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019-12-14 21:05:49)分类: 阅读分析方法 |
1.用替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把不理解的词语换成自己理解的词语,如仍能讲得通,符合语言环境的特定意思,那么这个替换的词语就可以作为不理解的词语的解释。
例如,“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对“骤然”一词的理解,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多读几遍这段话,边读边想,把“骤然”换一个词,看是否能讲得通,这样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突然”、“忽然”,问题就解决了。再如,“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对这段话中的“竣工”一词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读这段话,通过琢磨、思考,他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完工”。
2.联系课文描写的情境理解词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顺”或“悟”。这种“顺”出来的意思,学生虽然很难用语言表达,但已理解了它的含义,扫清了阅读障碍。
例如,“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热起来了,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开,踉踉跄跄,奔过乱树林来。”在理解“踉踉跄跄”一词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想像当时武松喝醉了酒,不听店家劝告,独自走上景阳冈的情境。从而体会到神志恍惚,走路不稳当,东倒西歪的样子,就叫“踉踉跄跄”。再如,“他(叙利奥)写到一百六十张,算起来值两角钱了,方才停手,把笔放在原处,熄了灯,蹑手蹑脚回到床上去睡。”理解“蹑手蹑脚”一词,我们可让学生想像叙利奥为减轻父亲的生活重担,他瞒着父亲,深夜起来悄悄地替父亲抄写签条。他的动作一定很轻、很慢,怕惊醒家人。从中体会到走路时小心谨慎、轻手轻脚的样子就叫“蹑手蹑脚”。
3.依据文章脉络理解词义。有些词语单独理解颇为费事,如果依据文章脉络思考,便能顺当理解词义,因为词义往往就隐含在上下文中。
例如,“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这段话中的“慷慨”一词学生不易理解,如联系上文“地球是无私的”来思考,那么便能理解“慷慨”的意思了。再如,“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这段话中的“应接不暇”较难理解,但顺着课文的脉络读下去,就会发现后面的话语便是对这个词的解释。
从上文看总理办公室的陈设,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接后文从总理深夜工作时的饮食有:一杯绿茶,一小碟花生米,花生米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