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长课堂:穷养孩子的标准你知道吗

(2015-04-13 11:40:35)
标签:

家教指导

孩子

家长

追根究底

育儿

分类: 家教园地

 穷养孩子的标准你知道吗

 



家长课堂:穷养孩子的标准你知道吗

      所谓“穷养”,不是刻意追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是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所限制,让孩子懂得珍惜和奋斗;要从小培养孩子自立和受挫的能力,让孩子懂得任何东西都是付出劳动才能得来。另外,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心态,接受社会现实,别人拥有的物质财富,自己不要盲目攀比,关键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创造这些财富。


  日本的吃苦教育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台湾富豪王永庆:
  对儿女进行节俭教育
  台湾富豪王永庆,对儿女的教育从节俭开始。他供给孩子学费、生活费都算得很精准,就像管理手下企业般,总是给得“刚刚好”,不让他们有一丝享受奢侈的机会。此外,和儿女联络都是写信,从不打电话,因为觉得打长途电话太贵了。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说:父亲特别强调凡事要“追根究底”,父亲写信多半写自己的工作心得,告诉她公司发生了什么事,他如何追根究底,如何处理等,让她从中学习了不少处理事情的方法。
  现如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需要和男性一样肩负起社会义务和责任,因此,男女都应该“穷养”。“穷养”要先教孩子做好两件事:
  男孩养志气,女孩养气质
  男孩强调的是养“志气”,主要培养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做事勤恳、踏实努力、有韧性、顽强的品质,如带他去爬山、踢球、游泳,锻炼坚韧性;而女孩侧重养 “气质”,强调的是文化修养的投资,性情的陶冶,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女孩学学琴棋书画,在家里,多给她些关心,让她感觉精神上富有,有安全感和自豪感,并有意创造环境,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更具女性特质。


  父母要适当“偷懒”
  不少家长[微博]总抱怨孩子自理能力差,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过分“勤快”。孩子到了自己学吃饭的年龄,家长见不得满桌的狼藉,最后忍不住出手喂饭;孩子捡个玩具捡半天,看着一地凌乱,家长忍不住收拾得整整齐齐。
  “穷养”孩子,首先体现在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相当一部分家长难以坚持。因此,家长在养孩子的过程中要适当“偷懒”,一定要学会忍受孩子的不完美,等待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
  此外,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比较自我、霸道,家长在生活细节上还要学会对孩子有所保留。孩子要“十分”,家长给个“六七分”就好,不要超过“八分”,必要时跟孩子讲讲条件。比如带到超市买吃的,不要顺着孩子什么都买,回到家里也不要一口气全部吃光,要教孩子学会克制、节俭和适量消费。(来源:环球网)

 

家长课堂:穷养孩子的标准你知道吗

 

    推荐:

 

爱孩子就让孩子吃点苦

 

看电视,有一则新闻说:一个妈妈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很快就有了工作。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个月就辞职,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两年了,儿子心安理得地赋闲在家,要么上网打打游戏,要么用妈妈不多的工资去社会上消遣时日。对于妈妈的指责,他振振有词地说:“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看了这个节目后,我陷入了深思,自己家里有没有这种潜在的危机?…… 小时候,老人家们跟我们说:“小亏不吃吃大亏,小苦不吃吃大苦。”就是说,孩子在小时候,吃一点苦、遭遇一些困难,是好事,如果我们怕孩子吃苦,而承担孩子的责任,虽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闹和纠缠,但却剥夺了孩子培养良好品格和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我们总在说现在的孩子不懂事,可是却不知道是因为我们保护的太好了,不让他们懂事。要想让孩子从小明事理能为他人着想体谅父母,就应该从小让孩子吃点苦,让他们识得人间疾苦,懂得珍惜懂得体谅。

 

现在的孩子大都很聪明,但他们大部分最后都没能获得意料中的成功,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意志力,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儿童和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父母长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对孩子开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知心姐姐卢勤也曾说过:“吃苦”是一种心理承受力。是啊,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一个人都要接受优胜劣汰的“考验”,不仅仅是智力的较量,更是毅力、意志的较量。

 家长课堂:穷养孩子的标准你知道吗

如何让孩子吃苦,吃什么样的苦?总结思考了以下几点,和朋友们分享讨论。

 

1.父母要有让孩子吃苦的意识。

例如孩子学走路时,不要总是扶着她,有心的父母可以发现,那些总是由父母扶着练习走路的孩子学会走路所花的时间比那些自己去练习走的孩子所花的时间要长。孩子三岁,上街的时候就要让他帮你提东西;孩子到了五六岁,就要让他扫地擦桌子,并告诉他如何节省用电,还可以教他们整理自己的房间;孩子上学,告诉他们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要他们自己走路上学,放学自己回来,要他节约文具的开支;孩子放学后,要他顺便到菜场去买菜,以便减轻父母的压力;节日里让孩子洗洗马桶,知道臭和脏是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干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们照顾;孩子上中学,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费,钱就这么多,超支了只能挨饿。鼓励孩子参加公益活动,让他们懂得奉献的快乐;培养孩子各种生活技能,让他们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孩子十五岁左右,要他在家里或到外面打工,锻炼自己,接触社会,培养吃苦精神。父母要舍得让孩子去吃这些苦。

2.孩子要自立。

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在家里,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扫自己的房间,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学习上,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心理上要独立。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去考虑问题,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能独立思考问题,能有主见,从而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日本的孩子从小家长就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所以日本孩子出外自己背包,再重也要自己背,如要别人来帮忙,那是别人看不起的。有的男孩从小就洗冷浴,一年四季洗冷水,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吃苦精神。在教育观念上,日本也从小灌输孩子,自己国家资源稀薄,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去生活。

 

3.父母主动与孩子一起吃苦。

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能“吃苦”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与孩子参加晨跑,参加体育运动,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游,这样可以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同样让孩子得到了锻炼。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一件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比如,天气很冷,孩子今天不打算去幼儿园。父母不迁就孩子,顶着寒风带着孩子去幼儿园。烈日炎炎,晚上回家很累了,父母会和孩子像平常一样去冲凉,而不是倒头便睡。孩子和父母跑步,再有十几米就要到达预定的终点了,孩子喘着气不想再跑。父母鼓励着孩子,一起奔到终点。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在锻炼磨砺着着孩子,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使他们能吃苦。越是爱护孩子,就越要加强他的“吃苦”教育。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罪,才是真正的爱护与负责。

 

4.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一件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

其实,让孩子吃苦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父母抓住一点一滴,不在一件件小事上让步,这都是必要的。比如,当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愿起床的时候;当孩子难以完成一件手工制作的时候;当孩子跳绳跳到最后筋疲力尽的时刻;当孩子正在完成份内的家务活,小伙伴来找他出去玩的时候;当孩子感冒发烧的时候;这些都是锻炼吃苦的场合。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励、诱导和鞭策。要求孩子坚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坚持与困难作斗争。实际上,吃苦的精神就来自这最后的咬牙坚持之中。‘

 

对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我觉得“虎妈”、“狼爸”、“鹰爸”不足学。父母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后才行吃苦之教;需尊重孩子意愿而不强迫命令;需身体力行发挥榜样的作用而不能只动嘴不动手。需持之以恒而不可一曝十寒。

 

人生漫长的路要靠他(她)自己走,困难也得靠他(她)自己解决。尤其是男孩,对一个未来的男人来说,吃苦耐劳是他的立世之本,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注定难以面对日益竞争的社会竞争。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折腾,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稳顺畅作加油充气、储能蓄势的准备,让他们踏入社会后,在风雨人生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来源:新浪网-亲子中心)

 

 

      扩展阅读:

 

      孩子吃苦有益处

  1、中国古人鼓励孩子吃苦

  孟子认为,吃苦是成长成才的基础,因而告诫人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后来历代开明之士,如宋朝理学家朱熹、宋朝官员包拯、明朝学者朱柏庐、清末重臣曾国藩等,无不把吃苦当作教育后代修身进德的必修课。

  2、西方圣哲鼓励孩子吃苦

  重视吃苦教育,不独中国先贤,外国圣哲亦然。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吃苦是铸就卓越禀赋的阶梯,因为“人们只有吃尽千辛万苦才能发展好的禀赋,而坏的禀赋则用不着丝毫努力就自己发展出来了。”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则把吃苦看作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并认定:“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

  正是基于吃苦有益的理念,今天的美国、德国、加拿大、瑞士等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吃苦教育,并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以托起他们民族明天的希望。

  3、中国家长的“四过度”

  然而,与这些国家相比,我们的育儿观念却大相径庭。现在,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加上趋甜避苦是人的天性,一些家长对吃苦教育认识理解并不那么深刻,在教育孩子上往往表现为“四过度”:即过度宠爱、过度保护、过度照顾、过度期望,导致了大量的惟有依靠父母才能生存的“啃老族”、弱不禁风的“花朵孩”的出现,催生了“我爸是李刚”这般“骄横儿”、“谁敢打110”如此“跋扈弟”的“问世”。这说明,吃苦教育的缺失,如果不及时补正,对家长的期盼、孩子的健康成长、社会的进步,都将是沉重的打击。

  4、人总不会一帆风顺

  其实,从孩子的成长规律看,儿童和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家长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对孩子开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因为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艰难困苦和曲折坎坷,在孩子的人生基础阶段,给他们开设吃苦教育这堂课,能磨砺他们的德行品质,升华他们的人生境界,增强他们的生存生活本领。因而可以说,让孩子吃吃苦,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稳顺畅作加油充气、储能蓄势的准备,让他们踏入社会后,在风雨人生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5、让孩子吃苦但不是让孩子“受虐”

不过,对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虎妈”、“狼爸”、“鹰爸”不足学。家长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后才行吃苦之教;需尊重孩子意愿而不搞强迫命令;需持之以恒而不可一曝十寒;需身体力行发挥榜样的作用而不能只动嘴不动手。如是,吃苦教育因有广泛的认同而不断发展,孩子因有吃苦教育的滋养而写就辉煌人生。

 

  你的孩子能吃苦吗?

  吃苦教育有三重境界,其一是“捱”,其二是“适应”,其三是“超越”。

  “捱苦”是最低的境界,就是成人强行安排孩子受苦,孩子极不愿意,又没有办法,只好“捱”,直到成人的安排结束。这种情况,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我记得小时候,父亲也有意的锻炼我的吃苦精神,当时在农村,他的方法是增加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但是,他的教育是失败的。他让我产生的是对劳作的厌恶和惧怕,不仅没有增长相反减小了我对痛苦的忍受能力。

  “适应”是一个更高的境界。随着时间的延长,孩子的承受能力得到很大的增强,训练结束后,再遇到一般的困难和“苦”就不怕了。但是,“适应”只是增加了人的承受力,并不能减少孩子的惰性,增强孩子的意志,这个经验来自于我的一个同事,曾经是北京市皮划艇冠军队的成员,他告诉我:以前训练太苦了,可以说挑战人身体的极限,所以现在碰到熬夜加班等或苦或累的事情,都受得了;但自己的惰性并没有受到抑制,还是能懒就懒,另外自己的进取性和自制力也没有比接受训练以前有过增长。“超越”才是最高的境界,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对此,我有过两次深切的体会,其一是2004年正月初八骑自行车200多公里到河北大学,其二是2006年元宵节绕北京二环步行一周;两次都是独自进行,行前内心都有较大写作压力,都有明确的自我激励的愿望。当行程结束后,不免想起《老人与海》里圣迪亚戈说的那句话:床是我的好朋友,床会成为了不起的东西。然后是舒服得不能忘记的睡眠,是接下来好长时间的积极和热情。整个过程中,虽然饱尝筋疲力尽的滋味,但是心里一点都不苦,相反越苦越有成就感,还想再苦一点,到了目的地后还想再走一段。

  怎样才能做到第三种境界呢?为什么大部分魔鬼营、行走营,不仅收效甚微而且造成身心伤害呢?我认为与教育方式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你要求孩子什么、训练孩子什么并不重要,关键的是你让孩子感到了什么。在于教育者是否激发起孩子对困难的斗志、改变自己的决心,在于教育者所提倡的形式是否能够被孩子接受,在于孩子是否认为教育者这样做很有必要而且出于好意。

  如果不考虑这些,把“苦行”“高强度的训练”强加给孩子,这不仅教育效果很难达到,而且也是不人道的,很容易走火,事实上是越来越多地走火。大家从对这些形式的推崇向往,已经渐感失望,甚至开始声讨。

  其实,就形式来言,我并不反对,教育需要各种各样的尝试,换句话说,我并不认为“行走营”之类的活动本身有什么不好,让人担心的是当事者对这种形式的操作方法,和他们对教育原理的理解程度。

假如我们能够先激发孩子的斗志和上进心,能让孩子渴望获得那种锻炼带来的坚强和成熟时,孩子们就会对吃苦的锻炼充满向往,拦都拦不住。当然,我们需要考虑到劳累和痛苦的分寸,这要依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制定,既不可缺少挑战性,又不可损害孩子的身体。

 

    看看你的孩子的吃苦能力指数

  1、因为特殊情况,你熬了一个通宵,第二天你会逢人便说“太困了,昨晚一宿没合眼”。(是否)

  2、晚上回家很累了,你会像平常一样去冲凉,而不是倒头便睡。(是否)

  3、如果没有洗衣机,你就不愿意洗衣服。(是否)

  4、天气很热了,你宁愿走十分钟去坐地铁,也不打车。(假如你的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是否)

  5、和你的同学相比,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经受过锻炼的人。(是否)

  6、你们小组劳动时,你通常都是最卖力气的人。(是否)

  7、和父母在一起时,你总是替他们拎东西。(是否)

  8、你在自己家里吃饭从不刷碗。(是否)

  说明:第1、3、8题选择“是”得0分,选择“否”得2分。其余题目相反。

 

  0-4分你应该多多锻炼了,否则你将变成一个废人。

  4-10分普通,你应该增强自己的吃苦意识。

  10-14分你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就凭这一点你也能成事。(来源:摇篮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