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一座塔的安魂曲》(文字刘建东、插图孙文然)

(2012-01-06 11:14:45)
标签:

刘建东

《十月》

青年文学

情感的刀锋

插图

孙文然

小说

文化

分类: 我的插图创作
小说《一座塔的安魂曲》(文字刘建东、插图孙文然)

A城与东清湾,我母亲的城市与故乡。两位白发老人,张洪儒与张洪庭,在1940年风雨飘摇的春天,同时被某个事件重重地击打着,在日益温暖的季节里,他们对此事件的反应就如同他们各自的生活一样,无法统一,无法雷同。实际上,早在若干年前,他们就对某些事情有了迥异的看法。那不是时间所能决定的,国家,祖先的荣耀,毁灭,绝望……

他们隔着广柔而伤心的土地,郁郁葱葱的平原,战火中的硝烟,在互相地审视着对方,两个兄弟,在垂垂暮年,思想与行动上的分道扬镳仿佛是早就安排好的一样。他们看到的彼此,其实已经不是形象化的某个人,弟弟或者兄长,不是他们开始花白的胡子和头发,也不是爬满脸颊的皱纹,而是抽象的符号,如同荒芜土地上凋零的稻草人,渐渐地在各自的头脑中形成。张洪庭,张洪儒,两个兄弟,开始通过想象去揣测彼此的变化,而那些捕风捉影的变化也像是风中的沙砾渐渐地阻隔了他们的距离。

“难以想象,他是一个愚钝的人,一个落伍的老头,一个逆时代而动的人。他还没有老成那个样子吧。”张洪庭这样评价他的弟弟,在他的眼中,弟弟张洪儒正在如同烟尘一样被历史所抛弃。张洪庭,一个养尊处优的老人,他喜欢站在自己家高大、阔绰的院落的最高处去俯视整个城市,A城,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他的孩子般那么听话、驯服,它安静地迎接着日出日落。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胡同,每一棵茂盛的树,他都了然于心。但是最近,恐惧像是夏天的藤蔓一样爬上了他的心头,不知道是因为那些突然长大的树木,远处显眼的日军的医院,还是那个更加高大的圆筒式的日军炮楼?仿佛不经意间,A城突然从他的手里溜走了。或者因为年龄的原因,他感觉到了A城在他的视线中渐渐地朦胧起来,他下意识地抓住了身边年轻的女人冀晓欢葱一般的手臂,气喘吁吁地说:“我要站在更高,看得更远。”建造一个全城最高建筑的想法就是从那一刻在他的头脑中酝酿形成的。那个被他描绘成一座高大威严的了望塔的东西一秒一秒地在他头脑里逼真地闪现,我的姥爷,仿佛已经站在了凉风习习的塔尖,禁不住地捋了捋他花白的胡子。他的身体,也因为站到高处而产生了一丝的摇晃,他身旁的冀晓欢急忙扶住了他,尖声说:“洪叔,A城都在你的手上呢!”张洪庭满意地摸了一下冀晓欢的脸蛋,他的气息仍然无法喘匀,说:“走吧,这个城市让我颤抖。”冀晓欢说:“你让女人们在床上颤抖呀。”我的姥爷,喜欢年轻女人们对他身体强壮的夸赞,他朗朗的笑声仿佛一下子能飞到他想象中的塔的顶端。

而故乡,仍然在远方,在我的姥爷眼里,能够登高眺望的塔还无法让他的目光穿越时空,看到东清湾发生的一切,在他的心里,故乡发生的一切偶尔会闪现,如同黎明前短暂的黑暗一样,忧虑停留在他对祖先深深的担心之中。他不希望他的祖先如今是一些孤魂野鬼,无所依托地飘荡在故乡广袤的土地上。

“塔,必须拥有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了望,远眺,安宁,镇定,”张洪庭这样叮嘱它的大儿子张武通,“当然,坚固,有着和土地相联的基础,这是最重要的。还要有充分的角度,南北西东,上下左右,能够顾盼自由。”在姥爷的心里,已经开始想象自己站在高高的塔楼之上,俯瞰整个A城的情景,但是远眺,他依旧不能有充足的把握,东清湾,似乎早就不在他的掌控之中,以前那个平静,平原腹地的清秀的乡村,已经物是人非。我姥爷的思想被A城与东清湾分成两部分,那是互相矛盾的两部分,它们在自信与犹疑,自得与惆怅之间徘徊。

刘建东简介

   1967年生,河北邯郸人。198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现就职于河北省作家协会。中国作协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河北省小说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兼秘书长。 1995年小说处女作《制造》发表于《上海文学》,开始小说创作。曾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曾获河北省十佳青年作家。短篇小说《自行车》入选2001年度中 国文学排行榜。小说集《情感的刀锋》入选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代表作品为发在《收获》杂志2002年第四期的长篇小说《全家福》。著有长篇小说《全家 福》、《女人嗅》、《十八拍》,小说集《情感的刀锋》、《午夜狂奔》等。

刘建东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全家福》 《收获》2002年第4期 云南人民出版社   《十八拍》 《收获》2005年长篇专号秋冬卷   《女人嗅》 贵州人民出版社   小说集   《情感的刀锋》 入选中国作协“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3年卷,作家出版社   《午夜狂奔》 新活力作家文丛,山东文艺出版社   中篇小说   《情感的刀锋》 《人民文学》1997年第6期   《我的头发》 《莽原》1998年第3期   《大于或小于快乐》 《人民文学》1998年第9期   《心比蜜甜》 《十月》2000年第1期   《减速》 《长城》2000年第5期   《三次相遇与三次擦肩而过》《小说家》2001年第1期   《秘蜜》 《钟山》2002年第2期   《午夜狂奔》 《十月》2002年第2期   《兄弟》 《花城》2002年第3期   《盐的甜味》 《时代文学》2003年第6期   《人样》 《时代文学》2005年第1期   《天边的椰子树》 《花城》2005年第6期   《杀鸡》 《青年文学》2005年第9期   《快乐的快时光》 《布老虎》中篇小说2006年   《水中的仙女》 《红岩》2006年第6期   《看电影》 《青年文学》2007年第3期   《糖果与棺木》 《山花》2007年第7期   《我们的爱》 《十月》2007年第6期   短篇小说   《制造》 《上海文学》1995年第5期   《女医生的风衣》 《大家》1999年第4期   《广场上空的鸽子》 《山花》1999年第10期   《去死吧》 《长城》1999年第6期   《大伯的葬礼》 《十月》2000年第1期   《背景》 《时代文学》2000年第1期   《后商时期的爱情》 《山花》2000年第4期   《自行车》 《青年文学》2001年第7期   《夜行》 《山花》2001年第10期   《时间的雕刻》 《花城》2001年第6期   《三十三朵牵牛花》 《收获》2002年第1期   《刺》 《山花》2002年第7期   《非卖品》 《青年文学》2003年第1期   《棉花糖》 《山花》2003年第6期   《酒精》 《当代小说》2003年第6期   《理发师的奇思妙想》 《十月》2003年第6期   《蝴蝶标本》 《朔方》2004年第1期   《遗失在眼中》 《山花》2004年第10期   《向阳的冬天》 《山花》2005年第8期   《绣花鞋》 《红岩》2006年第6期   《游在雾里的牙》 《山花》2006年11期   《看见》 《青年文学》2007年第3期   《橡皮》 《文学界》2007年12期   《船长的迷航》 《花城》2007年第6期   《师长的弹壳》 《山花》2009年第3期   《师长的雕像》 《花城》2009年第2期   《可以移动的村庄》 《红豆》2009年第1期   《无法长大的孩子》 《广州文艺》2009年第8期   《马丫的礼物》 《广州文艺》2010年第8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