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犹须拜托------原作聂鑫森

(2009-10-24 08:34:35)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插图创作

民国初年的湘潭,有个很有名气的中医,叫贺子仪。
他那时四十出头,无论内、外、妇、儿,可说是病分表里,临症不迷。人也生得很文气,瘦长个,长衫,布鞋,说话温言细语,除读了一肚子医书外,对于诗、词、曲、赋也是谙熟的。他既不以医顺带开药铺,也不当街单独设医寓,而是在自己家里看病。他家在观湘门外一条僻静的巷子里,黑漆大门,门两旁悬着一副自撰自书的对联:读书数十年,为相不能医可也;变症千百种,既瘳而后补济之。口气虽大,却是言之有据。所谓“酒好不怕巷子深”,住得再偏僻,求医的人总是络绎不绝。
可贺子仪是个自视清高的人,整日地与这些凡夫俗子打交道,除了看病还是看病,心里甚是烦躁,这日子没意思透了。于是便常出外游玩,他最喜欢的事是看花,郊原野外,滩水边,亭旁榭侧,有什么好花,他都会寻了去,细细品赏,如对佳人。春兰、夏荷、秋桂、冬梅……以及那些闲花野草,什么牵牛花、剪刀草、风仙花、蓼花、芒花,他都看得津津有味。若有朋友来邀约去看哪家庭院里的花,他更是高兴。因为这些朋友,他认为都是一些雅人,边看边说些诗词、史乘,其味深长这样一来,病人上门求医,常常扑空,只好怅然而返。城里人遂称他为“花下客”,他听了一点也不生气,心想:这取名的人倒是有些学识,不是典出欧阳修的“曾是洛阳花下客”吗﹖
老友倪小岑忽然来了。
他们是在一次雅集上认识的。两人各出了一个好谜,谜底都是《四书》上的话,于是彼此倾服遂成好友。贺子仪的谜面是“留声机”,倪小岑答曰:“吾闻斯语矣,未见其人也。”倪小岑的谜面是“扬州明月”,贺子仪笑说“三分天下有其二”。众人都喊起“好”来,这谜面、谜底有多别致
倪小岑是《潭州日报》的记者,古城内外每日发生了什么新闻,他没有不知道的,凶杀、绑票、索贿、灾祸……说起来娓娓动听,加上一些警醒的评说,更见一副赤子心肠。
“贺兄,秋风起了,我邻居家有个小院子,开出一院木芙蓉,如霞似锦,愿意去看看吗?”
贺子仪喜不自禁:“只好委屈兄当一回向导了。”
一人雇一辆洋车,朝城西的石子垴驶去。
下了车,走入一条小巷,前行数十步来到一扇油漆脱落的院门前。
倪小岑径直推开了门,小庭院静无人声,顿时眼中便塞满了殷红如血的芙蓉花。贺子仪说:“这全是大红千瓣,名品”
他们走进去,庭中竟有一个小池,碧水盈盈,木芙蓉依水而植,姿仪极美。
“染露金风里,宜霜玉水滨。”贺子仪轻轻吟哦起来。
“这不是宋人杨万里的句子吗﹖贺兄好记性。”
他们正看得入迷,花树旁边的一个厅堂的门蓦地打开,跌跌撞撞冲出一个中年人来,头上扎着一条折成条的手帕,手中握着一根粗棍,口里喊:“这头疼得钻心,我要打杀这满院子的芙蓉,以解烦闷。”跟随而出的几个人,慌忙拉住了他。
贺子仪问:“他是谁﹖”
“我的邻居,一个银行小职员,一月前头忽然疼痛不止,看了不少医生,就是不见好。也到过府上,却都逢你外出了。”
贺子仪慌忙走过去,说:“花无罪,岂可打杀让我为先生切脉如何?”
那中年人丢下棍子,说:“您可是贺先生﹖请!”
    走入厅堂,里面竟坐了好几个满脸病容的人。贺子仪一愣:他家怎么有这么多病人﹖贺子仪忙不迭地切脉,然后提笔写处方。笔、墨、纸、砚还有脉枕,怎么都齐备了﹖望、闻、问、切,医家四必,但贺子仪从不需问,他的本事就有这么大。
待把病人都诊过了,倪小岑忽然说:“贺兄,你看,墙上还有一副对联哩。”
贺子仪抬头往墙上看去,果然有一副篆书对联,字很老到,写的是:世有俗人,岂可视为草芥;医乃仁术,犹须拜托先生。

犹须拜托------原作聂鑫森
贺子仪沉吟良久,说:“倪兄呀,你的心意我知道了,嗨,有愧,有愧。”
“贺兄,我知道你此刻就想回家了,但时已至午,且稍安,主人有一样佳馔你是不可不尝的,采芙蓉花煮豆腐,红白相间,如雪霁之霞,古称‘雪霁羹’。”
贺子仪说:“我受之有愧哩。”
倪小岑哈哈大笑起来。
(选自《文学港》2009年第5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