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炉古镇:一道用陶瓷扮靓的风景

标签:
365览胜陈炉古镇陶瓷扮靓的风景老黄博客 |
分类: 旅游览胜 |
陈炉古镇:一道用陶瓷扮靓的风景
陈炉古镇,坐落在陕西铜川东南30里处的印台区,已有逾越千年的历史。
今年5月底,我们因参加省厅举办的摄影骨干培训,来到陈炉采风实拍。一群影人,慕名而来,被陈炉的奇特风景,个性村容,独特村貌,陶醉着,震撼着,感动着……
陈炉,既是一个镇,也是一个村。
陈炉,既是一个陶瓷名村,一个发端于唐代的瓷坊名村;陈炉,又一个制瓷名镇,一个陕西全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陈炉村的地形,极像一个大陶盆。站在陈炉村的“盆沿”上,极目远眺,盆底植被茂密,满目青葱,“盆帮”宛如一幅油画,盆沿“四堡”挺立,庇佑呵护着全村。
陈炉,因“陶炉陈列”而得名,又因陶瓷而扬名中外。耀州窑因为陈炉而成为我国北方定、钧、耀、磁四大窑系中,唯一连续烧造炉火不断的窑炉;陈炉因也此成了活着的耀州窑,也被誉为研究中国古陶瓷的活化石。
陈炉的美,在罐罐墙,在瓷片路,在架板庄基,在民间瓷坊;陈炉的美,在厚重的文化,在悠久的历史,在她的丰厚内涵,在她的陶瓷文化……
大大小小的匣钵陶罐,略有瑕疵的水缸盆罐,陈列在陈炉民居的附近:有的作为村民院落的围墙,有的成为崖边瓷器栅栏,有的作了菜园的围栏,有的成了乡间小路的道沿,或单行排列,或层层叠叠;或单一颜色,或色彩斑斓。罐罐磊墙墙不倒,变废为宝,结实耐用,成了陈炉村的标志。陈炉人甚至还在这些磊墙的罐罐里种上了花草,栽进去了蔬菜,既美化着环境,又享受着实惠,成了陈炉人的一种创意。
一窑陶瓷,高温焙烧,物理变化、化学反应,蕴含其中,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窑工,亲历亲为,残次产品,在所难免;烧制陶瓷的护套工具——匣钵,也需要定期更新。残次瓷器、匣钵罐罐,日积月累,从古到今,数量惊人。残次陶瓷如何处理,就成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智慧的陈炉人,以罐罐缸盆磊墙,以破损的陶瓷碎片铺路,既实用又创新。陈炉地处关中平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乡间小路,非上即下,平路不多,雨天泥泞,晴天尘土,以焙烧炸裂的瓷片铺路,再辅之以各种器物图案,动物造型,美化环境,防滑防尘。在全国乃至全球,只此一家,独一无二。
陈炉盆地,盆帮平缓地带,村民依山建窑,环绕盆帮而居。从东向西,庄基院落,一字排开;自下而上,民居小院,阶梯分布;你家的崖背正好是我家的院落,一层一层,层层叠叠,一般有七、八层之多。陕西人管这种阶梯式民居叫“架板庄基”。民居院落,罐罐围墙;崖背护栏,水缸盆罐。“架板庄基罐罐墙,瓷片铺路瓮上房”,正是陈炉村容村貌,村风民俗的真实写照,独特风格。
北方四大窑厂之一的耀州窑陈炉窑址,曾有立地坡、上店、陈炉三大窑场。明清时期,陈炉陶瓷生产达到鼎盛,镇民800户,俱业陶。其县志载:“瓷场自麓至巅,东西三里,南北绵延五里,炉火昼夜不熄,弥夜皆明,山外远眺,莹莹然一鳌山灯也。”“炉山不夜”奇观被列为“同官八景”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陈炉手工陶瓷制品,已经成为一种高端工艺品、旅游纪念品,货优价高,市场需求甚少。因此,如今的陈炉制陶,多是民间瓷坊,但几乎家家都是制瓷世家,人人都是制瓷艺人。陈炉陶工,人分三类,专门做碗碟类的,他们称为“碗窑”,烧制的主要是家用小件;专门作大缸、盆、罐的,当地称为“瓮窑”,烧制的主要是家用的大件;还有一种是专门作茶壶、花瓶、尊钵等杂器的,也叫“黑窑”。制瓷三行当中,要数“黑窑”难度最大。
采风实拍的我们,走着陈炉村的瓷片路,欣赏着陈炉村的罐罐墙,远眺近观着陈炉村被罐罐墙、瓷片路装饰起来的架板庄基,感受着王、李两家瓷坊陶瓷的精美丰富,陶工的严谨细腻,途径“陈炉村”,路过“陶工桥”,抚摸着陈炉窑厂的遗物,感受着清代窑炉的久远,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陶醉着,赞叹着……
陈炉古镇,一份用独特装饰的亮丽,一道用陶瓷扮靓的风景,倾倒我们,惊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