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贵在减法-----我为什么喜欢陈惠冠画的《牛头山》

(2010-10-16 08:29:32)
标签:

兀术

金国

连环画

牛头山

军师

文化

分类: 美术讲坛
艺术贵在减法-----我为什么喜欢陈惠冠画的《牛头山》

艺术贵在减法-----我为什么喜欢陈惠冠画的《牛头山》

艺术贵在减法。以少胜多,能在有限的画面传达出无限的意味才算高明!如同京剧舞台,几面旗一挥要能代表千军万马为妙 。换句通俗话说,连环画比不得电影大片,可以真搬得动千军万马来营造气势,咫尺方寸间只能是以少胜多,调动艺术规律来取得并达到令人满意的欣赏效果。  

陈先生的《牛头山》我觉得就是在减法方面做得很好的典型案例。通篇以减法取胜,看似简单,实是简练。而在简练之中则蕴含无限,饱蘸作者经营苦心和功力!下面试以第一第二幅来阐述之。

一、人物动态。

第一幅画面人物有三,但文字只提到探子和兀术。大家看兀术的动态,俯身支膝,充分说明他关切岳飞在湖广对付农民起义的消息以对应脚本文字。而作者巧妙安排的是兀术正在读书的潜台词,说明他作为主帅的文武全能,绝非泛泛之辈。而探子的世俗之气和作者之鄙的情感却通过面容表情的刻画跃然纸上,大家再看探子左右手的动作安排,就能想象到刚才他的前续动作正是古书上常说的“撩衣襟跪倒”。而文字中没提到的军师哈迷蚩也由作者安排在兀术身后,他和兀术的视线都集中在探子身上,既能强化主题又为下文做连续性的铺垫。

第二幅人物仍不是面面俱到地傻画,没去表现古代战争题材连环画所司空见惯的各路武将听令。作者紧紧抓住主要部分,只画哈兀二人。但这次因为军师献计,所以视线又集中在军师身上,而画面之眼则是经作者巧安排后汇聚在哈的手指所向。兀术一手支撑一手掐腰,仿佛在嗯嗯地回答军师妙计一般。

而探子和军师还有金国主帅三人的服装服饰都各有特点,绝不雷同。探子刚从南宋回来,衣帽是中原汉族小民打扮,脚穿草鞋。军师侧重文气,兀术则透着威武,身份级别不同鞋帽也自有别。

二、构图

第一幅作者用俯视中景,全面展现来作为全书的开篇。具体形式是由人物形成不稳定的三角形来传达战报消息的突如其来,再由环境的三角形与之达到均衡。第二幅也是凝重的三角结构,以此来暗合军师哈迷蚩的计策之毒,分兵牵制有主有从进攻南宋。

三、道具安排。

这两幅都是金国军帐的环境,作者在保持军帐常见的道具如挂着的弓箭、兵器架、桌案之外,还颇具特色地安排了时代气息浓郁民族特点突出的器皿和案几,在第一幅中左中下部。大家查阅辽代和金代出图文物就该能感觉到这种有由来的味道而非胡乱拼凑了。

四、线描技法。

白描技法有局限也有优点,看画面效果可知显然作者谙熟其道。他没有面面俱到地自然主义去画衣纹,而是重新组织整体布局来调整画面结构的疏密松紧,使传统线条再次自由、自如地尽显其长!

五、不得不说的匠心。

连环画创作与单幅画不同的特色之一是很注重细节,有生活的细节和其他细节,当然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表现人物内心上。但这些生动的细节及巧妙匠心往往因融入生活自然的需要而变得格外隐蔽,需要象读书一样去读画才能品味到,当然这里面也需要一定专业知识,所以很多读者都没注意到,如同看好的电影一样,很多精彩细节在镜头前一闪而过,需要用心和仔细琢磨才能真正体味到导演的创作艰辛和匠心。这点也是我要在连环画讲堂中侧重介绍的,看着很多画家的苦心孤诣不被注意实在惋惜和遗憾!

陈先生这两页就有不少这样的闪光点。如军帐内的蜡烛,第一幅还很长,在下一页中则燃烧短了不少,说明哈兀二人策划的时间,同时也是连环画特有的连续性的生动体现。第一幅中桌上卷起的地图到第二幅被打开也是如此。同时地图也不是胡乱应付而画(笔者有幸接触过一段历史地理学)。说句实话,笔者以为古典题材连环画如果认真对待的话,是真不好画啊,因为处处是学问,处处有雷区。当然创作态度不认真的例外。第一幅的地毯褶皱也说明作者的观察有生活,而且是专业绘画功力不浅,因为大小地毯厚度有别都被表现出来。第二幅中右下角的书封匣装也很见作者功力,因书靠而受力使硬封下斜,甚至包括封面布贴的图案都不是概念应付,画得合情而有味。兀术佩剑(即左下角)既起构图之不可缺少也是计策之毒辣和动用武力的预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