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随笔:卖油翁与庖丁的两种人生样态

(2025-04-19 21:44:17)
标签:

教育

反思

分类: 随笔

《卖油翁》和《庖丁解牛》,是我们在中学语文课上学习过的两篇文章,印象很深刻。查阅人教版语文教材,《卖油翁》收录于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庖丁解牛》收录于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两个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欧阳修在《卖油翁》这篇故事最后,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思考题——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如果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其实很有意思。试以表格形式呈现如下:

文本分析

卖油翁

庖丁解牛

人物

卖油翁(旁观者)/陈康肃(主角)

庖丁(主角)/文惠君(旁观者)

对话

陈康肃问/卖油翁答

文惠君问/庖丁答

结局

康肃笑而遣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做事”的认知和态度

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就文本中的故事结局而言,《卖油翁》中的对话是一次尴尬的、失败的对话,而《庖丁解牛》则充满了彼此间的“惺惺相惜”,虽然文惠君和庖丁的地位、身份不同,但是在追寻“养生之道”的境界上,是平等的,因而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卖油翁”的出场,是由陈康肃练习射箭引起的——“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无。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庖丁出场,是“为文惠君解牛”,他在文惠君面前展示了自己高超娴熟的手艺——“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卖油翁作为旁观者,对于善射者陈康肃的技术水平,是不屑一顾的,他站在一旁“睨之久而不去”“微颔之”,这让陈康肃很不爽——“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一句“无他,但手熟尔。”令“康肃忿然”。不过,卖油翁也确实有水平,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他以自己的经验比之陈大师的射箭手段,以为不过如此罢了,所以康肃只有“笑而遣之”了。

  文惠君作为旁观者,对于庖丁的表演甚为惊讶,“嘻,善哉!技盖至此乎?”由此引出了庖丁的一番“人生感悟”——“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听了庖丁一番话,文惠君恰似胜读十年书:“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人活于世,在于“做事”,然“做事”背后,却有不同的人生意图和意义。卖油翁的日常生活是“卖油”,庖丁一辈子的工作是“解牛”,做的事情都很平凡很普通很辛苦,两个人的技术都已经是如此娴熟了,但卖油翁仅止于“手熟尔”而已,庖丁追求着“技近乎道”的境界。这背后体现的可能也是欧阳修和庄子的精神面向,欧阳修究其一生,在做官、作文上都是“好手”,庄子一生中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在乱世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喜欢在天地之间优哉游哉,追寻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之“道”。

由此想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佐藤学在《教师花传书》中写道:

 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craftsman)的一面,也有专家(profcssinal)的一面。从课堂上教师的身体动作来看,成熟型教师举手投足都潇洒流畅,从不拖泥带水,教学对他们来说就是“拿手好戏”,他们将教师作为匠人的一面鲜明地表现出来。卖油翁的经验之谈,与教师成长是具有一致性的,教师成长的基础首先是在自己“做事”中的经验(直接经验)累积,从最初走上讲台到成为名师,没有十五到二十年的实践经验厚实积累是不行的,但如有了这个基础而没有介入自觉的反思,没有将自己的个体经验和“他者”经验(间接经验)联结起来,并融会贯通精益求精,显然也是不会发生质变的。

   不仅如此,优秀教师的成长还需要有一种仰望教育形而上之“道”的人生姿态。佐藤学写作《教师花传书》,是受到了能乐大师世阿弥《风姿花传》(日本古典艺术理论著作)一书的启迪,就像文惠君受庖丁的启迪一样。“花是心,种是技。”他将教师的专业成长比喻为从 “种”到“花”的动态生长过程,从一颗小小的种子,破土发芽,再到一朵花的绽放,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生命自由演绎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不是“唯手熟而已”的技术修炼,而是自由舒展着“技近乎道也”的人生追求。

               2025.04.19,湖州市名师班读书报告后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