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高考焦虑症
(2013-06-05 05:46:38)
标签:
365学校教育高考考试焦虑症老黄博客教育 |
分类: 校内校外 |
化解高考焦虑症
六月骄阳、繁花夏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将至。然而随着高考倒计时的逐渐临近,部分考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焦躁、失眠、高度紧张等状况。因此,如何做好学生的考前心理辅导,缓解迎考压力显得至关重要。
据心理专家介绍,每年到这个时期,都是高三学生“心病”高发期。“一考生,平时成绩都非常好,但是省质、市模考和接连的这几次周考都发挥得不太理想,尤其是理综,导致现在他自己也非常紧张,一直问我怎么办。”一位高三班主任老师如是说。据了解,随着考试越来越近,考生也越来越焦虑,再加上考试频率高、难易程度不同,成绩出现波动也是很正常的事,基本上的学生都曾出现这样的情况。
研究表明,高考来临,适度的紧张是必要的,考生在考试前出现焦虑现象,有些紧张、不安、着急,乃人之常情。适度紧张会促进考生的积极性思维,在某种意义上还会促进考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太放松了反而不利于发挥出最佳水平,所以考生和家长不必过分紧张。但是倘若高三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比如出现考试手脚发抖,浑身冒冷汗等情况,最好要到心理咨询室寻求专业的帮助,在专家指导下认真整理一下自己的情绪,把心中的烦躁、恐惧、不安、焦虑、忧愁等不良情绪进行一次清理,尽量做到“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将注意力转移到该做的事情上,不要过分担心自己情绪不好这件事。这样,就能消除不安全感,走出考前的过度焦虑。
对症下药——心理科医生的解压处方
案例1——“烦躁不堪难以进入状态”
“考试前难以进入状态,不能集中心思复习,老长时间盯着一个物体发呆;考试时手发软、发抖,原来背过的知识点瞬间想不起来,总感觉时间不够用;考后又觉得成绩不好,发挥不理想。”一位康复医院的心理科专家如此说。专家指出像这位同学出现的这种焦虑是不少临考学生都会出现的,一般表现为:上课心不在焉,十分焦急,马上临考却仍然什么也记不住;烦躁不堪,见到任何事情都有发火的欲望;坐立不安,总觉得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浪费时间。
这位资深专家建议:此种焦虑源于对高考的恐慌,心理学上常用的两种方法进行调整:
1、认知调控:首先,坚决杜绝用“完了”、“我糟糕透了”等这种消极的语言暗示自己;其次,消除大脑中的错误信息,不要被一两次考试失败和一两科考试失误所吓倒,不要以偏概全,认为自己不行,丧失信心;再次,适当减轻周围环境的压力,针对种种担忧,自己和自己辩论,用这种理性情绪疗法,纠正认知上的偏差。
2、行为矫正: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放松训练,一种是系统脱敏训练。放松训练和系统脱敏训练的原理,是交互抑制原理,即人在放松状态下的情绪,与焦虑是相互抵抗的,比如放松状态出现了,必然会抑制焦虑和紧张状态的出现。
案例2 ——“父母的关心让我倍感压力”
小周是某校高三文科班的一个女生,她透露,近一个月来每当她晚上躺到床上,都会辗转反侧,入睡非常困难,如此一来,他白天上课时就有些打不起精神。再加上这几次的模拟考试发挥得并不是很理想,心里更加紧张。父母总是以“没关系、尽力就好、一次考不好不要紧、又不是高考”等这样话语安慰自己,然而想到父母的一片苦心,懂事的小周便觉得心理压力更大了。
专家建议:当学生在高考前面临巨大压力时,老师和家长的作用是很大的。如果不顾一切地给孩子施压,不仅不能提高其学习效果和成绩,反而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从而“弄巧成拙”。作为父母的,在孩子迎考时应创造一个放松的家庭氛围,以往怎样对孩子就继续保持,不必常说“没关系、尽力就好”等这样的话,不能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反而很容易将自身的焦虑情绪传染给孩子,父母反常孩子往往就发挥失常。当发现孩子心理压力过大的时候,应当允许、鼓励、引导孩子适当的做一些放松,使其进入到一个平稳、开阔的心理环境中。
案例3——“一到考试便发挥失常”
一位父亲介绍:女儿小英现在进入高三冲刺阶段了,学习成绩却突然忽上忽下。女儿从小的成绩一直都非常好,但最近几次考试成绩很不稳定,平日里会做的题目,到了大考反而都出错了。这样的状态,不仅孩子焦急,家长也开始坐立不安起来。
专家分析认为:小英的不良状况大致是动机过强造成的过度紧张,过度的紧张又造成了发挥失常。面对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强度适中的动机水平最容易使人建立自信、调动潜能,发挥出最高水平。动机过强或者过弱都不利于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专家建议,在高考来临之际,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或考试的相对难度来调节动机水平,既不能将考试目标定得太高,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也不要过分自卑,低估自己的真实水平。可以通过模拟考试或以往的考题来了解自我,然后量力而行。必要时可设置一个略低于分数线的假想目标,达到此目标即是自己真实能力的再现。这时你会从容不迫、充满自信地参加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