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生活基本上很寂寥。
							
		
						
		
		
		
		
		娱乐本来就少,圈子又小。
远亲不如近邻。
潇同学曾经说过朋友需要缘分,果然如此。
不上班了,跟外界外人接触就少,身边的朋友再一少,
生活就可谓极其无聊了。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世界仅拘泥在家庭的那一亩三分地是不够的。
所以虽然目前是全职妈妈,却终究是没法当太久的。
远亲不如近邻。
我对朋友的需求不多,身边有一两个可以时常见面时常聊天的即可。
之前还有畅畅小朋友一家,跟我们住前后楼,小朋友又一样大,她们又只有母女二人在,
所以哪怕我跟畅妈几乎算不得投合,
有这一份常来常往的交情、一起谈论谈论小朋友的交流于我而言就够了。
但人家却终于回国了。(原因见博文 专程来澳洲出生的小伙伴) 
于是我和糖糖小朋友都暂时失去了日常玩耍的小伙伴。
还认识几位住在同一个区的妈咪朋友,
大家都生的女娃,又都差不多大,且还都住在10分钟以内的步行距离,
由不得我不欢喜,还以为有接替畅妈的候选朋友了呢。
不曾想,几个月过去了,我们还远非朋友。
目前也看不到任何可以成为朋友的希望。
莎莎妈一家是上海人。
她来澳快5年了,除了读书就是结婚生孩子,从未在澳洲工作过。
父母婆婆轮番来澳洲帮她看孩子,半年半年的换。
认识之后,我带着糖糖拜访了莎莎小朋友好几次,
还给人带去自己做的蛋糕,
又再三邀请她们来我家玩,
人家当时热情得不得了,却终究从未主动联系过我一次,也没来我家玩过。
倩妈一家是天津人。白天老公出去上班,家里便剩她一个。
不跟他们一起住的婆婆白天来帮帮忙,做顿午饭,下午回去。
我以为一个人在家带孩子的时候应该会枯燥无聊、也需要朋友的吧?
也去拜访过她一次,两个小家伙一起在地上爬爬,
末了人家还是很少主动联系我。
有一段时间我也很久不联系她了,便第一次接到她的电话:
你怎么不来找我玩了呀?
我便欣然又去她家玩了一次,
但尽管我怎么邀请,她却到底也没有来主动拜访过我。
如此这般热情得不到回应,不免有些小落寞小受伤。
从此便将她们排除在朋友候选人名单之外,不再主动联系了。
殊不知,在交朋友这件事儿上,我原本还真不是个擅于主动、愿意主动的人。
比如卉妹同学,我来澳洲的前两年也算是朋友,她甚至还帮了我一个不大不小的忙。
但是生娃后给所有的朋友都发了短信,她没有回。
后来又特别短信联系了她一次,她还是没有回。
然后我也就再也没联系过她了。
友情就此终结,我也是坦然无谓的。
毕竟朋友是有来有往、双方有意的。
现如今被澳洲的大环境和我自己的小环境所迫,已经被逼到非常主动这份上,
却到底未得成果,不免迷惑和郁闷:
她们是不需要朋友呢,还是我够不上跟人家交朋友呢?
后一个可能性让我异常沮丧。
也许是因为她们买了房子,她们开的宝马,她们老公赚钱更多,她们经济水平比我高,
从而不适合交友么?
也许如此。
我自己也一直觉得,经济水平相差太大的人是难以为友的。
但是话说回来,贷款买房子、开个小宝马、老公工薪族,
貌似在澳洲实在不算啥呀,顶多中产,远非富贵。
潇同学曾经说过朋友需要缘分,果然如此。
缘分这东西听起来虚幻抽象,其实也就是时间、地点、人物的综合默契度了。
时间,也许当下你有空而对方很忙,没有时间与你交际;
时间,也许当下你有空而对方很忙,没有时间与你交际;
地点,你们若住得太远很明显就没有住得近来往得那么方便。
人物,这个就更复杂了,性格是否投合、经济水平是否相当等等等等。
想来想去也就坦然了。
说来说去,还是得先强大自己。
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社会地位、更好的个人性格修为,
总而言之,做更高层次的人,才能吸引更多更好的朋友罢。
前一篇:2013年的最后一天
										后一篇:宝贝,我们来谈谈爱情与金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