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洞》(文字陈毓、插图孙文然)

(2017-11-08 13:10:59)
标签:

延河

百花园

十月

孙文然

小小说选刊

分类: 我的插图创作
小说《洞》(文字陈毓、插图孙文然)

洞 

陈毓

像是上帝精心创造又被上帝遗忘的,一望无际的红色砂岩。绿色稀罕,但却不是宠儿,因为绿在这里注定要吃苦,要耐得干旱,耐得风吹日晒,耐得盐碱。这块被称作“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的地方却是韩三的故乡。他用三十年的努力脱离和这块土地的联系,却又在达成愿望之后被鬼使神差地拉回来,再次和这块土地贴合。可见命运叵测,世事无常。
韩三以艺术家的身份回到故乡,从京城、省上、市上、县上走回到镇上,一路笑语殷殷,他成了专家,成了商机,成了改良的方子,韩三需要适应这种身份的转变。
还不是因为韩三获得了一个国际大奖,按说这是小范围的奖项,是艺术的奖项,却在乡亲们,准确点说,是家乡的政府官员中起了巨大反响。
起大反响,立即有人联系韩三,邀请他回故乡,把才华献给故乡。因为无论如何,韩三的成就是与故乡那块土地,与他喝过的故乡水,吃过的故乡糜子和高粱是分不开的——而这些,恰是韩三在他的艺术展览上,研讨会上亲口说的话嘛。韩三一时糊涂,他都怀疑自己曾对故乡的恨意到底有多少是实、多少是虚,你到底恨故乡什么,那些伤害过你的父母和你的人?可那是人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剧?韩三忽然发现一个人要客观地看待一些事情真不容易,利益不一样,立场不一样,时间不一样,你的判断就会出现差别。韩三就此断定自己根本不是一个纯粹的人而是一个伪正义者。韩三一边自我拷问,一边和从家乡来京请他出马,要他回故乡的官员讨价还价。
以往和开发商讨论设计方案,讨价论价韩三从不亲力亲为,他有助手,他们完全懂得商业运作,市场模式,韩三只需把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嘱托给他们就行。但这次他却亲自出马,却被误看成美德,得到上下一致的赞美,说他作风严谨,对故乡一往情深,对故乡的今天和明天的发展全心效力。
故乡要韩三在故乡的黄土与沙砾梁峁上造一座浮雕,大雕塑,按照他们的意思,家乡土地瘠薄,却有别处难得的蓝天白云黄沙,有苍凉的民歌,有使人扫除萎靡之气、启人深思的荒凉之美。什么是资源?资源就是你有,别人无。旅游是什么?就是换个地儿待一会儿,于是你去了别处,别人又到了你处。
韩三最初对这计划有一瞬的迟疑,他说故乡稀缺的是绿色,而不是一座雕像,但他旋即换了思维,他联想到那些自小看大的石窟与造像,那些出现在沙砾岩石间的古代石窟,那些前人创造的佛国世界被世代仰望,有人在黑漆漆的洞窟里找到光明,得到心灵慰藉,有人于绝望处获得新生。比如他的奶扔和姥姥,比如母亲,比如像一朵花一般开在他心底的隔壁嫂子,她们在佛窟深处隐约的身影和脸庞,就是韩三心中的生动画面,小时候跟随家族的女长辈去佛寺是韩三童年难得的温馨回忆。这几位长辈如今都已沉默在故乡的黄土里,回望故乡,念及她们,韩三深感遗憾,他愿意她们仍活着,能享受他为她们带来的物质,哪怕享受他所获得的虚荣。然而逝者用沉默保持着自己的骄傲,他却活着。
那他现在可以换一种方式感谢她们,纪念她们。他要在她们活过的地方造像,他指着一面坡说他要在那里造一座和山梁一般绵延的大作品,他夜以继日,做出设计方案,他的方案自然顺利通过,因为他是大艺术家啊。
他的作品名为《洞》,从方案到实施一切顺利,作品诞生之日,从镇上、县上到市上,相关人员都来参加他的新作品研讨会,会上,大家从“世界本源”到“人性本真”对他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与会学者阐释韩三的《洞》说,《洞》不光以“黑色”预示着人类“欲望之洞”,也将成为人们人生道路上的警示牌,要警惕人们不要一味盲目地钻进人类欲望的“黑洞”。有学者说,“黑”与“暗”成为“宇宙哲学”昭示人类对光明的向往。譬如“洞”既是世界本源,也是生命之源,“洞”是“神秘与奥秘”,是艺术也是科学的原动力……云云,云云。韩三听着纷纷议论,心魂回到三十年前那个黑暗的少年之夜,十六岁的他,被误当成和隔壁嫂子通奸的乱伦之辈被全村人集体吐唾沫,那暗黑的、无底的洞穴怎样影响了他的后来无人能知,他从来没为自己遗憾,他可以一走了之,但是美丽的,可怜的邻家嫂子,却背负恶名至死。此刻听着评论者对他作品的解析,韩三只觉得滑稽与荒诞,研讨开始的时候他就一再声明只有允许他沉默他才会待在这里参加研讨。
他的不能解释另有情怀,他想他的作品就是献给母亲,献给奶奶姥姥,献给他一生挚爱的隔壁嫂子的,他想向苍天祷告,他愿意退回去,变回到精子和卵子相遇的那一刻,当她们中任何一个人的儿子,纯洁的,无瑕疵的儿子,和她们息息相关,朝夕陪伴。韩三出游的神再回来时就听见有人在说,“洞”,就是“天洞”,是“星语”,是真理,是人类的根本自由,是社会进步达到的“豁然开朗”。
这时,韩三听见在座中最年轻的一个人,像是一个刚进报社不久的实习记者。他说在他看来韩三老师的雕塑就像一个抽象的女人的生殖器官,如果从更广大的范围,参照整个黄土梁原背景,就是一个横卧着的女体,是一个向太阳出来的东方打开身体的女人的身体,他所理解的韩三老师的作品,就是献给这块生养了他的土地的最深情礼赞。他说他不知道自己的回答算不算冒犯,也不知他的认识是该向沉默的创作者询问答案,还是交给无限深奥的评论家去讨论?
韩三听完年轻实习记者的一席话,仿佛能听到心中血流涌动的声响,仿佛看见三十年前的那个还是少年的自己,他为作品在故乡能有这样的理解者而感到由衷的欣慰,他从沉默者变成了言者,他站起来,说,他从未像此刻这般爱自己的故乡,他感谢故乡的黄土能容纳自己粗糙的作品,他要把转到自己账户的这笔工程款项全数退回,而这个作品,就当是他对自己疏远太久的故乡的献礼。
韩三做梦都没想到,他在故乡大地创作的这件作品,一时间被百家媒体争相报道与转载,让韩三惊讶的是他对故乡的恨意也如烟尘一般,哗然散在风中。
(选自《延河》2017年第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