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看看古人刻画人物的本事——说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2011-06-28 09:10:13)
标签:

转载

分类: 精品文摘
值得学习

看看古人刻画人物的本事

——说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一则

黎烈南

今人阅读古人诗文,可注意他那简洁的笔法。古代作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在其简洁。古人写作,崇尚用最少的字句,说出最丰富的蕴涵。最近阅读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读到一则记事,特意拈出,以期共享。

 

魏道弼参政使金人军中,抗辞不挠。虏酋大怒,欲于马前斩之,挥剑垂及颈而止,故道弼头微偏。

 

这一则笔记,记录的是南宋副宰相魏良臣(字道弼)出使金国,参与签订了宋金《绍兴和议》。这是屈辱的条约,本来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而陆游告诉我们,虽处屈辱处境,身负骂名,魏良臣在谈判中,面对强悍的金人,还有“抗辞”(严辞)论辩,以硬对硬的时刻,可谓不屈不挠者也。须知,在此刻,金与宋的关系,马上就要变成君臣关系了(条约规定: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赵构为皇帝。)。按说,按照高宗妥协命令去谈,本应收敛、谦卑,而这位魏参政竟然表现出一种刚强傲岸不屈的样子,这不能不使金人震怒不已。

就在魏良臣出使谈判之机,金兵偷袭扬州,被南宋韩世忠设伏击败。结果,金兵统帅利剑在空中突然停住了。

面对那不恭顺的南宋使者,性格暴怒的女真人挥剑杀人,本不足为奇,而戛然而止,却颇为蹊跷。到底为何?

这正是陆游对北方民族之性格的形象描写。在风霜雨雪中奔波的马上民族,骁勇剽悍,同时,他们最敬佩者,恰是那种不屈服于强暴的英雄。“大怒”——是强悍者对不驯服、不屈服者的自然反应,“挥剑垂及颈而止”——活生生地写出了北方民族的气质、性格;何况,在谈判期间偷袭宋营,金国本来就理亏。陆游就这样写出了金人那震怒与爱怜交加之心理,威猛与心虚之情态,写出了魏良臣终于免于一死的深层原因,真是一波三折,神形毕现。

就在金人大怒而终于息怒的过程中,魏良臣参政也有微妙的神态与心理的变化。什么变化?作者没有说。但是他只描写了魏参政头部的微妙变化——从此他的头,总是微微偏着。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作者没有介绍详情,把联想的余地留给了读者。情况应是这样:魏参政在金人手起刀落的一刹那,头颅本能地向一旁躲闪了一下,他这一出于自我保护的动作,是在心情紧张的情形下发生的,以至使机体发生了某种改变——是肌肉拉伤,还是其它(包括心理)的症候——陆游没有做解释,至此戛然结了尾。

总之,魏良臣能在强悍的金国人面前,“抗辞不挠”,是有着一股气概的;但他也是普通人,因此,其头在屠刀之下的微偏的动作,实在情理之中。“抗辞不挠”与“头微偏”这既坚强又有些微退缩的生命现象,活生生地托出一个在特定情境中的外交人物形象。这不能不让人佩服作者的生动细密手笔,和他对人性的深邃理解。

陆游在他的笔记中写上这么一段历史细节,对于我们了解那段历史,具有史料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人性,也提供了深入的可能性。作为修养有素、撰写过《南唐书》史书的作者,陆游是忠实于历史原貌的。陆游一贯坚决反对《绍兴和议》,但他并不因此就把赴金谈判者魏良臣写得一无是处,而是如实记述他的真实表现。魏良臣“抗辞不挠”的情形在陆游笔下得到记录,就连他谈判归来“头微偏”的情形都形诸笔墨,可见注意历史细节之一般。,也可见陆游作为一文学家捕捉生活细节的敏感。

我们都知道,陆游作为诗人,写了诸多警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名句,无不尽曲折、精警之能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细腻体察与精微传神的描写。紧紧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作简洁的文字传达,这一本领在陆游的诗歌、词章、散文中都有不少精彩的体现,值得借鉴、学习。

顺便说一下,魏良臣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这里不多谈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