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邱县村庄记忆之三:  郝段寨——春秋战国名贤段干木故里

(2011-12-09 14:39:30)
标签:

杂谈

    郝段寨——春秋战国名贤段干木故里

在今县城东南约15公里有一古老的村庄,叫郝段寨,为春秋战国名贤段干木故里。据《邱县志·地理·古迹·先贤故里》:“段干木故里,在邱县邱城东二十五里郝段寨。寨内路北旧有五圣堂庙一座,清光绪十三年重修,从庙院中掘出石碑一方,上横书“段干木故里”五字,年月已不可辨。该村将此石嵌在庙门东侧壁上,以保存之。本县旧属魏地,该村既以段名,此石不为无因。有据县属河东段辛庄(原属邱县飞地今山东冠县万善乡境)段某言,伊系段干木后裔。现馆陶东北有段干木墓。或者段干木生于段寨,后迁段辛庄,而葬于馆陶东北耶”。这是光绪及民国《邱县志》记载的。

http://s12/middle/5e7adc09hb3bbd06b567b&690 郝段寨——春秋战国名贤段干木故里" TITLE="邱县村庄记忆之三:  郝段寨——春秋战国名贤段干木故里" />


我非常敬仰这位先贤,细心翻阅了《辞海》及有关历史书籍,《辞海》云:“段干木,战国初年魏国人,复姓段干,名木。原为晋的市侩,求学于子夏。魏文侯给以爵禄官职,都不受,文侯乘车过他的住所门口,必伏轼致敬”。后又阅读邯郸王兴先生《战国名贤段干木》一文,文中说:“段干木是春秋战国时魏国名贤,现邱县郝段寨村人。”先贤故里,德高望重,古老相颂,青史留名。为考察先贤故里,我们曾多次到郝段寨村考察。听村里的老人讲,这里和西邻村刘段寨原是一个大村,有姓段的,世代相传先祖是段干木,后因出仕或战乱、水患迁往全国各地。至清代本村段姓已全部外迁。段姓虽然迁走了,但为了纪念这位先贤,将村名仍称段寨。后因水患又有刘姓和郝姓迁入,分为刘段寨和郝段寨。有趣的是,在今县城南15公里也有个段寨村,虽朝代更迭,战乱水患,沧海桑田,历经变迁。但这里的人们始终没有忘记被魏文侯尊为师长,每过门必伏轼致敬的这位先贤。从历史角度看,邱县昔时为黄河流经之地,确有南北流向的河流,可称为西河。而历代史籍称孔子高弟卜子夏教授于西河或曰段干木游学于西河,今县境黄河遗迹,随处可见。郝段寨村东今有河迹可考,足证先贤故里无疑。

馆陶县原政协副主席刘士亭老先生在他的《馆陶古代名胜名人名文》一书,对段干木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约公元前400年,段干木因病去世,按着他的遗愿,魏文侯亲扶灵柩葬于故地。原载1936年《馆陶县志》,还存有戴庄村西北段干木墓照片。虽听说现在地表遗址什么也没有了,但为了考察历史遗迹,我们好友四人于 1120 日还是前去今北馆陶镇北戴庄村西北段干木墓地实地考察。出北馆陶北就是戴庄村,打听得知,村西北这一片绿油油的麦田,就是段干木墓遗址。我站在麦田里,思绪万千。旧《邱县志》、《馆陶县志》均记载有段干木墓,且清代有人还写过纪念段干木的文章和碑文,今墓地已变良田。这时我忽然想起从邱县香城固村南挖土时挖出的“战国甘单刀币”及绳纹陶罐的情形,当时战国墓地地表在今地表78米以下。我们这一带因黄河流经冲积而地表加高,如果说段干木墓地存在的话,他起码应在今地表6米以下,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就是民国时期戴庄村北有墓地,也是居住这里的人们世代敬仰,年年供奉,虽历经水患冲积,不断在原遗址上填土立碑,代代相传

http://s3/middle/5e7adc09hb3a69c5d8d92&690 郝段寨——春秋战国名贤段干木故里" TITLE="邱县村庄记忆之三:  郝段寨——春秋战国名贤段干木故里" />
              

  带着遗憾回来后,我又想起旧志中提及的“段辛庄(原邱县管辖的飞地)段某言:“是段干木的后代”,还是想再去亲自走一趟,问个究竟。1126日,我和好友张敏、潘永生、杨凤奎四人由邱县到南馆陶再东行到冠县北段莘庄。进村问一老者贵姓,老先生言之姓段,说这个村大部分都姓段,有一千多人口。当问及是否是段干木的后代时,老先生不知。又问及家谱,他告诉我们说有,在大队会计那里。我们非常兴奋,急忙开车找到会计家。但会计在大队办公室。我们说明来意后,段会计很高兴带我们到他家拿出《段氏族谱》,说是村八十多岁的老会计在老旧谱上抄录的。令我们失望的是,他们记载也是洪洞县迁民,我们看后不免有些失望。后又找到老会计,但老先生已口齿说不清了。其实,这并不重要。试想,段干木是战国时人,距今已两千多年,斗转星移,他的后人不可能只在一处生活,迁徙全国各地或当官或谋生才是正理。再看《馆陶县志》载《段君墓志铭》:亦云“有唐硕德段君,讳道超,以远祖干木,为魏文侯师,故子孙相沿不去国,今为贝州永济县人也。”永济县当时治在今馆陶县路桥村西南一带。看来段干这个复姓,其后裔都省略了木字,改成单姓了。这就说明至少在唐代,这里还生活着段干木后裔。段干木的品德和学识,历代受人敬重,联想到当今社会,那些削尖脑袋想当官的男女谄媚之徒,不惜伤风败俗,损德卖身,这些人站在先贤面前不觉得脸红么?尽管全国各地也有段干木故里之争,我认为也不必大惊小怪,毕竟离现在两千多年了,他的后裔迁往新住地都身为段干木后裔而自豪,传的代多了,也就有了安邑或芮城故里之说,这也在情理之中。这正是:历经沧桑两千年,名人故里多变迁。古老村名留记忆,古贤品德万古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