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随笔:借班上课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互动氛围?

(2024-03-23 21:02:22)
标签:

教育

反思

 教学随笔:借班上课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互动氛围?


    这次在台州举办的“浙江省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训活动”中,我受邀上了一堂面向本科大一段学生的《建设法治社会》。总体感觉还可以,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也较为顺畅。

课后,有老师问我,“今天上课的这些学生,是你自己带的班级吗?”我说,“我是借班上课的,学生是台州学院大一的学生。”老师又问,“但我在下面观摩,看到你上课提问,是很自然的,能够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的好像和这些学生很熟悉的样子。”我笑笑说,“这是一个小秘密。”

课堂上教师面向学生的提问,当然要叫得出学生的名字——“某某同学,请你来说一说”,“某某,请你来分享一下。”——这似乎是不应该成为问题的,但在大多数展示课、交流课、公开课的现场教学中,对于执教的老师而言,首先面临的挑战是,他并不熟悉进入到课堂里的这些学生情况。与平时常态课的教学完全不同,如果说日常教学中的课堂是一个“熟人社会”的话,那么今天这样的课堂里,教师进入的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学生之间是相互熟悉的,但教师和学生之间确实是彼此陌生的。因此,教师如何面对学生,如何使学生较快地打消这种陌生感、疏离感,师生一起进入到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实践智慧或教学机智。

    首先是教学导入的问题,这是第一个需要关注的细节,本次授课的主题是“建设法治社会”,课题在PPT呈现之后,教师也可以直接进入教学过程,但面对陌生的学生,这样的处理难免会显得有些突兀。本课以“春暖花开,恰好遇见”开始,我特别喜欢央视《朗读者》栏目主持人的开场方式,董卿在每一期节目中都会选定一个关键词,第一季第一期的关键词是“遇见”,借用董卿这段富有诗意的开场白,有三个意图,第一,这是我和在场学生的“遇见”,也是和所有进入这个课堂的“他者”的“遇见”,希望“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走近,共同开启一段共同学习的旅程;第二,是借助“遇见”,引出我们将要学习的主题,“人与人遇见了之后,如果要组成一个共同体,一起学习、生活,这个共同体如何有序运行?”第三,希望能够以一种别样的、新颖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的情绪,拉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其次,是问题的设计,教学一定是需要互动的,最基本的方式就是问答。问题是展开师生间共同学习的“支点”,推进教学过程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预设的,但什么样的问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对于大一段学生而言,我的考虑是“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思维品质”,能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本次教学围绕“法治教育”主题进行,如果说小学段、初中段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高中段的学生应重视学科内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那么大学段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品质的锤炼,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蕴含的“思想的味道”和“理论的魅力”,因此,在问题设计设计和使用中,我所考虑的是如何从学生的“前理解”和已有的对日常生活中看似“熟知”的常识,引出问题,启迪思考,使学生感受到这个问题是“即熟悉又陌生”的,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设计的学习任务(问题):

1.核心价值观包括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级,在三者在逻辑上是什么关系?

2.从社会层面看,一个健康、有序运行的社会,需具备四个关键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1)组成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公民,何谓公民?

2)四个关键词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法治”具有什么地位?请概括你的理解。

最后,是问题使用的适切性和有效性。教学中问题的使用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面向学生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层次性和差异性,开放性是指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够进入到问题情境中,激活思维活动;层次性,是问题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层级和梯度,使思维沿着生发的路径由浅而深发展;差异性是问题能够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能力差异,具有可选择性。另一个方面是教师的提问过程,应有一定的意向性与亲和性,意向性是要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真实发生,有助于理解的深入素养的生成;亲和性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具有温情、亲切的感觉。在今天这样的课堂上,要做到这两点比较困难,但是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师在提问时,最好能够“指名道姓”而且“名副其实”(名字和人对得上)。

以我的观察,在借班上课情况下,教师在提问时会采用如下方式:第一种是根据学号提问,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学号;第二种是依据学生在班级中的特定身份提问,比如班长、学习委员,这些学生会表现更出色;第三种是直接用手指点,“你来回答”“这位同学”“那位同学”等到,这样的方式很不礼貌;第四种是开小火车,从第一排左边第一位学生开始,一直往下进行;第五种是教师走到某个学生身边,提示他(她)来回答这个问题;第六种,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下,由各小组推选代表回答;第七种,是教师提问后学生一起回答,或者三三两两地发声;第八种,是教师报出学生的名字,以“请某某同学回答”的方式提问。我今天在课堂上主要采用的是第八种方式。

老师问我,“你是怎么知道这个学生的名字的呢?”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应该感谢主办方的细心细致,虽然我在上课之前和学生有过见面,也拿到了学生的名单,但显然,我是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更何况还要人和名对得上号。课堂上,学生以六人为一组的方式围坐在一起,每个学生面前,都放着一个小小的“桌牌”,提示着授课的教师——互动的时候,只要看着桌牌就可以报出学生的姓名,这即是对学生的尊重,也避免了教师在这种课堂上叫不出学生名字的尴尬。

 

                      2024.03.21,活动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