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歌手费翔
http://s5/mw690/001JgOrtgy6GWWs8xfef4&690 希望之星刘路
http://s10/mw690/001JgOrtgy6GWWuM5C1e9&690
央视曾报道过一个真实案例。一个16男孩,学习成绩一直名列第一,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老师、同学和家长对他都赞不绝口,可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自杀了!在他将获得数学竞赛第一名的奖状撕得粉碎的那一天。死后,记者找到了他相对应日期的日记。只见上面写道:
“我还是拿到了第一名,而这次第二名只跟我相差0.5分,我每天在自习室做题的时候,却看到他在操场上玩,我做过的习题是他的百倍,为什么我只高出他0.5分?我的付出是他的万倍,可我只高他0.5分,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天资吗?难道我真的笨吗?马上就要高二了,得到第一越来越难了,终于有一天我将不再是第一,不再让爸妈引以为傲,老师也不再以我为荣,我将失去我努力得来的一切……”
看,这就是接受以成功为宗旨的“成功法”教育的孩子,哪怕一直考第一也会有的感受———显然这样的孩子肯定也与“成功法”教育者一样,就会把成绩即成功看得高于一切———当然更包括那些失败孩子或一心追求成功的孩子所必有的感受!
这就是在“成功法”教育大环境下,父母、老师和社会所最能给予孩子的感受!这怎么不是痛不欲生?这怎么不是生不如死?这样的孩子哪还有幸福?即便一直考第一都不会有幸福,当然必是痛苦“成才”,甚至是死亡“成才”!
而一个孩子接受的若是以幸福为宗旨的“幸福法”教育,那他对学习、对人生的感悟就会大不一样了。至少他会懂得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成绩,不是成功,也不是金钱,而一定是生命、健康和幸福!这样哪怕同样的成才,其结果却必会大不同!
著名歌手费翔事业成功的例子,就是这种只为追求幸福而成功的极好典范。
费翔从小就发奋读书,曾以优异成绩考取斯坦福大学,并就读于最著名的医学系,这可是多少学子可望而不可及的啊!但费翔刚读大一就“不开心”。因他发觉自己所读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真正心里最热爱的东西”,他的“热情不知为什么就没了”。
为追求学得开心即学得幸福,费翔很快说服了父母,转读了戏剧系,最后干脆转读了戏剧学校。拿他的话来说:“我后来发觉其实我想当医生的念头,只是一个形象的一个梦想而已,就算我熬下去,我也可以拿到文凭,可是,我会后悔一辈子。”果然,费翔一路高歌,不仅学得幸福,还取得了比学医更大的成功。
至今回忆起来,费翔还肯定地说:“幸亏当初是这样的选择,自己是跟着热情走,因为,成功必须要有热情。”“任何行业,一定需要你的热情在里面,你有热情就会自己非常乐意投入你的时间,投入你所有的精神,投入你所有的一切,去为实现一个梦想。可是如果这只是个形式而已,不是你真正心里烧的一把火,你就会只做到某个程度就停。”他还特别奉劝所有的年轻人:“真的要根据自己的热情走,因为这样成功率其实会更高。”
中国最年轻的教授刘路的成才之路也极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他也是只为追求兴趣即为幸福而读书。
刘路中学时代的成绩在600多名学生中曾低至500多名,就是到了大学也一直是中等水平,因他一直颇具个性地认为:“分数它的确某种程度上可以证明一个人的水平,但是我觉得为这个东西过多地去把精力浪费在提高分数上是不值得的,我觉得能学到知识就可以了。”“我的风格就是自己喜欢什么就做什么。”“即便我在这个领域奋斗了一生,也没有做出我想要做到的那种成果的话,我会比较懊恼,但是我不会后悔这样的选择。因为我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最主要的。”因而才取得了破解世界数学难题这样瞩目的成就。
刘路这样的成功,使他身边的不少同学顿悟。其中有位同学还十分中肯地剖析道:“你填了你父母最喜欢的大学,你选了最容易拿学分的课程,你拿什么来说,我要过上自己最想要的生活?他(刘路)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他不像我们在中国的这种教育之下,我们把梦想抛弃了,屈服于现实,失去了自己的兴趣,然后不再追求这些,只是一味地追求我拿个文凭,找个好工作。”
这犀利的剖析怎么不再深刻不过地揭示了刘路的成功秘诀?
同样,我们也从不强求自己的孩子追求成功,而让他为兴趣读书,为快乐而生活,最终他不仅成功,还能“总是很快乐”(详见博文:“我的孩子为何会总是很快乐”)。
因而,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幸福法”会不如“成功法”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成功,其实孩子只会取得更大的成功,而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对此,泰勒博士也指出:“幸福的人不会接受‘无苦,无获’的观点,因为他不但享受着他所做的一切,同时也在向着目标而努力,而他们往往取得了更大的成就。”“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幸福确实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取得更大的成功。”
韩国前教育部部长文龙鳞所撰写的《幸福的孩子会成功》也指出:将当下的幸福排除在外的成功指向教育模式使我们的孩子渐渐远离幸福,其实这样他们距离获得成功人生的机会也越来越远。不仅比尔·盖茨的例子,通过其他研究结果也能发现成功人士不一定感到幸福,幸福的人才会成功。
显然,只有接受以幸福为宗旨教育的孩子,才能获得持续时间更长、积蓄额度更丰盛的生命的至高财富;同时,最值得庆幸并最可取的是,也才能最有效地规避“成功法”教育必会带来的各类教育悲剧这样最不幸的弊端,至少才能沿着成功的路走得更远。
因为更显然,若以成功为教育宗旨,必会最求成功甚至只求成功,就会最多培养出唯有高智商或唯有成功的孩子,却难以教育出不仅有健康的好心态,且品商、逆商和情商都健全的孩子。而后者对孩子的幸福成才与成长才是更重要的!并缺失了其中任何一样,不仅难以取得更大成功,还极易导致教育悲剧。
不久前发生的马加爵、药加鑫、林森浩等事件正是这种“成功法”教育的典型案例,结果自然他们只有成功却什么都没有。除高智商外,没有健康的心态,没有品商(甚至连人性都没有),也无逆商与情商,所以才导致教育悲剧。这样的案例实在是每个接受“成功法”教育的孩子身上都可能发生的,太值得全社会直至每个家庭好好审视与反思了!
近期扬州发生的留美博士王某杀害父母案,又再次宣告了“成功法”教育的这种失败。
王某曾以优异成绩考取中科大,后赴美硕博连读。从小到大都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优越感很强。但从美归来,目睹昔日同学飞黄腾达,连家乡的堂哥堂姐也住上了别墅,内心优越感荡然无存。后又认识了北大女孩,相亲失败,更加强了挫败感,想自杀解脱。但考虑到死后父母会很痛苦,竟杀掉父母想带他们一起走(死)。
看到如此多的教育悲剧迭出不穷,我内心总是十分沉痛。我对此评价道:如果这孩子能有豁达淡泊、知足常乐的健康心态就好了,而这其实比一个人的成功更重要。总想做人上人,总想出类拔萃,总以成功并唯有成功才幸福,这就是“成功法”教育的结果,他真是“成功法”教育下的又一个牺牲品!
我们若以幸福为宗旨教育孩子,就一定会让孩子不仅因学得快乐而提高智商因而更易获得好成绩,还能更注重培养他们有健康的好心态,有较高的品商、逆商和情商等,而后者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幸福。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成功——因才更会给孩子带来他的终身幸福。
此外,“幸福法”会比“成功法”教育将更有效,并在教育中会有更好的亲子关系,这也是必然的事。
“幸福法”强调以幸福为教育宗旨,为让孩子幸福,自然会更尊重孩子,给孩子更多的爱,而不会像教育以成功为宗旨,自然会只求孩子成功,难免急功近利或急于求成,甚至逼迫孩子成功,反而事与愿违,南辕北辙。
这样,“幸福法”教育如同给小苗更多的阳光与雨露,而“成功法”教育则更多是急风暴雨,甚至拔苗助长,两者一对照,哪种才会更有利于小苗的健康并茁壮成长呢?才会让家长与孩子更感幸福呢?才会有更好的亲子关系呢?同时因幸福双方都真正成功呢?岂非不言而喻吗?
说到底,“成功法”、“幸福法”两种教育,都是想让孩子最终幸福的教育,但显然,尤其已有那么多的教育悲剧总在不断直捣“成功法”教育的严重弊端,完全可以宣告所谓的“成功法”却是失败的教育。那我们为何还不能以让孩子取得成功与幸福双赢的教育取而代之,却要常被所谓的成功典范迷失了教育方向,不能给孩子以真正成功的即这更正确的教育呢?
(注:关于“成功法”、“幸福法”教育可结合看本博“教育理念”的相关博文;本博文主要选自《育儿幸福成才,老妈简单七招——记孩子世界名校全奖读博之路》)
衷心感谢博乐想念中的孤独推荐上草根名博首页
http://s2/mw690/001JgOrtgy6JDXSfIuld1&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