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赵小娥》(文字张克奇、插图孙文然)

(2016-01-04 07:13:15)
标签:

青州文学

孙文然

弥水

十月

青年博览

分类: 我的插图创作
小说《赵小娥》(文字张克奇、插图孙文然)

赵小娥

 

 

 

张克奇

 

 

 

蜷缩在屋门口晒了大半天太阳,神情恍惚的赵小娥草草啃了几口干巴馒头就上了床。半睡半醒中突然听见院子里“咕咚”一声响。她浑身一激灵,心也缩得紧紧的,越是缩得紧越是砰砰地跳得厉害。她不敢开灯,也不敢弄出响声,故意装出屋里没人的样子。可是那种蹑手蹑脚的声响分明离她的屋门口越来越近,越来越近。赵小娥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光着脚悄悄地移动到厨房里,拿把菜刀紧紧地握在胸前。

 

 

 

1

 

都说大山里多出美女,此话果真不假。地处鲁中山区的加戈县庙头镇,更是山连着山,岭叠着岭,常常是抬头不见巴掌大的天。但是就在这个地方的三山峪村,却曾养出过一个绝色女子赵小娥。这女孩长到四五岁上就不断有人预言将来必定是个头面人物。此话果然应验,到了十五六岁上,赵小娥就出落得貌若天仙,肤如凝脂,体态袅娜,尤其是那一颦一笑,任谁见了心里都会醉醉的。因为有这资本,赵小娥打小就心高气傲得不得了。赵小娥她娘一共生下了七个孩子,活下来了五个,一个儿子四个女儿。前面这些孩子一个个长的都随爹娘,平平常常的模样,唯独最后这个赵小娥,却像是鸭群里落进了只白天鹅。人长得俊是一件好事,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美如天仙呢?可如果是既漂亮又心高气傲,还把钱看得比自己的爹娘还亲的话,就不一定是好事了。赵小娥她爹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没少跟她拉呱讲道理,可是赵小娥充耳不闻,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招招摇摇。父母说的越急她叛逆得越厉害。为这,她爹娘整天过得提心吊胆的。

 

正所谓漂亮女子不读书。赵小娥初中没上完就辍了学,扑着一个拐弯子亲戚去了镇上的一个理发店做学徒。年轻漂亮的赵小娥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她一到镇上,大家就送给了一个绰号—“发西施”。赵小娥嘴上谦虚着,心里却是乐开了花,走起路来就抬头挺胸得更厉害,一对乳房就像极了两块磁性极强的磁铁,走到哪里都有眼蛋子吧嗒吧嗒往跟前落。赵小娥的师傅是个中年妇女,曾在当地一家煤矿做过合同工,专门给矿工们理发,后来煤矿无煤可挖破了产,她就到镇上开起了理发店。

 

赵小娥学习理发也是笨头笨脑的。但是漂亮的赵小娥还有一个过人之处——脸皮厚。不论挨多少批评遭多少讥笑都脸不红心不跳。有一次师傅的一个表哥来理发,师傅让赵小娥练练手,结果她把人家的头理了个乱七八糟,任是师傅再怎么去修也没给人家修出个好样子。表哥很生气,却又不好发作,仰面长叹了一句:你说我这头怎么就这么难剃呢!谁知赵小娥听了不但不觉害臊,还笑嘻嘻地跟人家说:哥,既然你也知道自己的头忒难剃,那应该给双倍的钱吧?气得人家扔下五块钱就往外走,任他表妹怎么叫都叫不回。那人一走,师傅终于忍不住朝赵小娥发了火:你真是个二!让师傅没想到的是赵小娥仍然一副嬉皮笑脸的样子:师傅,开店不就是为了赚钱吗,不管怎么着只要人家给钱就行!师傅一听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钱,钱,钱,你就光知道钱!

 

还没等把手艺学到家,赵小娥就火急火燎地自己开起了店,起名叫“迷你发廊”。 店虽然是自己开的,但赵小娥深知自己的手艺,就聘了一个已经出徒但没资金开店的小姑娘来这里当理发师。她这发廊一开,立马就火了。赵小娥喜不自禁,趁热打铁又雇用了一个小姑娘。眼看着花花绿绿的钞票不停地往自己的口袋里飞,赵小娥有了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她往县城里跑得也越来越勤,不仅穿的戴的都从县城里买,那些脂粉香水的档次也越来越高。赵小娥本来就俊得仙人一般,这么一打扮,更是成了传说中的西施,月宫里的嫦娥,尤其是那一双顾盼流转的眼睛,含着露,滴着水,把那些大男人小青年们馋得夜夜都要做春梦。但是赵小娥这么花大钱打扮自己不是为了眼馋这些下里巴人的——这些个山里猴子,没一个能入得了她的眼的。要不是为把他们引了来理发,她才懒得跟他们磨牙呢。

 

赵小娥眼里真正的猎物,是那些镇上的头头脑脑和腰包鼓鼓的老板们。赵小娥笃信钱就是最珍贵的宝贝,有了钱就会有一切。天知道这是她从哪里学来的谬论。她甚至有一套自己冠冕堂皇的理论:苦力人靠力气挣钱,科学家靠知识挣钱,当官的靠权力挣钱,老板们靠脑子挣钱,女人靠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挣钱,不偷不抢不骗,有什么不可以的?而用身体挣钱,靠的就是一个年轻,她要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多挣一些钱,一辈子就没什么可怕的了。赵小娥甚至拿这套理论开导她雇佣的小姑娘,小姑娘们听着在理,又有活色生香的老板娘做榜样,半推半就地就入了道。

 

迷你发廊很快就成了一个销魂的淫窝。

 

 

 

2

 

当赵小娥他爹提着䦆头怒气冲冲地来砸迷你发廊的场子时,镇上早已没有了发廊的影子。毕竟还是顾忌些名声,在迷你发廊名气越显之时,赵小娥就果断地决定到大城市里去发展。

 

在子茂市,赵小娥倾其所有,租赁了一套两层小楼,经营起了一家名叫“蓝蝴蝶”的美容美发厅。通过不断招兵买马,很快就发展到将近十人的规模。

 

人们开始管赵小娥叫“赵总”。成为“赵总”的赵小娥容光更加焕发,风情更加万钟,犹如一只蓝色的不知疲倦的蝴蝶,在众多男人之间来来回回地飞舞、盘旋。她越来越钟情于各种名牌服装、香水,言行举止上也尽量地优雅起来,尤其是那一双媚眼,见了有权有钱的人不仅刷刷地放电,还发射出万千柔丝,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一个个好色之徒粘连得欲罢不能、醉生梦死。

 

也有人恨恨地骂她:幸亏裆里那两片东西是肉的,要是铁的话恐怕早就磨没了。

 

骂她的人除了那些恨她恨得要死的黄脸婆们,就是那些想吃她的腥却上不了她身的人。

 

如今的赵小娥,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给钱就让上的小妮子了。她已经有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她的身份和地位,并不仅仅是银行里的存款给她带来的,而是那个胖猪一般秃着顶的黄老头赏赐给她的——一顶市政协委员的帽子。一开始当那个黄老头给她这个许诺的时候,赵小娥是怎么也不会相信的——那样的帽子,是说给谁就能给谁的吗?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戴得起的吗?她记得他们镇上的镇长花了老鼻子劲才弄上了个县政协委员的名头。

 

黄老头听了赵小娥的话张开大嘴哈哈地笑了:世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干不成的事,只要你把老子侍候舒坦了,我就会给你戴上那顶帽子。

 

赵小娥依旧不信,但是既然是能自己带来财源的客人,她就好生地跟他把那事做好。

 

没想到过了几天黄老头竟然再次很认真地跟赵小娥谈起了那事,不过需要服从一个条件:从此以后,赵小娥的身体只能归他一人所有。赵小娥听了,身子一下子就软在了黄老头的怀里。

 

这年年底,赵小娥果真成为了子茂市政协的一名委员——以一个农家女进城创业的励志身份。

 

赵小娥这次是真得傻了。她,一个婊子,一个小小的“鸡头”,居然会成为一个市级的政协委员?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不管感觉怎样恍惚。赵小娥是真的成为有身份的人了。她不仅仪态端庄地参加了市里的政协会,还诚惶诚恐地接受了市里报纸和电视台的专访。这下,赵小娥真的是化娥成蝶了。

 

他妈的,这世道!当初那些趴在赵小娥身上寻欢作乐的好色之徒看到赵小娥的事迹报道后,都既感到迷惑又觉得有些趾高气扬:他妈的,自己竟然操了一个市政协委员!

 

 

 

3

 

赵小娥她娘经历过旧时的苦焦日子,是一个特别容易满足的人,一提起过去受的穷遭的罪眼圈立马就通红通红的。她说有几年连续遭遇大旱,庄稼好几年颗粒不收,再加上战乱和瘟疫,大伙靠吃谷糠、野菜、榆树皮渡日,甚至吃起了高梁秸芯、包谷芯子、蚕屎和观音土。她说为了填饱肚子,很多人家连农具、衣服、门窗、檩条、木料、鏊子、镢头等所有能卖的东西都卖掉了。变卖家产后,就开始典妻卖子。在庙头大集上,经常有被大人故意遗弃的儿童和头上插着草标出卖的大姑娘,不少孩子没有人理睬就饿死了。

 

赵小娥她娘常常不厌其烦地给后生们讲过去的那种悲惨:后来发展到人死后没人埋,到处都是死人。死去的人被老鼠等动物咬得残缺不全。勉强活着的人饿得奄奄一息,有的脸肿得象铜盆,肚子很大,肚皮透明,连肚子里的青菜都看得见。一切家畜、家禽和猫、狗都绝迹了。白天,村里鸦雀无声,死一般的寂静,街上、庭院甚至屋里到处是高达房顶的黄蒿,有的黄蒿竟有手腕粗,房屋东倒西歪,没有门窗,布满蛛网。夜里,只听得见狼的嚎叫声。野兔、狐狸经常出没于废弃的庭院,有的人家甚至成了狼窝。

 

赵小娥她娘常对赵小娥说,你们这些人有福,刚出生就遇上了好日子,虽然不是在蜜罐里泡着,却也是不缺吃不缺穿的,该知足了。每当她娘唠叨起这些,赵小娥就赶紧给她打住:都是过去了多少年的事了,还整天叨叨个啥。我看那时饿的还不够,要不现在不会有这么多人碰头挤腚的!赵小娥她娘就骂:要是都饿死了还能有你?都饿死了你到哪里去找人卖钱骗财?这话犹如一把匕首,一把标枪,一下子就捅进了赵小娥的心窝子里,她身体里的血液一下子喷涌起来,拿在手里正用来臭美着的一面镜子趴地一声就摔在了地上,一手掐腰,一手指着她娘的脑门:你这个老糊涂蛋,哪壶不开提哪壶。你要不是我亲娘的话,我一下子就把你恼了你信不信?赵小娥她娘深深地叹一口气:我当然信了,你有什么干不出来的。我倒盼着你现在就把我恼了才好呢,你以为有钱就能活门面?赵小娥有气没处放,在屋里转了几个圈一把抓起床头上放着的那个包小跑了出去,把地跺得咯噔咯噔的。赵小娥她娘赶紧闭上眼睛,端坐周正,念起佛来。

 

赵小娥她娘信神,笃信人是有因果报应的,良善之人一定会有好报,邪恶之人一定会得恶报,即使当辈子没有兑现,也一定会兑现在下辈子身上。她有时也会把这些道理讲给儿女们听,大家深以为是,只有幺女赵小娥不信,不但不信,还常常讥笑他们真是迂腐:要是照这么说,你们这些个大好人,不早就都成了大富翁了?她娘就反驳:非要成大富翁才算是好?吃得饱穿得暖一家人都顺顺当当的还不叫好?我看你就是被那几个臭钱给熏晕了,整天张口闭嘴地钱钱钱的,我怎么就生下了你这么个掉进钱眼里的货!赵小娥也不生气:别吃不着葡萄就嫌葡萄酸,要想吃到好葡萄就得想办法多挣钱。没钱能盖起大房子?没钱能穿上好衣服?没钱放个屁都不见带响的。一边说一边拿眼睛在大家的身上扫来扫去的。没人再屑去接她的话茬。

 

 

 

4

 

赵小娥一开始很享受现在这样的生活。黄老头——子茂市的政协主席,特意准备了一套面积很大的房子,把她包了起来。并且让她把那家美容美发厅盘了出去,重新给她成立了一家花店。毕竟,经营美容美发店让人容易联想太多。

 

有时,赵小娥会对着一束颜色鲜艳、香味四射的花发上一阵子呆。她在想什么呢?没有人会知道。也许连她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想了些什么吧。

 

她只知道,如今的她真的是名利双收了。她的家人,她的昔日的同学,还有那些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都敬着她了。她甚至成为了很多人的榜样,以至于一坐下来,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向她讨教人生成功的经验。她也会煞有介事地跟他们说上一些要敢于闯荡、勤于奋斗之类的话,尽管一边说一边觉得心里虚虚的。

 

当所有人都对赵小娥捧着敬着的时候,赵小娥她娘心里却越发慌得厉害。每次赵小娥回家,娘俩都要为她找对象的事叽叽咕咕的。当娘的自然是一番好意,劝她趁着年龄还不是很大早找个人嫁了才好。赵小娥却总是以忙事业为理由搪塞他娘。说着说着她娘就生气了:你干的那点事,也敢叫事业!赵小娥一下子被戳到了痛处,有些气急败坏地拿手指着她娘:你这个老不死的!她娘耷拉一下眼皮:我还不能死,我还得在神仙面前为你赎罪呢。赵小娥把脸使劲一拉:别整天神神叨叨的,早晚我把你那张供桌给拾掇了!说完一扭身就外走,任凭哥嫂怎么劝也劝不住。

 

养尊处优的日子就这么过了大半年,赵小娥感觉那黄老头对她不那么热乎了。有时个把星期才能见上一面,见了面也不着急办那事了。赵小娥有些空虚,有些失落,也感到有些不妙。她当然知道黄老头这类的人的朝三暮四、风月无边,知道这样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她也很清楚自己在黄老头身上的目的,她要凭借那副臭皮囊,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想来想去,她决定凭借黄老头的权势和人脉关系,涉足房地产——那才是真正地挣钱呢。一天晚上,赵小娥极尽自己所能把黄老头侍候得猪一样哼哼唧唧时,趁机向他提出了这个要求,没想到黄老头竟然一口就答应了。从事了房地产,赵小娥才知道了钱是多么地稠。但是钱越多赵小娥却越感到口渴。她恨不能把世上所有的钱都据为己有,她在越来越多的金钱里日渐迷失,甚至为了攀上更多的关系,追逐到更多的利益,跟那些财大气粗的老板们鬼混起来,很快就成为颇负盛名的交际花。

 

有一次,在宝都酒店的那张大床上,一番颠鸾倒凤之后,那个房地产商跟赵小娥开玩笑:政协会员也这么浪?

 

赵小娥白他一眼:政协主席更浪!语气有些恨恨的。

 

那人就说:小心浪着浪着把尾巴都浪没了。

 

赵小娥嘎嘎大笑起来:尾巴没了怕什么?古代的太监照样和宫女对食。

 

赵小娥的淫荡很快就引起了黄老头的警觉,立时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决定让她滚。赵小娥也不示弱:滚就滚,我这么一块好地难道离了你还能荒了不成?然后就跟他要一大笔青春损失费,黄老头却吝啬着不给,说赵小娥靠他的关系已经赚得不少了,不要贪心不足蛇吞象,并威胁她要是还不满足的话就找人把她给废了。

 

赵小娥不急也不恼,把一沓两人鬼混的照片扔在了黄老头面前:看谁能先把谁给废了!

 

就这样,赵小娥一下子就从黄老头那里得了上百万,成了名副其实的富婆。

 

 

 

5

 

赵小娥跟那姓黄的老头分道扬镳后,自知在子茂市很难再有立足之地,决定换一个地方重新开始。最终,赵小娥把目光投向了那座海滨城市——海东。那是一个现代且迷乱的地方。在社会上闯荡了这么多年,赵小娥已经深深懂得,越是迷乱的地方就越适合她。

 

在海东市,赵小娥正儿八经地开了一家咖啡馆。可是很快她就发现,要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里混生活真是太难了。不到一年的功夫,咖啡馆就把她辛辛苦苦积攒下的钱全给吞了进去。赵小娥心如刀割。为了钱,她决定再一次在咖啡馆里重操旧业。

 

可是重操旧业单靠自己一个人的身体是不行的。原先跟她出来一起混的姊妹们,有的已经彻底从了良,相夫教子起来,跟她断绝了关系。个别还在干着的也都当起了不大不小的鸡头,不肯再受别人的管。

 

赵小娥决定回到老家物色人员。一开始人们还对她很有抵触,但是不到一星期,凭借她的三寸不烂之舌,媒体上宣传的她的光辉事迹和咖啡馆的招牌,十几个刚初中毕业不久的女孩子怀着对生活的憧憬和对赵小娥的崇敬,跟着赵小娥来到了东海。天知道这些人家到底是怎么想的!

 

这些如花似玉的女孩子们来到东海不久,赵小娥就开始对她们进行特殊教育。一些同样是钱迷心窍的很快就看开了。那几个一看苗头不对想逃走的,竟被软禁了起来,天天被赵小娥洗脑:贞操能当饭吃?贞操能让你过上好日子?咱们老家的人哪个不是守身如玉的,可是哪一个又不是恓惶恓惶的?难道你们也想一辈子就那样过?穷得裤头都补丁摞补丁?

 

还有一个犹豫的,赵小娥忍不住就火了:实在不想干我这就把你送回老家去?看以后你怎么在这些发达了的姊妹们面前抬得起头来。你忘了你娘当年是怎么死的吗?不就是因为没钱住院被一个小小的阑尾炎给要了命?

 

女孩被赵小娥说的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

 

眼看着一棵棵小摇钱树茁壮成长起来,而且长袖善舞的样子比自己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赵小娥的心里再次高兴得开了花。就像春天里她的老家那密密匝匝的槐花,恣意又张扬

 

再次有了钱的赵小娥在东海买上了小别墅,更换了宝马车。而跟着她干的那些姑娘家里,也逐渐地盖起了二层楼房。有时候,赵小娥会轮流拉着她们回到村子里,招摇过街。

 

可惜好景不长,在海东市的一次突击扫黄行动中,赵小娥的咖啡店被一锅端了。好在那个在街道派出所的姘头总算还对她有些情意,做通关系没有让她蹲监狱。

 

重新一贫如洗、走投无路的赵小娥,决心跟定东海市的黑帮胡老大混社会,并且很快就凭借娇媚的容颜和满身的骚气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公关。重新缓过神来的赵小娥,心里已经充满了太多的抱怨甚至仇恨,对于金钱也更加狂热。随着眼界更加开阔,所经世事越加错综,她对金钱的膜拜就越发五体投地。她常常跟自己说: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是最好的东西?人吗?人是王八蛋!权吗?权是钱的狗!只有钱才是最坚挺、最牢靠的!有钱就会有一切,即使是一个婊子,只要钱足够多,想立多大的牌坊就能立起多大的牌坊!

 

 

 

6

 

为了钱,赵小娥决定铤而走险。她竟然凭借黑老大的势力,打着投资大项目的幌子,到处融资,放起了高利贷,一时钱如潮水般滚滚而来,多的几乎要让她招架不住。她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扬眉吐气。有时候,她会把一叠叠的百元大钞铺满床铺,在上面翻爬打滚。她赵小娥注定是要成龙成风的。

 

赵小娥偶尔也会想起多当初趴在自己身上的那些穷嫖客,想起那个姓黄的政协主席,觉得真是便宜了他们。

 

而对于眼下这些她仍然需要用自己的身体满足着欲望的臭男人们,她发誓总有一天会让他们都变成自己身边的一条条哈巴狗。

 

这样的时刻,她的眼神又开始迷离起来。

 

有时候,赵小娥也会想起那些被她忽悠出来闯世界,如今飘零四散的姊妹们。想起她们赵小娥就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自己带给她们的,分明是一条光明大道,可她们怎么偏偏就走不通呢?听说她们当中还有的恨她恨得咬牙切齿,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愚死的。

 

这一次,赵小娥感觉自己是真的飞起来了。

 

飞起来的她迫切地要给自己立个牌坊。于是出资50万元,资助家乡庙头镇盖起来了一座希望小学。学校落成启用那天,一身珠光宝气的赵小娥被镇上和县上的领导簇拥着,坐在了主席台的正中,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那个姓于的县教育局局长,当初在庙头镇当副书记时,没少找赵小娥的茬,有几次还以权谋了赵小娥的身子。但是刚才跟赵小娥握手时,他竟然还稍微弯了弯腰。赵小娥觉得真是受用极了。

 

赵小娥的一个半身雕塑,也在校园里矗立起来。雕塑基座上用鎏金大字写着:著名实业家——赵小娥女士。

 

孩子们都说:赵总真是一个美富贵!有的还在当天的日记里就把她当做了自己的榜样。

 

很多知道赵小娥底细的人却不住地撇着嘴:钱还真是个好东西,可惜都让狗给挣了去了!

 

有人就进一步激将:有本事你也去当这样的狗啊。

 

那人就自叹不如把脖子一缩:关键是咱没长那个家伙啊。

 

有人不依不饶:你没长你老婆不是长了?

 

那人立即反击:没你老婆的长得好!

 

一家人就呵呵呵呵地各回各家粗茶淡饭去了。

 

 

 

7

 

可是谁也不会想到,第二年秋天赵小娥再次回到老家时,风华绝代的她却已成了个神经不太正常的人。有好事者说她天天蓬头垢面地跪在她娘遗留下的那张供桌前砰砰地磕头,反反复复地只是说一句话:神仙保命,神仙保命!

 

人们不由地感叹说:真是世事难料,瞬间便是沧海桑田。

 

后来赵小娥越来越发神经了,夜里常常出现幻听幻觉,经常听到有人翻过院墙要杀她,手里拿着一摞摞欠条。她的行为做法也越来越古怪离奇,她嫂子对人说有好几次看到她脱光了要把自己的身子献给诸位神仙,只求能救他一命,将来她有钱了一定会给她们塑造纯金之身。她甚至对着供桌发誓说:我赵小娥一定会有很多很多的钱。

 

几个月后,赵小娥彻底疯掉了,她掀掉了那张供桌,整天在村子里东跑西窜,见了男人就骚眉弄首。

 

人们都说:真的是猪狗不如了。

 

很快,她捐建的那所希望校园的雕塑就被清除掉了。

 

再后来,赵小娥就彻底不知了去向。

 

那一年,她三十二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