈尹婧女士的实用建议吧!
1、0-2岁
1.
孩子一哭,就“宠”他!
婴儿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他们的需求只能通过哭来表达。对于婴儿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双手双脚。爸爸妈妈应该及时响应孩子的哭泣,满足孩子的需求。
要记住,婴儿的哭不是发脾气,很可能是他们饿了、尿尿了、冷了、身体不舒服了、受到外界刺激了,或者需要安睡了。做敏感的父母,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不要让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产生对他人和世界的不信任感。
2.不要阻止孩子舔咬
舔咬是孩子认知这个世界最开始的方式。为孩子身边的各种玩具和用品做好消毒工作,然后就让小宝宝尽情玩耍吧!
只要是孩子嘴巴能接触到的地方,都要消毒!千万别漏了婴儿床的栏杆、手推车的安全带,以及各种容易携带细菌的物品。
2、2-3岁
1.把握和孩子的距离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已经能自如行走、跑跳,并能胜任简单的对话。他们探索世界和他人的程度比襁褓内的婴儿时期更进一步。保持适当距离有利于孩子探索。
距离的把握很重要。不能太远,当孩子抬起头或转过身就能看到你;不能太近,以免影响到孩子的独立性。适当的陪伴距离让孩子知道你始终都在身边,一旦遇到危险,他可以第一时间投入你的怀抱,所以他可以放一百个心,大胆进行独立的探索。
2.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
不少爸爸妈妈发现,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小叛逆啦。以往爸爸妈妈说什么,他们就听什么,但现在大人说东,孩子偏要往西。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在学习如何自己做决定并实现目标。当孩子表达想要做某件事的意愿时,只要不是违反道德规范或有安全隐患的行为,爸爸妈妈就让孩子做主导者,陪孩子一起去实现。
通过自己的行为达成目标,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动作对外界产生的影响。这是锻炼孩子执行力和控制力的重要时刻!
3、4-5岁
1.正确引导孩子的探索行为
顽皮捣蛋的行为往往是孩子主动探索外界的一种方式。若家长正确引导和鼓励,孩子就对自己的主动性更有自信。
比如,当孩子用稚嫩的手和异想天开的逻辑,探索钢琴黑白键时,家长应该鼓励和认同,千万不要阻止孩子进一步探索,将乐谱往孩子面前一摆,要孩子照着练。孩子很可能产生抵触和不开心的情绪,创造力也被打压了。最重要的是,孩子的主动性受到挫折,对以后建立自信心很不利。
2.
陪孩子做生活小实验,为抽象思维做准备
这个年纪的孩子依赖形象思维,极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父母可以多和孩子做小实验,培养抽象思维。
比如,全家人先称出整串葡萄的重量,然后一起动手将葡萄一颗颗掰下来,洗干净。放在大脸盆里,分散的葡萄确实看上去多很多。让孩子再给葡萄称个重,总重量并没有增多;或是全家一起玩归纳游戏,将不同物品按照颜色、属性、材质来分类,利用孩子熟悉的物品,将抽象的事物关系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来体现,孩子更易理解。
3.
将你的想法“演”给孩子看
这个时期的儿童,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的想法赋予别人,认为自己所看所想的也正是别人正在经历的,这时候,如果单纯地通过语言去鼓励孩子换位思考,可能效果不太理想,家长可以试着将自己的想法“演”出来。
比如,当家长想表达,自己并不像孩子一样喜欢吃甜食时,可以通过夸张的语音语调、表情和肢体语言,告诉孩子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对着蛋糕皱皱眉,凑上去闻一闻,再尝一小口,吐吐舌头说:“哎,我不喜欢奶油的味道呢!”
4、6-12岁
1.
让孩子学习时适当休息,提高记忆效果
这个时期是孩子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并因此获得成就感的关键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事半功倍,体会到取得成就的愉悦。
家长在陪伴低年级孩子做家庭作业的时候,应提醒孩子做好预习和复习。学前预习只需几分钟,目的是对新内容有个初步印象,可以将难点标出,作为重点来听讲。
复习的最佳时间是在学习后的5分钟、半小时、12小时、1天、2天、4天,7天,和15天。家长可以在这些时间点提醒孩子快速回顾新学的内容。
在学习完易混淆的内容时,鼓励孩子立即休息片刻,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和技能特别有效。心理学家发现,学习完一项内容后,马上让大脑休息一段时间,可以提高记忆效果,并减少后续学习的内容对它的干扰。
2.
尊重孩子的兴趣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通过努力达成目标,来获得成就感。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并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享受学习一项技能或是达成一项目标的过程,逐渐形成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
3.
让孩子回归自然
过分注重课堂学习的技能并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生活如此多彩,不要让孩子忽视生活其他方面的技能。孩子可以从大自然里学到更多,比如学习照料一棵仙人掌,观察小松鼠怎么吃松子。陪孩子去公园、走社区,到处游山玩水,在强健体魄,接触不同文化的同时,也学会很多生活技能,比如看地图、订宾馆、处理突发情况等。
5、12-18岁
1.
先倾听,再表达
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梦想和未来规划,虽然有些并不成熟,家长在和孩子交流时,要把握好分寸,不要过于权威,而是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平等交流,真正听懂孩子的心思后,再给建议。
即使孩子的抱负听起来有点“口出狂言”,家长也不要立即否定孩子,而是给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当孩子感到被理解、被认可、被支持、被关注时,会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
2.和孩子讲述个人经历,寻求共鸣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容易激动,而这个时期也是培养孩子情绪控制力的关键阶段,特别是管理消极情绪。
当孩子有消极情绪时,很容易否认情绪、抵触交流,而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承认,并表达情绪。家长可以主动向孩子揭自己的伤疤,描述曾经某件事对自己心理上造成的伤害,产生的情绪和相应的心理活动,并告诉孩子自己当时是如何处理这些消极情绪的。
然后家长可以试探孩子的看法,如果同样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他会有什么感受。
当家长平等地和孩子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时,孩子更容易受到鼓舞,吐露心声。
3.
让孩子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青春期的孩子在为踏上社会做准备,他们需要学习各种角色,渐渐担负起各种社会责任。
父母可以让孩子承担家庭责任,比如从父亲那里接管家庭一个月收支管理的工作,负责存取收入、缴纳各种公用事业费、还贷款和信用卡消费、记录收支情况等。家长和孩子明确该角色的权利和义务,让孩子在实际体验中发展对不同角色的认识,学会转换角度看待问题。(来源:摇篮网)
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在女儿成长过程中,我始终守在自己恰当的位置,就是陪伴在她身边,观察她的情绪变化,做她的倾听者,在她有需要的时候帮她渡过难关。更多的时候,我让她自己往前走,我只是跟在后面。
笔墨”是记录孩子成长最好的方式
女儿小时,我就有一个心愿:要为她记录成长的过程,为她留一段成长的回忆。所以从她出生起,我就开始为她写成长记录,写了几大本。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我也为他录过录像,拍过照片和DV。但是用“笔墨”是我最喜欢的方式,图片影像虽然生动,但是无法向女儿展现作为母亲的内心世界和我对她没有修饰,没有掩饰的理解。笔墨的记录才是自然真实的。我想留给女儿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家庭中的亲子故事,一个每天都在成长和变化着的妈妈和女儿的寻常故事。
17年后,当我整理诸多本陪伴手记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这本记录也在述说“一个女人学习做母亲的过程”,我也希望记录留给女儿的不仅是回忆,还有母亲的成长经验。当她成为妈妈的时候,可以更快乐、更轻松。
学会倾听——高质量陪伴第一步
在长时间和妈妈的交谈中,许多妈妈经常大声疾呼:我说了很多遍,就是听不见。妈妈的大呼小叫、絮絮叨叨,孩子的彷若无人、充耳不闻,是每个家庭、每天甚至每时都在上演的场景,这也正是早晨亲子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
记得一个夏天的雨夜,女儿要去外面看雨,我同意了。11点钟不见女儿回来,我着急了。当女儿推开门,我差点批评他。但是她一口气大着嗓门跟我述说着她路上的所闻所见,一副万分欣喜的忘情状态:“妈妈,我有了很多惊奇的发现!我看到了一处特别特别美的花。哇,在路灯下,美得不得了!还有一丛特别特殊的叶子,在路灯的照耀和雨水的浇灌下显得特别美,我从来没发现过那么美的叶子!”
我忘记了刚才的担忧和生气,也被她的情绪感染,附和着她,开始询问更详细的情况,最后和他一起出门看雨。不知道她弄到什么时候,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我看到过道里摆着好几幅画。那些画是她印上去的脚印,那个38码的大脚,印在几张纸上:红的、绿的、蓝的、黄的。奇妙的是,每个脚印已经变成一幅幅有创意的画,她或是在每个脚趾肚上画上不同的图案,或是在脚掌上画上了不同的图案。最奇妙的是,有一幅画中,三个脚印凑在一起,而她分别在三个脚印上画上了一男、一女、一个孩子的图像,她把这幅画命名为《一起看世界》,或叫《行走》,描绘的是一家三口人共同的行走。我看着这些画,啧啧称奇。不知道她是在怎样一种高亢的创作激情中,用自己那双大脚涂上颜料踩在纸上,再把每一幅脚印创作成作品的,也不知道她忙到几点。我感动于这个孩子以如此大的热情和激情去好奇地观察生活,认真地表达她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这是多么宝贵的状态啊。也许她牺牲了睡觉的时间,也许她感受到了风寒,可这些与她得到的、体验到的所有快乐和兴趣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因此当我们想“发作”的时候,先听听孩子说什么。在认认真真地、平心静气地倾听过程中,我们或许会发现比“责备”更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给孩子表达的权利和空间。
教育是顺水推舟,而不逆水行舟
在“高质量”陪伴的过程中,我摸索着做了许多顺水推舟的事情,为女儿最终走上出国之路和开始属于自己的生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女儿二年级时,一个秋日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到窗前的大床上。她整个人懒懒地躺在床上好长时间,不去读书,也不去学习。我有点急了,就问她:“你在干吗?”她说:“我在晒太阳。”我说:“你啊,都晒了这么久了,怎么还不去学习?”她说:“这样很舒服。”我说:“现在这样舒服,要是一直晒下去,将来怎么办?”她脱口而出:“将来就到美国农场晒太阳。”她说:“你要到美国农场晒太阳,那很好啊,但是你怎么能到美国呢?还有,你凭什么资格在美国农场晒太阳呢?”女儿又说:“那我就去美国农场当农场主,那不就有资格晒太阳了吗?”哇!她的这个念头,又让我大吃一惊,多亏了我受到我受到的训练,让我能够保持足够的镇定。我马上就跟她进行了一场梦一样的对话:“你到美国农场去当农场主,那你怎么去呢?什么时候去呢?人家怎么会把农场让给你做农场主呢?”她想了想说:“我学好英语,就可以自己到美国了,我又不会很早去做农场主,我先要读大学,大学毕业了我会去尝试很多种职业。等到40岁以后,找准机会了,才去做农场主。”
这个“农场主”的梦想一直陪伴着他,我和爸爸也尽量从这方面鼓励她学习英语、多看书,尽管有时候会和学习冲突,也支持她参加环保社团。当她遇到了实际问题时,就会更加认真的去学习学校的文化知识了,并能够利用网络去寻找答案,而不仅仅是玩游戏。
女儿也喜欢追星和看电视剧,她喜欢周杰伦、喜欢哈利波特、喜欢日本偶像,也一度出现狂热的情况。我并不喜欢和懂得这些,但是想到自己小时候,有《烈火金刚》,有张海迪,有《红色娘子军》中的王心刚陪伴我们、影响我们。我开始学习理解女儿,听周杰伦的歌,我也发现了词曲之美、看哈利波特,我也感受到了神奇……,特别是在女儿沉迷《士兵突击》的时候,她在网上和大家聊天并告诉这些比“游戏”有趣的时候,在她开始对班长“史今”产生崇拜和好感的时候、在她脱口而出电视剧里哲理性的台词的时候,我的心终于落地了。就这样我们之间能够讨论的话题和分享的感受也越来越多,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我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向她娓娓道来。她也高兴的对我说:“你这个妈妈很奇怪,不想同学的妈妈,每天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考试学习”。而是喜欢了解我的心。”
这些顺水推舟的陪伴,都为女儿能够正确使用网络、正确理解明星和影视剧、正确看待事物、正确把握自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感谢周杰伦、感谢士兵突击、感谢哈利波特,给了我和女儿充分沟通的机会。(来源:育儿网-父母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