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舞剧院女中音歌唱家张卓:
2003年元旦,刚刚大学毕业来到北京,我拿到的第一本歌剧乐谱,也是我到中国歌剧舞剧院工作接触和学习的第一部意大利歌剧作品,就是这部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作曲家多尼采蒂创作的《拉美莫尔的露琪亚》。当时我作为女中音阿丽莎的角色排演展开了很长一段时间对意大利语和意大利歌剧音乐的学习。时隔13年,再一次领略由国家大剧院和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联合制作的这部优秀歌剧作品,内心生出无比的感动和怀念。
2017年国家大剧院歌剧节的开幕大戏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演出场地放在了天桥演艺中心,对于场地一开始我是怀疑它的演出效果的。之前在此场地听过其他演出,一直认为这里并不是演出传统歌剧最好的地方。也许是在声场设计上并不能最优质地传递原始的,不加电的人声。抱着对歌剧的憧憬和对场地效果的疑惑,我选择了后区的座位观看了现场,而我却得到了全方位令人欣然的体验和感触。两组演出看完,真心要向我们中国组的演员致以热烈祝贺,也特别祝贺石倚洁和维涅拉·吉玛蒂耶娃两位年轻的演员,更要感谢制作团队为我们带来这样精彩的演出。
国家大剧院的这个版本非常值得一看,整体制作精致、细腻,对古典浪漫主义时期艺术特征的把握和诠释也很符合现代审美。演员、乐队配合也很精彩,进剧场时检票员提醒是否介意指挥临时更换,当时也没想那么多。演出时有看到指挥为了演唱情绪,在需要压低乐队声效的时候直接蹲了下去,然后又带着情绪在音乐中站起身来,还以为出什么事了。不过在看完演出之后,大家给指挥的掌声肯定了指挥的救场。
歌剧的结尾是以男高音精彩的咏叹调结束的,通常这样的安排会认为男高音才是此作品最大的主角。但是此剧取名《拉美莫尔的露琪亚》,所以我们还是很关注露琪亚,更关注她著名的发疯的咏叹调“圣坛上香烛已燃起……”。这首咏叹调是众多花腔女高音竞相追逐的高难度作品。不过我对这一段的审美并不单纯是针对超高难度的技术,另一层关注是对多尼采蒂用如此浓重、浪漫而优美的旋律来塑造一名精神失常的女性形象。法国哲学家福柯在他的研究中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是疯癫者的“黄金时代”。
他们被看作是一种跟梦幻和想象力紧密相关的现象而成为艺术家的描绘对象。在这个时期疯癫是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存在的,他们往往以病态来捉弄人,而后用病态的语言和失常的情绪道出事物的真相,道出人能知觉的“有关自身的一切真相”。舞台上露琪亚缓缓脱下沾满鲜血的外衣,抱着血衣,时而似与情人共舞,时而似见到幽灵缠身,血衣的使用也使得露琪亚的精神失常有了一个很好的载体,感觉导演此处安排巧妙。
此剧除了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各个精彩的咏叹调,以及著名的二重唱、六重唱、合唱段落以外,最终《拉美莫尔的露琪亚》还是坚定了露琪亚作为了此剧创作的审美焦点,也许也正是这一疯癫的歌剧审美艺术形象成就了多尼采蒂成为歌剧史上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这部作品也成为多尼采蒂最重要的创作,流传至今,常演不衰。
张卓
2017.04.13晚22点于北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