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毓智谈2014年高考作文的命题问题

(2014-06-09 04:07:11)
标签:

高考

高考作文

批判性思维

作文题目

语文知识

分类: 教育教学
石毓智谈2014年高考作文的命题问题 
(2014-06-08 11:15:35)

石毓智谈2014年高考作文的命题问题

    今年高考作文题陆续公布出来。刚刚从《环球时报》网上看到17个省市的题目,就谈谈我的看法。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理想的作文题目应该是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使他们充分发挥驾驭语言的能力,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逻辑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❶新课标全国卷
  根据一段材料写作文,要求800字左右,材料内容大概如下: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通过,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今年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个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进行讨论。
     评:这个题目有创意,但是有点脑筋急转弯的味道。此外,题目表述不清,漏洞很大。题目应该说清楚比赛规则,比如两人相遇时,是否是靠力量大小比拼来决定谁能够从独木桥过去。如果是这样,最大的可能性是谁也过不去,双双落桥。这一最大可能应该包含在题目说明里,便于激发学生思维做对比分析。
  
  ❷北京卷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 话不高声、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 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评:不错的话题,容易让学生发挥。然而这也反映了北京人的见识和胸怀。其实所有这些规矩都不是北京人特有的,而是我们的老祖宗传下来的。我是洛阳人,我的爷爷、伯父从小也是这样教育我的。应该把这个问题上升为整个中华传统的礼仪与当今社会的言行对比,这样不仅题目大气,而且也让考生更有胸怀。
 
  ❸上海卷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评:这个题目缺乏新意,容易导致学生作文陈词滥调、千篇一律,不利于考察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谈“自由”和“不自由”的辩证关系,是一个老掉牙的题目。
 
  ❹四川卷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评:这个题目很空,可能会让考生感到无所适从。这句话看似有哲理,实际上很难让人明白它到底在说什么,也让考生无法与现实世界联系联系起来。
 
  ❺广东卷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退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评:这个题目不错,有新意,而且与考生的生活经验接近,有利于测试考生的语文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❻江苏卷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评:这个题目涉及概念错乱或者说偷换概念,题目本身会引起考生思维混乱,会让考生无所适从。“只有青春是不朽的”的“不朽”是个比喻,这是诗歌的用语。然而“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的“不朽”是自然规律,说的是生物都会老死的现象。
 
  ❼辽宁卷
  孙子说,灯红酒绿和高楼大厦是最美的,爷爷听完感叹说,还是怀念曾经的星空满天星空灿烂。问你的观点是什么?考生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评:这个题目有点儿搞时间穿越,适合“中年”以上的考生来做。这个本不应该是孙子和爷爷的对话内容,因为孙子只见到现在的都市,没有过去的经历,哪能对比好坏?爷爷倒有两种经验,所以这是一个适合“爷爷辈”做的题目。此外,不宜让十几岁的学生做这类“怀旧”题目,因为很多考生还没有怀旧的情怀。
 
  ❽福建卷
  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根据这句话,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评:这个题目有想象力,也富有地方特色,因为福建到处都是山。然而这个题目有两个问题,一是很多学生是在城市里长大的,从来没有见过“空谷”,所以他们可能啥联想也没有。二是“空谷”是个诗歌词语,指“寂静的山谷”,用在这里显然属于用词不当,易改为普通词语“山谷”。
 
  ❾重庆卷
  有一个游客到波罗的海度假,打算与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友善建议游客事主几天再签合同,但游客很满意却打碎了玻璃杯。
  几天后,深感满意的游客准备签合同,却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精美的玻璃杯,“你不是故意是的”,老人原谅了他。但情节一转,老人却因为游客把玻璃杯碎片和其他垃圾一起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而拒绝游客的租房请求。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评:这个题目涉及到国外的垃圾处理和环保问题,很多考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知识,因而可能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如何下笔。
 
  ❿浙江卷
  门是路的起点,也是路的终点。门可以挡住你前进的脚步,也可以让你通向未来。大学的门,一边连接着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新,是它的通行证。从过去到未来,无数的脚步在这里交集,有的人走的很浅,有的人走的很深。 对此谈谈你的感想,不少于800字。
         评:这个题目很乱,有点让人不知所云,看似在说某种哲理,实际上啥也没说清楚。而且这个题目本身还有语文错误,“有的人走的很浅,有的人走的很深”,应为“有人走得很近,有人走得很远”。如果考卷就是如此,出题者应该挨板子。
 
  ⓫天津卷
  假如有一个人发明了智能芯片,植入卖菜大娘脑后可以让她博览古今……任何人无需再学习。请根据这段材料,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评:这个题目有创意,易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然而这个题目则涉及一个超越一般考生能力的问题,那就是“学习”是不是简单等同于“知识积累(博览古今)”?“学习”还牵涉到道德修养、创造发明等,然而谈论这类话题超越了高中生的能力。
 
  ⓬广西卷
  老王生病,医院全心全力治疗,老板帮忙支付医药费,老王痊愈后回工地赶工,又提出向医院兼职做陪检员以支付剩余医药费,因为感同身受他能更好地照顾病人。根据材料作文。
          评:这个题目有点儿怪,可能让考生觉得莫名其妙。此外,“因为感同身受他能更好地照顾病人”有语病。
 
  ⓭湖北卷
  群人上山游玩,在山下的时候,碰到山上旅行团下来,问山上风景,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走到半山,又遇到一群下来的游客,有人说风景好,有人说不好。最后他们上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他们有的人觉得风景好,有的觉得不好。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评:这个题目俗套,问题与上海卷的一样,容易让考生陷入陈词滥调的漩涡。题目想要说的就是“每件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⓮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
  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评:题目偏狭,而且脱离考生的生活经验,不利考生展开,因为没有任何演艺经验的考生很难理解这个题目的意义。
 
  ⓯江西卷
  有些人认为探究是一种乐趣,有些人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还有一些人认为探究流于形式。要求考生结合学习和生活经历,谈谈对探究的理解。
         评:我估计出题目者都没有搞清楚“探究”这个词的含义,它是“探索追究”的意思,比如“探究这种现象的成因”。所以,对同一个人来说,“探究”既可以是“一种乐趣”,也是“重要的学习形式”。然而“探究”绝不可能是“流于形式”,因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让高中生谈这个话题,不仅大而空,而且也超越了他们的经验,所以会导致考生无所是从。
 
  ⓰山东卷
  窗口下一个画框,通过它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有的人看到的是雅,有的人看到的是俗,有的人看到的是静,有的人看到的是闹。自拟题目写文章。
          评:这个题目还可以,但还是落俗套,与湖北卷的题目雷同。这个题目有表述不清的问题,所说的“画框”似乎是可以变更画面的电子屏幕,那么后面几句话就没有任何哲理了,因为不同时间来到这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画面,而不同的画面有雅、俗、静、闹之分,这似乎是让学生谈这个“画框”的转换画面功能,而不是让考生谈对同一个现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的哲理。考生一定会被这种表述歧义搞糊涂。
 
  ⓱湖南卷
  一位最美乡镇干部去到一个别人不愿去的乡村,在那干了8年后,这个乡村变成了最美乡村。别人问他为何要去那里,他回答: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以此写一篇议论文或者记叙文,题目不限。
2014年全国高考今天正式拉开帷幕,全国共有约939万名考生走进考场。随着首门语文科目考试的结束,各省市高考作文题目陆续公布,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评:这个题目符合“假大空”的标准,诱导学生写“假大空”的文章。这里 “最美”表述有问题,“最美乡镇干部”的“最美”指的是道德品质,“最美乡村”指的是风景。这个乡村干部8年前还没有业绩,怎么就被称为“最美”?

    (文字来源  石毓智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