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把寂寞作为人生的底色
(2013-03-22 17:26:26)
标签:
转载 |
把寂寞作为人生的底色
——读《从哥德巴赫到陈景润》
刘金祥
个性的发展是人快乐的引擎。陈景润是一位单纯率真、质朴勤勉的科学殉道者。他痴迷科学的苦行僧生活,色调晦暗,鲜有滋润,呆板乏味。上个世纪70年代末,著名作家徐迟撰写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曾风靡神州,刮起了一阵尊崇科学的旋风,在一代学子的心灵中催发了刻苦攻读的种子。君不见,他为了摘取漫漫长路尽头的一颗“明珠”,埋首耕耘,不问收获;他在熙熙攘攘的七彩人生舞台上,默默劳作,无私奉献,甘做一株无人问津的小草。可谁人知道他心中有一个大我,他对生命过程心无旁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锁定人生的频道,咬定青山不放松。林语堂说过:“天下大聪明与大糊涂想去只有毫发之差。”陈景润是不是天才也许永远会有歧见,天才有多才多艺、颖悟聪慧的天才,有术业精深、成就非凡的天才。陈景润对数学的执着专一、对生活的一塌糊涂,交汇而成的生命乐章,无疑是大智慧、大聪明的生命强音。
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一个人就是一页历史。陈景润是旷世奇才,沿着他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晰地倾听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声,可以鲜活地领略到岁月风雨的凉热,可以敏感地品味到人生奋斗的艰难和壮美。倘若说,人生是一部教科书,那么,陈景润的一生,便是足以让世世代代皆可细细揣摩、咀嚼、吮吸以至于奉为典范的一部长卷、一部宏篇巨著。陈景润曾经踟蹰街头,备受奚落和白眼,内心的自卑和自强吞噬落魄的“丑小鸭”。但他有幸得到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和数学大师华罗庚的提携和栽培,带着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希冀进入中国科学院的殿堂。他蜗居于一间几平方米的斗室,苦思冥想,反复演算,几乎不食人间烟火。在他成名之前,他像无人理睬的小草,纵然不乏阳光雨露的恩泽,但少有关爱和呵护。他是一个独行侠,在科学的路途上斩关夺隘,周遭是如此的冷清和沉寂,他内心里却有一片丰富多彩的求证世界。他对寂寥的赐予称额有加,因为寂寥是创造的忠实伴侣。“在科学上是巨人,在生活中是孩子”,强烈反差的人格构造,展现出一系列耐人寻味而又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美学风采。枯燥的数学,被陈景润点化为繁星璀璨的天空、万木葱茏的大地。他的生活中没有柴米油盐的琐碎,没有虚情假意的应酬,有的只是宁静致远的高超志向和淡泊明志的人格操守。外部世界的缤纷喧嚣对他没有构成袭扰和冲击,他摒弃一切世俗的诱惑而独享自己的精神美餐。一首歌唱得好,寂寞让我如此美丽。像陈景润那样最后把寂寞作为事业的底色,让寂寞把自我高高供奉于精神祭坛,这才是大聪明者、大仁爱者的诱人之处。
提升生命质量是人生的内核。搏击风雨,体验争斗,追求激烈与心跳,是一种人生;坐拥书城,品茗听雨,探索新知与奥秘,也是一种人生;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寻找快乐与享受,也不乏是一种人生。这形形色色的生存方式,其生命质量之高低是不言自明的。如何把握生命质量是一种人生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从容淡定、本色简约、谦逊坦荡,一切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有的人信奉人生能有几回搏,不断地给自己设立冲刺的标杆,锐意进取,屡创新高。这些都是人们生活的常态,只不过前者注重的是过程,后者关注的是结果。而无论哪一种生存方式,只要胸中有一个大我,其生命就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陈景润就是一个胸中怀有大我意识的科学巨匠,他也许认识到自己的努力不可能获得社会回报,于是摒除了一切人生的享受,在其匪夷所思的日常生活表象下,内心弹奏着美妙的音律,享受着精神的富足。陈景润用生命编织了昨日历史的辉煌,牵起了今天的绚烂、明天的幽远,流过炎黄子孙的心田,也流过祖国大地的春夏秋冬。读了这本 《从哥德巴赫到陈景润》,我深切地感到:无论是大智者还是平凡人,都有自己独具的生存状态,而提高生存质量这一人生不可回避的课题还有待于每个人自己去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