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上海

标签:
杂谈 |
话说上海
第一次去上海是高中时代,和好友及几个大学的哥哥姐姐“电波少年”似地去的。当时上海给自己的印象并不好。人很多,街道上,地铁上,有种窒息的感觉;人也不友善,在小店里看商品,问了价没买,被人臭骂着逃离;购物呢,不是都是名牌买不起就是都是广东来的货不划算;美食嘛,温和,没太特别之处。
这次再去上海,感受完全不一样。这里的人都很友善礼貌。
打的时如果目的地和的士的前进方向是反的,司机会慎重提醒掉头需要兜很长的路不划算,并建议到对面去拦截的士;有些司机在等预约的乘客,但若旁边有空车他也会帮你叫上那司机并帮你提行李到后尾箱;有些司机也很友善健谈,告诉你很多上海的情况。
去购物,服务员会很细致地给你说明商品如何使用,也很细致周到地给你包装;甚至哪怕你不是去买东西而问路,她们都很热情地商量好了才给你解答。
去观光,工作人员会耐心给你指路,甚至特意给你带路;同是观光的人,会友好提醒这里的特色及值得照相的景和物;见到自己孤身一人来游玩,偶尔会有人主动前来帮忙给我照相纪念;而且去到哪里,大家似乎都是微笑相待。
深入点了解上海人,很容易发现他们是口不离香港的,去香港玩去香港购物,喝奶茶喝咖啡,觉得粤语的调很有趣,呵呵,其实如果能选择,自己更喜欢上海,因为她更加地有韵味。上海就犹如《日出》里的陈白露,试问,《日出》里除了露露,还有人能比她更韵味而风情吗?答案当然是没有。
再见上海,梧桐依旧,
曾经的风花雪月,历历在目,
那也许是一种钟情于上海历史的情结吧。
旅游收藏品
可能是云南之旅受到高伟大哥的影响,现在也喜欢旅游时买点自己钟情的物品回来收藏。这次上海之行,自己最高兴的是从乌镇淘来的宝贝--手绘陶笛
陶笛的名称ocarina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意大利北部的小村budurio有位名叫juzeppe的面包师,经常用他的烤箱烧制低温陶制玩具和一些新奇的东西,有一次他烧制了一种上面有像脖子一样哨口的蛋形玩具,因为很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鹅的形状,所以就起名为“ocarina”,意大利方言就是 “小鹅”的意思。陶笛的英文名称“ocarina”就是从这里来的,音译为奥卡利那笛,该名称一只普遍沿用至今。
在中国大陆的陶笛主要受台湾影响,包括陶笛这个名称也是沿用台湾叫法。近些年来也出现了很多陶笛制作者,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原来主要制作陶埙的,兼做陶笛,其主流产品的因为是套用埙的指孔,虽然比埙容易吹但指法麻烦;还有一部分制作者为了怕交叉指法教学和制作上的麻烦,套用了中国笛子的指孔排列,对有笛子基础的人很容易上手,但音域过窄;还有一部分是以台湾六孔陶笛为基础,经过模仿和改进,继承了这种陶笛的易吹易学的特点。这些陶笛制作者对陶笛在中国大陆的普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相信不久,陶笛在中国大陆会成为一种普遍的乐器。(摘自陶笛公社www.ocarinachina.com)
在乌镇西栅的陶笛店里,摆设着各种各样的陶笛,有素色的,有素色裂纹的,有模仿动物或其他物品的形象的,款式虽然众多,却无一能敌手绘花草这种的雅韵。在多种手绘的产品中,自己偏好紫色的花瓣和绿色的叶子,尤显清和雅。选购的2个陶笛中,尤钟爱第一片的小陶笛,小蜜蜂到紫花中采蜜来,呵呵,绘得细腻,而大陶笛反而显粗糙许多。
对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的崇敬,永永远远在心底!
明信片
上海的契机
很庆幸这次去了一趟上海。这个旅途让自己被人从2年的沉寂中猛地拉了出来,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的同时,工作状态也似乎猛地回来了。旅途中自己的思想是如此愚蠢,如此容易受人影响摆布,如此轻易放弃,但在表示放弃后的那个晚上醒悟了:不能因为别人说自己不行就否认自己,要懂得反抗,要争取,要给自己一个交代,要给大家一个交代!可遗憾的是,最后到公司的那天接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花了20分钟思考,做了另外一个决定:那是关于究竟是选择一个工作还是选择一个事业的决定。这个决定很冒险,自己也不知道行或不行,但自己知道:期待已久的机会之门终于给我敞开了,我一定要!根本不存在行与不行的问题了。自己向来爱冒险,哪怕这次也输了,我输得起!
也许人们都不明白我的脑袋想什么,但时间能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坚信!
直译升华到意译
这两天做了一些翻译,发现和以往截然不同,自己更多的是注重真正含义的意译(中英都是),并非毫不理解地按字面意思直接翻译。也许历练能让人成长,教人沉着。所以我很感恩,庆幸自己遇到的任何风雨,感谢上帝让我遇见,因为上帝还是眷顾我的,此时此刻,我很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