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老费》(文字赵长春/插图孙文然)

(2020-02-18 08:52:13)
标签:

孙文然

小小说选刊

南阳晚报

人民文学

南方周末

分类: 我的插图创作
小说《老费》(文字赵长春/插图孙文然)

老费
赵长春
老费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被叫作老费了,直到他去世。
三十多岁前的老费就干了一件事:认字,用一本《汉语字典》,自己学习。
也不能算是完全自学。袁镇长家的六少爷不喜欢学习,老费为了替他写作业,偷着学的。六少爷就用那本《汉语字典》教会了老费汉语拼音,还有老费的名字。再准备往下教的时候,解放了,袁家的财产被分了,老费说自己一个人,啥也不要,就要那本《汉语字典》。
有了《汉语字典》,老费高兴,吃饭也翻,睡觉就放在床头。老费从小羡慕袁店镇上各家店铺的账房先生,识文断字,厉害。可是老费家穷,上不起学,还得伺候六少爷——如今,这些都过去了,新社会了,自由自在地认字,好。
白天得干活,晚上又不想费煤油,老费就在袁店河畔的破窑里,燃起干柴,拼字、划字,就在沙地上,一个字,又一个字……几年过去,老费的《汉语字典》背熟了,滚瓜烂熟。
老费就能读书了,看报了,老费就把投放在大队部的报刊读给大家听。那时候,能读书看报是大本事,是干部的水平;干部们常被在姓前冠一“老”字相称,老费就被大家叫作“老费”了。邮递员一进村,人们就说:“老费来,读读,看看上头有啥新精神!”
事儿传开了,县上很重视,让他去推广经验,还特意给他做了一套新衣服。会场,主席台,拿着县上写好的稿子,念,然后背字典,任你挑第几页;或者说出哪个字在第几页……如此几番,老费不干了:“我就是不想当‘瞪眼瞎’,就是想识文断字,跑着背《汉语字典》,像耍猴儿,没有意思……”
如此一来,把县上的好意也弄得挺没有意思,于是老费失去了一次吃“商品粮”的机会。人家本来想让他转成城里人,当一小的语文老师呢!
后悔不?有人事后问他。
老费摇摇头,不后悔。
地分到各家各户了,老费劲头儿足,读书、看报、科学种田。交完公粮卖余粮,不下馆子逛新华书店,买书。当他明白报刊可以掏钱订阅的时候,就成了袁店河上下头一个自费订阅报刊的乡下人。
于是,老费家就热闹了。人们听老费读报,让小孩子来老费家看书。鸡毛蒜皮,家长里短,请老费给评说一番。老费说:“书上、报上都有,写得清楚呢!”
人们都说,还是认字好,还是得让娃好好读书。有几家原本不让娃子读书的,也听了老费的劝:“至少将来进城,能分清男女厕所吧,问路时不让城里人坑咱吧!”
老费办黑板报,就在自家的山墙上,三四天一换,好人好事好公婆好媳妇好女婿好学生……人们来来往往,都要看看,指点一番,比较一下;回家去,问问内心。
老费写春联,义务的,笔墨纸砚,都是自己的。腊月尾那几天,饭都顾不上吃。有的放寒假的学生来帮忙,老费很开心:“写吧,写吧,识字了就是给村里长文化的。”
村里有了第一个大学生了,第二个大学生了……来感谢老费,老费挥手:“你自己学出来的,不谢我,谢你自己。真想表示的话,把你不看的书送我这里吧!”
老费一直存书、集书,包括到废品收购店买旧书,他想办个书屋。只要一直想着某个事,就有能办成的一天。于是,老费办起了文化书屋,就用自己的三间草房,摆放书报,自己睡在了灶屋。收工了,特别是晚上,热闹得很。小村人也骄傲得很:“俺庄有个文化书屋,你庄有没?”
这事儿又惊动了县上,县上又让老费推广经验,这次老费没拒绝,条件是奖励些适合“农家书屋”的书。县上送书那天,敲锣打鼓,全村人都长了脸,文化乡村哪!
也有意思,村里有文化了,人都有精神,或者是有文化的人给人感觉就是不一样。袁店河上下,都说小村人文气、文雅、文明,说话都文绉绉的。如此一来,想不文明的人也不好意思不讲究了。
老费走了。
老费走时很安详,就在“老费文化书屋”的值班台前,笑看着又一群来看书的娃娃儿们……
老费出殡那天,袁店河上下来了不少人。特别是奔走在外的袁店河人,知道消息后,坐飞机往回赶。
老费,不是袁店河的人。那年大水,一缸漂至袁店河,中有一婴儿,哭声震天。人们捞了上来。缸底一字:费。
(选自2019年12月19日《南阳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