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象自己坐在一间春天的教室里,春风浩大,春色旖旎,春光明媚,春暖花开。
我此刻正和孩子们一起,坐在一间教室的春天里,春燕呢喃,春意融融。老师正带着一群孩子,在寻找着——“春天在哪里?”
在这个春天的“好日子”,我们来到这所“好学校”,听了两堂“好课”,遇见了“好可爱”的孩子,体验了小学段“好生动”的课堂,又“好好”地坐在一起,相互聊了“好多”话题,分享了“好些”心得体会,发现了教育的“好风景”,要特别感谢参与的各位“好老师”。
工作室第五次活动,我们团队成员来到了湖师附小余家漾校区。我是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真正坐在小学的课堂里,初次的体验总是深刻的,初次的经历总是带着惊奇的发现,和孩子们坐在一起,听着他们叽叽喳喳的、热热闹闹的、蹦蹦跳跳的“活动”,我的生命中也有一种被唤醒的感觉。我对黄校说,只有在小学段才能发现教育最初萌芽时那种让人喜悦的景象,为什么在高中段,在大学段,我们很难遇见这样的世界呢?
两位老师的课——姚老师执教二年级的语文课“传统节日”,好久没有听到的童声朗读一次次响起来,像教室窗外树枝上的嘤嘤鸟鸣;卢老师执教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课“辽阔的国土”,孩子们七嘴八舌地介绍祖国各地的秀美风光,分享着“江山如此多娇”的体验。这两堂课,整体的印象是一个“生”字——首先,两位授课的教师都很年轻,姚老师参加工作才第二年,卢老师刚参加完研究生复试,她们站在课堂里,洋溢着一种青春的、生动、明亮的气质,正可与这个春天的世界相互呼应;其次,课堂的主体是孩子,小学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孩子们,我们这些习惯于和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打交道的老师们,深受震撼,原来孩子的生命是这样的活泼,小学的课堂是这样充盈着生机,由此反思,随着孩子的成长,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为什么在成长的过程中,这种生命萌动的意识勃发的精神,会逐渐地削弱了呢,我们的教育,要“树”什么样的人,怎样才是好的“树人”?最后,这两堂课所呈现的教育景象是——生命、生动、生机。教育在本质上就是“生育”,就是“让生命发育”,用杜威的话来说“教育即生长”,人的生长,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问题,更是心理上精神上的问题,教育在孩子生长的过程中应该发挥积极的“润物细无声”的功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我们期待着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真心希望我们的课堂是充满生机的,学校是充满生机的,教育的世界是充满生机的,生机就是生命的觉醒,是每一种生命在春光里的渐次苏醒,是生命与生命的彼此守护和相互唤醒,这是一种教育的美好姿态。我突然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春》,山朗润起来,水涨起来,太阳的脸红起来,打几个滚,踢几脚球,精神抖擞着...两位上课的老师很年轻,在课堂上绽放着生命中美的姿态,孩子们相互之间叽叽喳喳地说着话,老师和孩子们轻声细语地说着话,这是一种生命之间的相互触碰、相互牵挂、相互呵护。我期待着孩子们生命中的那颗美的种子被唤醒,生命中的潜能在焕发,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爱,能够驱动他走向一个辽阔的春天,在春天里绽放他美的人生。
今天的课堂,是“生动”的课堂,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生动”体现,生本教育也好,学为中心也罢,无论是义务段的课程,还是高中段的课程,“活动”都是关键词,“一体化”也是在“活动”中“化育”的,当然不同学段的“活动”,其目标、表征是不一样的,高中段更重视“思维活动”的培养,小学段的活动主要表征为“生动活泼”,是一种身心的绽放,是自然的舒展与教育者引导的相互协调与统一。
今天的两堂课,我想提炼的主题是:
在春天辽阔的大地上
在传统节日的熏陶中
新生命的世界,向着未来展开
老师和孩子脸上开心的笑着
好像这春天里,绽放着的花朵
2024.04.03,“一体化工作室”活动有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