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胸怀
使命担当
——记家兄二三事
我的家兄是一名转业军人,兄弟三人中排行老大,今年七十有四,中等个头,棱角分明的脸上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虽然岁月的尖刀残酷无情地在他身上刻下年轮,但仍然无法掩盖他那浑身上下所张扬着的军人气质。
一
套
军
装
1969年12月份阳光明媚的一天,在锣鼓声和欢呼声中,家兄应征入伍,成为椅圈地区首批人民海军战士,从此家兄开始了漫长的军旅生涯,入党、提干、升学深造、跨兵种调转……
可以说,家兄当兵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人生轨迹,也彻底荡涤了家庭蒙羞已久的阴影,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我在激动的同时,更多是震撼。记得当时的大队书记亲自把“军属光荣”的标牌钉在门框上,那一刻一种扬眉吐气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要知道,在文革期间,父亲时任生产队政治队长,别有用心的人勾连不明真相的下乡知青以“阶级异己分子”的罪名对父亲进行多次的打压批斗,我小学班长职务也被驻校工作队给拿掉。那一段时间我感到莫名的压抑,同学们时不时投来另类的目光。
不久,我收到了家兄的礼物——一套崭新的军装。要知道那个年代,小伙子梦怀军营,姑娘们爱慕“最可爱的人”。谁要是有一顶军帽戴,在年轻人眼中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何况是一套军装。我在镜子面前晃来晃去,老妈一边帮我扯着衣襟,一边乐呵呵地道:“看,把你美的!”打那以后,我陆陆续续收到家兄给我的胶鞋,袜子,大头鞋等,连领章、帽徽都给我备下。我很荣耀,但苦了老大。我知道,军品是安数发放的,我用这些军用品当然都是家兄节省下来的。这些军用品伴随我走过一段难以忘怀的人生历程。在我回乡时,记得有个下乡知青曾拿着三套换洗衣服与我交换一套军装,我愣是没鸟他。
一
本
词
典
高中时期,工具书十分匮乏。有一天,班级的一个同学不知从哪里搞来一本32开大的成语词典,一时间同学们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疯狂起来,这位同学立即成为大家眼中的香饽饽热菜碟。老大听说后,不长时间我也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成语小词典。
临近毕业的时候,学校成立了农机班和红医班,自己对机械不感冒,就报了红医班,老大知道这件事后,立马给我买来了好几本有关针灸方面的书,其中有一本厚厚的,做工精良,比16开还要大一圈,堪称针灸大全,遗憾的是自己半瓶醋,学无所成。
1975年,自己高中毕业,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继而萌生了自学英语的念头,家兄知道后,不但给我鼓励,还给我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终因外语讲座时间与劳动时间冲突而导致功亏一篑。
一
袋
白
面
现在的大米白面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家常便饭,可是在70年代前后,那可是稀罕物。除了吃商品粮的非农业户,种地的人家常常连苞米粥大饼子都供不上流,瓜菜代成为常态,也只能在逢年过节时才可能吃上一口白面。
我记忆忧新的有三件事,每每想起总是五味杂陈,难以平复。一是家兄在北井子中学念书时,有年冬天的一个礼拜天回家,当老大从书包里拿出一个用纸包裹的馒头时,我的眼睛直勾勾盯着馒头发亮,恨不得立刻把它吞到肚子里。这时只见老妈把这个馒头拿到菜墩上切成若干个片,然后,在火盆中添加几个苞米骨子,待到成火炭时,把用铁丝做的火筷子架在炭火上,在把切好的馒头片放在火筷上烤,一面烤成焦黄色,再翻过来烤另一面,馒头片的香味直往鼻子钻,还没等烤好,我就急不可待上手抓起一片吃起来,哪怕烫的龇牙咧嘴,也津津有味、囫囵半片的咽下……二是有一年母亲胃部手术,父亲为其输血,凭着医院开具的诊断书,才在粮库的供应站买回几斤白面;三是有一年母亲领着我到本溪市老姨家串门,临走时,老姨请来邻居秦阿姨帮忙,打了几张白面大饼,作为礼物让我们带回家。
家兄提干后,可以在干部灶上就餐。有一年冬天,老大享受探亲假,用平日里省下来的伙食费买了一袋白面。那时的交通很不便利,通讯也不方便,碰巧那年的雪特别大,从椅圈走下大客车,向南望去,兴五路上白雪皑皑,马路上几道模糊的车辙早已被大雪覆盖,一道道飘起的雪岗横跨在马路上,道上压根儿见不着行人。老话说得好,远道不捎针,捎针压死人,何况是从青岛买回来的重达50斤的白面。谁能想到老大硬是凭着一个军人的钢铁意志,哪怕步履维艰,一步一个雪窟窿,有时雪都产到大腿根,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不足10里地的路程,几乎走了一下午……
一袋白面有重量有价格,但我敢说世界上没有一件计量器具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这袋白面的实际价值!
家兄对我呵护有加,我不会忘,我又怎么敢忘?!
这就是我印象中的老大,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家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