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记》《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体例

(2009-02-22 12:40:14)
标签:

体例

杂谈

分类: 网上阅读

《史记》

  《史记》简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司马迁生前并未传世,到汉宣帝时,其外孙杨恽公布此书,才得以流传。
  《史记》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史实,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给人物作传记,记载其生平事迹和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

    全书130篇,共52万6千余字。体例包括:
    1、 十二本纪,写帝王。
    2、 三十世家,记诸侯。
    3、 七十列传,传人物。
    4、 八书,详制度。
    5、 十表,系时事。

    《史记》主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宗之言”,意为推究天道和人事的关系,说明历史发展和历代王朝兴盛衰亡的演变,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人生理想。

《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记载历史事件。如:如: *年*月*日,*国*人发动了*政变。宋代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春秋》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单,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
《左氏传》30卷
《公羊传》11卷
《谷梁传》11篇
《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在。
《左传》

    《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其后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学术界现在仍争论不休)

    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