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过“人七”

(2011-02-09 07:00:00)
标签:

节俗

人七

长武

文化

分类: 节俗习俗

201129  农历辛卯年正月初七  星期三 雨夹雪转雪转阴

家乡过“人七”

家乡过“人七”

今天正月初七,家乡叫“人七”,外地称“人日”,是家乡一个庄重的节日。

“人七”历史悠久。汉代东方朔《占书》记载:“岁后八日,一为鸡,二为犬,三为豕,四为羊,五为牛,六为马,七为人,八为谷”。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有言:“天地先生鸡,次狗,次豬,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次谷,次粟,次麦也。故曰:一鸡、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粟、十麦。正月此十日晴明,十者丰顺也”。《占书》和《荆楚岁时记》,成书虽有先后,却记述了同一个神话传说:女蜗初创世,一片死寂,没有生机。女娲便开始了创造万物生灵的工作:正月初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九日为粟,十日为麦。女娲创世,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正月初七自然就成了人类的生日,称之为“人日”、“人节”、“人庆”、“人胜”或“人七”等。作为节俗的“人日”,始于汉朝,兴于魏晋,盛于唐宋,绵延至今。民间自古就有“人日”,以晴为好,寓意人寿年丰,天下大同一说。

家乡的“人七”节,过起来庄严隆重,既有许多讲究,也有诸多忌顾:拉魂的面,招魂的火,验人的天,忌顾的多,预测的香。

拉魂的面。家乡的风俗, “人七”的早饭,必须吃“长面”,其实就是臊子面,但面一定要长,越长越好,寓意“人寿绵(面)长”;吃“长面”也有讲究,用筷子挑起浇汤臊子面,只能吸,不能嚼,吸进嘴里,咽下肚子,面(绵)长人寿,大吉大利。这就是所谓的“早上的拉魂面”。

招魂的火。家乡“人七”之夜,天色黑定,家长率一家男女老幼,到大门外点燃一堆篝火,叫做“招魂火”,全家每个人的“灵魂”无论游走多远,即使迷失了方向,都能被自己门前通红明亮的篝火招回,再回到主人的躯体里去。燃招魂火讲究的是人齐,“人七”者,“人齐”之谐音也;有游子在外,母亲要默念他的名字,这样人虽不能回家,其灵魂亦可归来,与家人共聚一堂!燃完招魂火,母亲还要为自己的每个孩子“叫魂”,由篝火旁边叫起,边往大门里面走边叫着每个孩子的名字,每个孩子跟在妈妈的身后,叫到谁名字谁就答到“回来了!回来了!”,一直叫到孩子的卧室为止。这就是所谓“晚上的招魂火”。

验人的天,忌顾的多,预测的香。所谓“验人的天”,就是以“人七”当天的天气阴晴和早中晚各时段的冷暖预期人在未来一年中的平顺与否:天气晴暖,一年平顺,阴冷则不吉;晚上天色平和,中间温暖如春,早起无风不冷,预示着老、中、青各色人等一年内诸事和顺,万事如意。所谓“忌顾的多”,就是家乡“人七”当天有好多禁忌和顾虑。其一,不切。就是不用刀子切东西,尤其上早饭前更是这样,此后就再无此忌顾了。家乡人吃“拉魂面”,要以炒熟的豆腐丁、木耳、黄花菜、香菇花菇丁、海带等为配料,佐以碧绿的香菜、鲜红的油泼辣椒等,凡此涉及刀切的工作,须在先天晚上午夜前完成,否则就是“切魂”,不吉!其二,不扎。就是“人七”当天不用针、锥等尖锐之器扎物,扎东西,否则就是“扎魂”,不利!其三,不放。家乡的风俗,正月初一到十五,为吉利,图热闹,每天都放鞭炮,燃烟花,唯有“人七”日不可,否则就是“吓魂”,不好!其四,不吃。青椒伴蒜片是家乡人吃臊子面必备的小菜,抱歉,“人七”不可吃!不仅如此,凡一切辛辣有味的菜肴皆不可吃,否则就是“辣魂”,不是!其五,不做。就是“人七”当天男女老幼一般不做活计,人类的生日,当休息一天,看来以人为本,古已有之,而且已成习俗。其六,不洒。就是早上起来,不洒水、也不倒水。否则就是“倒魂”,人之灵魂,只能往里叫,不可往外倒,切记切记!所谓“预测的香”,就是父母亲,在燃完“招魂火”回到家中后,全家有几口人,就要点燃几柱香,一人一柱,由老到幼,依次插入香炉中,看香火燃烧的快慢和着灭,燃得快者一年吉祥,慢着不利;一柱香一燃到底,吉利,未完而终,不吉!

呵呵,家乡过“人七”诸多传统忌顾中,虽多有封建迷信的成分,但主观愿望却是祈求家人一年平安,永远和顺,其人本为怀,平安为上的思想,与今天提倡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似有相同相通之处。家乡“人七”节的理念:家是归宿,人是中心,魂是根本。这是因为家和万事兴,人安百事顺,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人无魂不立!

“魂”为何物?人之精神也。

“人七”之日,祝福我们人类,岁岁平安,人寿年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