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京报:尊重孩子,从拒绝“逗小孩”做起

(2015-05-26 05:10:07)
标签:

安全教育

拒绝孩子逗

妈妈

保护

育儿

杂谈

分类: 育儿宝典

尊重孩子,从拒绝“逗小孩”做起

 

 

新京报:尊重孩子,从拒绝“逗小孩”做起

日前,在广西发生一起悲剧,一位大人逗弄自己2岁的侄子喝酒,结果孩子喝下一两米酒后呕吐、抽搐、脸色发黑,经诊断为酒精中毒,继发性脑损伤。而在四川也发生另一幕悲剧:父亲逗孩子喝下了二两白酒,结果孩子因急性酒精中毒抢救无效身亡。

就此,昨日《广州日报》刊登了主题为中国式“逗小孩”的调查,25%的受访者表示,印象中自己小时候被灌过酒,“对小孩说‘妈妈不要你了’”是受访者选出的最常见“逗小孩”做法。排在第二位的是“不熟悉的人亲小孩或者摸小孩的脸”,比例为16.1%。“弹男孩‘小鸡鸡’”被受访者选为最讨厌的“逗小孩”做法。

在中国,大人逗弄孩子是一种常见现象。大人利用孩子不谙世事,像耍猴一样耍孩子,这在农村中较为多见。而在城市里,对孩子更多是一些言语的戏弄。在许多大人看来,这些逗小孩的做法,不过是一种玩笑。不过,这些玩笑到孩子身上,却有可能变成实实在在的伤害。

大人“逗小孩”,说到底是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大人把孩子当成一个玩物,而非一个有情感、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一些大人甚至把孩子逗得一脸窘相当成一种开心的事。不过孩子一次次被欺骗、被戏弄以后,不仅自尊心受伤,恐怕还将失去对成人世界的信任。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自古就缺乏对于孩子权利的平等与尊重。大人之于孩子,多是居高临下,在智商上大人认为自己有相对于孩子的优越感,可以对孩子任意摆布。很少人能把自己降到与孩子平等的高度上对话,小心翼翼地照顾孩子的感受。

孩子得不到尊重,他也就不能学会尊重他人,这或许就是成人世界里很多人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根源所在。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成年人,难道不该去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吗?尊重孩子,请从拒绝“逗小孩”做起。(作者:陈伟/来源:新京报)

 

链接:

拒绝别人这样“逗”孩子


亲友逗孩子是家长们常常遇到的事情,亲友们往往是出于喜爱孩子才逗孩子,但逗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影响。

逗孩子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遭遇这样的尴尬事的时候家长如何应对呢?小巴给大家分享一篇今天看到的文章。

经常看到大人逗孩子,那种“逗”实际是一种戏弄。他们把孩子逗得出错,或者惊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们便笑了。

逗孩子的那些成人并没有恶意,甚至还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但对孩子来说这真是一种残忍的行为。

因为孩子不懂大人们的玩笑,他们会当真,成人的“逗”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愤怒、惊恐、不安、被欺骗、不被尊 重,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

一次在餐馆吃饭,我看到一群大人逗孩子,那一幕看得我难受极了。

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着他的朋友(大约30多岁)笑着对孩子说:儿子,叫哥哥!爸爸的朋友则笑着对孩子说:不能叫哥哥,叫伯伯!

孩子爸爸继续逗孩子:叫哥哥!在这一声声“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爸爸的朋友掏出一个红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说:叫声伯伯,这个红包便给你。

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叫眼前这个男人“伯伯”还是“哥哥”,犹疑着不吭声,也不伸手接红包。

爸爸的朋友作势要把红包收起来:不叫伯伯啊,那这个红包不给你了。孩子不吭声。旁边一位阿姨笑着说:这孩子胆子可真小,一直不说话,哈哈。

我在旁边看着,为这个孩子感到难过。

由于大人们之间的玩笑,他不确定到底该叫那位男士“伯伯”还是“哥哥”,由于怕叫错,索性他不开口叫人,却被贴上了“胆小”的标签!

孩子此刻一定觉得自己不够好,胆子不够大,这是多么糟糕的事! 男士们喝酒去了。过了一会,一位女士接过了接力棒。

她走到男孩身边,蹲下来问道:xx,你是男孩还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

本来情绪缓和了一点的孩子不高兴了,沉默。孩子明明是男孩,这位女士却故意说他是女孩,孩子感受到了女士提问的虚假,所以他不回答。 女士继续逗,你不说啊,那你就是女孩啦!

孩 子有点着急,趴到妈妈腿上,仍然不说话。显然他心里既着急又愤怒,愤怒的是明明自己不是女孩,那个阿姨却乱说自己是女孩,着急的是,他不知道如何辩解。

对于孩子而言,每一位大人都是一个巨人,孩子要反抗陌生的“巨人”需要一定的勇气。

尤其对于那些内心力量弱小的孩子而言,他们往往没有勇气去反抗、拒绝和辩 解,他们只能默默忍受“巨人”对他们的捉弄,内心却感到无比害怕和愤怒。

这时,孩子的爸爸笑着说,再这样下去他一会儿会哭的。孩子的妈妈只是笑着,并不阻止那位女士逗孩子的行为。

女士并没放过孩子,对孩子说,来,阿姨抱抱你,行不行?孩子缩到妈妈怀里,不说话。前面的捉弄让孩子对女士毫无好感,怎么可能让她抱呢?

女士笑着说,你不说话啊,那我就强行抱你啦!边说边伸手假装要抱孩子。

孩子终于“哇”的一声,吓哭了,一桌子大人全笑了… 我难受的不是别人怎样逗孩子,周周从小到大遇到过多次 这样的经历,我难受的是孩子的父母全然未能意识到孩子的内心变化,未能给孩子提供保护和支持。

这个过程中大人们是得到了快乐,但这种快乐建立在孩子的痛苦 的基础上。孩子得到了什么呢?

他被大人们欺骗、引诱、愚弄和吓唬,他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这让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不敢相信别人,对他今后的人际交往可能造成障碍。

逗孩子的实质是成人居高临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来取乐,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不同方式的“逗”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不一样,吓唬孩子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欺骗孩子 让孩子不敢信任别人,逗孩子做出不好的行为譬如吐口水、踢人会让孩子是非不分。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逗”对孩子的影响都是长远甚至终身的。

因为亲戚不当的“逗”,我的小侄女晓晓曾经产生了心理阴影。 一次晓晓来我们家做客,晚上一起吃饭的时候,她突然问道:姑姑,你说我妈妈还爱不爱我?

我说:你妈妈当然爱你啊。

晓晓满脸担忧的说:可是姨妈说妈妈以后不爱我了,只爱弟弟。

我问晓晓,姨妈是什么时候说这话的。晓晓说,是家里来了“100个人”的那一天。

我马上打电话找晓晓的妈妈和奶奶了解清楚情况,原来是在她弟弟的满月酒上,一位姨妈对她说,晓晓,你妈妈有了你弟弟,今后只爱你弟弟,不爱你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恐惧的事情莫过于失去妈妈的爱了。一句“你妈妈只爱弟弟,不爱你了”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

此时事情已经过去了几个月,这个疑问让晓晓纠结了几个月,这几个月里她该是多么的恐惧和不安啊。

难怪这几个月里,晓晓经常打弟弟,她是恨这个小小的婴儿夺走了妈妈的爱呢。

成人以为逗一下孩 子取取乐无关紧要,却不知道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痛苦。

看着晓晓充满担忧的样子,我心痛极了,我捧着她的小脸,看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说:晓晓,姑姑郑重的告诉你,姨妈是逗你的,这种逗是一种欺骗,是不对的。我敢保证:你妈妈和以前一样爱你。

晓晓半信半疑的说:姑姑,你说的是真的吗?我妈妈真的和以前一样爱我吗?

我说:你可以打电话问妈妈,让妈妈亲口告诉你。后来,我们做了一些努力,晓晓才重新相信妈妈还是爱她的。

当别人逗得孩子哭、害怕或者打人的时候不知该怎么办,常常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得罪熟人或者朋友,不阻止,甚至会帮对方解释或者劝说自己的孩子。

家长在孩子被“逗”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当孩子被愚弄的时候,家长要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愚弄。

不要因为碍于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更不 要劝自己的孩子,或者去替那些逗孩子的人解释,那样会让孩子感觉到孤立,连父母都不能理解和支持他。

以这个案例为例,家长可以先平和的把孩子的感受说出 来:xx,你是不喜欢大家这样逗你是吗?

孩子听到这句话,便知道爸爸(妈妈)理解他,愤怒、不安的情绪可以得到安抚。

接着,家长可以平静的对孩子说:大家其实是喜欢你,不过这种方式让你不舒服了是不是?如果他们换一种方式表达对你的喜欢,你能接受的对吗?

这句话一方面说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大家对他并没有 恶意;一方面也说给亲友听,让亲友明白孩子不喜欢大家用这种方式对他,换一种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能够接受。

说这话的时候不能带情绪,不能有指责的口气,开明的亲友听到家长和孩子这样的对话一般能理解孩子为何会愤怒,至少能意识到家长不喜欢别人这么逗他的孩子,大多数人会识趣的打住。

如果亲友们还是不知趣, 继续逗孩子,那么家长要果断地对亲友们说“不”:各位,我知道大家是喜欢我的孩子才逗他,不过这种方式孩子不能接受,请大家换种方式和孩子交流,谢谢。

必要的时候可以带孩子暂时离开一会,先照顾孩子的情绪,事后再跟亲友沟通。

只要家长得体的处理,可以做到既保护了孩子又不会得罪亲友,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宁可得罪亲友,也不能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来源:妈妈圈-成长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