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县村庄记忆之三: 郝段寨——春秋战国名贤段干木故里
标签:
杂谈 |
在今县城东南约15公里有一古老的村庄,叫郝段寨,为春秋战国名贤段干木故里。据《邱县志·地理·古迹·先贤故里》:“段干木故里,在邱县邱城东二十五里郝段寨。寨内路北旧有五圣堂庙一座,清光绪十三年重修,从庙院中掘出石碑一方,上横书“段干木故里”五字,年月已不可辨。该村将此石嵌在庙门东侧壁上,以保存之。本县旧属魏地,该村既以段名,此石不为无因。有据县属河东段辛庄(原属邱县飞地今山东冠县万善乡境)段某言,伊系段干木后裔。现馆陶东北有段干木墓。或者段干木生于段寨,后迁段辛庄,而葬于馆陶东北耶”。这是光绪及民国《邱县志》记载的。
http://s12/middle/5e7adc09hb3bbd06b567b&690
我非常敬仰这位先贤,细心翻阅了《辞海》及有关历史书籍,《辞海》云:“段干木,战国初年魏国人,复姓段干,名木。原为晋的市侩,求学于子夏。魏文侯给以爵禄官职,都不受,文侯乘车过他的住所门口,必伏轼致敬”。后又阅读邯郸王兴先生《战国名贤段干木》一文,文中说:“段干木是春秋战国时魏国名贤,现邱县郝段寨村人。”先贤故里,德高望重,古老相颂,青史留名。为考察先贤故里,我们曾多次到郝段寨村考察。听村里的老人讲,这里和西邻村刘段寨原是一个大村,有姓段的,世代相传先祖是段干木,后因出仕或战乱、水患迁往全国各地。至清代本村段姓已全部外迁。段姓虽然迁走了,但为了纪念这位先贤,将村名仍称段寨。后因水患又有刘姓和郝姓迁入,分为刘段寨和郝段寨。有趣的是,在今县城南15公里也有个段寨村,虽朝代更迭,战乱水患,沧海桑田,历经变迁。但这里的人们始终没有忘记被魏文侯尊为师长,每过门必伏轼致敬的这位先贤。从历史角度看,邱县昔时为黄河流经之地,确有南北流向的河流,可称为西河。而历代史籍称孔子高弟卜子夏教授于西河或曰段干木游学于西河,今县境黄河遗迹,随处可见。郝段寨村东今有河迹可考,足证先贤故里无疑。
馆陶县原政协副主席刘士亭老先生在他的《馆陶古代名胜名人名文》一书,对段干木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约公元前400年,段干木因病去世,按着他的遗愿,魏文侯亲扶灵柩葬于故地。原载1936年《馆陶县志》,还存有戴庄村西北段干木墓照片。虽听说现在地表遗址什么也没有了,但为了考察历史遗迹,我们好友四人于 11月20 日还是前去今北馆陶镇北戴庄村西北段干木墓地实地考察。出北馆陶北就是戴庄村,打听得知,村西北这一片绿油油的麦田,就是段干木墓遗址。我站在麦田里,思绪万千。旧《邱县志》、《馆陶县志》均记载有段干木墓,且清代有人还写过纪念段干木的文章和碑文,今墓地已变良田。这时我忽然想起从邱县香城固村南挖土时挖出的“战国甘单刀币”及绳纹陶罐的情形,当时战国墓地地表在今地表7~8米以下。我们这一带因黄河流经冲积而地表加高,如果说段干木墓地存在的话,他起码应在今地表6米以下,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就是民国时期戴庄村北有墓地,也是居住这里的人们世代敬仰,年年供奉,虽历经水患冲积,不断在原遗址上填土立碑,代代相传
http://s3/middle/5e7adc09hb3a69c5d8d92&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