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箭壶封套——新创连环画中多见的一个疑问?

(2009-08-08 06:29:23)
标签:

杂谈

分类: 精品文摘

在以往的连环画中箭壶基本是不带封套的,近年新创的许多都有了封套。我想这也很有道理:可以在箭具闲置时保护箭支、防止箭壶内被灰尘或雨雪风沙侵蚀、损坏。
    但我分析其套封的前提应该是在弓箭完全闲置之时,如悬挂壁上、完全非临战状态的行军途中等。而身处敌我生死相搏的战斗状态中的将士们身挎的箭壶应该是解除封套的,以便随时可以取箭发射,并且应该是一项出战前必须检查确定的准备。试想搏杀中是何等的的紧张、激烈,哪容需用弓箭时再现解封套!
    比如两将交战,一将败走,胜将欲在最佳射程之内将其射杀,时机是很短暂的,此时情急现解封套,恐怕有可能贻误宝贵的战机。而且封套必是栓扎牢固的,情急之下,甚至可能解死难开。其他的,所谓“弓上弦、刀出鞘”正是两军相对,战斗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的写照。
    别说是战斗中,凡一切可能发生战斗的场合,包括战事中行军途中、巡逻、哨卫中都应该做临战对待。因为随时可能发生遭遇战、伏击战等不测的情况。
    在近距离短兵相接的战斗中,主要是使用刀剑、长矛等兵器相互厮杀,弓箭的使用概率应该较小。但作战双方在短兵接战之前的对攻中,以及强弱初分之后的追击与退却中,包括战斗中反复出现的交织混战与分离互攻中,都会有许多处于中远距离的互相攻击情况。这时以弓箭为代表的中远距离杀伤性武器就大显其威。当然,战斗中也会有许多不十分紧急的战况,理论上这时将士需放箭时可以有较充裕的时间解除箭壶封套。但关键在于战斗中的分缠、进退、缓急是随时可变的,是不可控的。所以在武器准备上应该做好最充分的准备,近击远打兼备,并随时处于最便捷的可用状态的。
    封套防止箭支在运动中掉出的用途,我也考虑过,经分析否定了。因为使用弓箭时恰好要解除封套。所以,防止箭支在用箭时掉出,一定是在箭壶本身的设计制作中就给予解决的了问题。比如在箭壶底部衬垫软厚的底,以充分减震,加上箭支自身有一定的分量(铁制的箭头加箭杆),再加上箭羽簇相互间的挤压、相应较深的箭壶长度(甚至可能在箭壶内部还有什么加持的方法),总之,敞开的箭壶一般可以保证在骑兵或步兵在常规性地跳跃、奔跑的厮杀震荡中,箭支不会轻易掉落。当然也不可能保证任何剧烈的震荡下跌有万无一失,《三国演义》中铁笼山分册中就有一例,当然这是极少数的特例。估计姜维在情急中抢了一副弓箭,箭壶挎的就歪歪斜斜,再打马慌忙的狂奔,难免箭支都掉了。
    
    箭壶封套的观赏装饰性是有的,但完全可以表现在在非临战状态的环境中。岂不两全其美。
    总之,我的观点是在非临战状态下和临战状态中,封套的套封与解封的表现应该是不同的,这样在艺术表现上更合理、更入境,更能反映出战与非战状态的不同情境,使我们的连环画欣赏上更完美。
在网上查访了一些专业网站和资料 ,基本都是讲弓箭的知识,讲到箭壶的绝少,只在找到一小段关于箭壶本身的简单介绍:
   [箭筒] 存放箭的袋子或筒。最初用皮革、木料、竹子制成,后来用金属,装饰有花纹和金属牌子。有的箭筒按放箭的数量分成几格。装备弓的步兵或骑兵通常将箭筒佩于右侧,拍在挂马刀的腰带或专门的腰带上,而将带套(名为呜套)的弓佩于左侧。有时,箭筒上面还罩上一个套子,名为筒套,防止箭因天气阴湿受潮。
    这与我前面分析的箭壶封套的主要作用相吻合。
    箭壶封套在史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解决了,其实这点我并不看重。但是箭壶封套在临战状态中的处理没有介绍,看来要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真实解答需要一个过程。
    这种箭具的称谓有多种,如:箭壶、箭套、箭囊、箭筒。有趣的是在古时叫箭壶的还有一种器物,是饮酒时的博戏用具。
顺便贴2幅下载的弓箭实物照,与大家共玩。
    双蝙纹皮箭囊及羽箭(6支) 清代   皮箭囊中间饰皮质花形图案,上下各镶一对蝙蝠银饰。箭囊内有铁皮制成的双排插箭孔。此为清代蒙旗武备。
    这对我前面分析的防止箭支在用箭时掉出的方法之一(“甚至可能在箭壶内部还有什么加持的方法”),似乎有所提示。
http://ai.img1001.com/uu_0908_2/thumb/lhhyclt_49_2297_0e3b2e6346281a4.jpg

http://ai.img1001.com/uu_0908_2/thumb/lhhyclt_49_2297_398f6b276158848.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