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阅读:慎用名人名言

(2023-10-17 21:35:25)
标签:

教育

反思

分类: 读书

教育阅读:慎用名人名言

今天的研讨课上,周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出自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老师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我的回答是,第一,虽然我没有读过陈鹤琴先生的这篇文章,但是知道这句话流传甚广,很多老师听了这句话,尤其是当这句话从某些所谓的专家、领导的口里说出来,好像就变味了,因此让老师们很反感,但我的理解是——老师们其实是反感只会拿这句话来教训人的某些人,而不是针对这句话,就这句话本身而言,对任何一个想要成为“好教师”的人而言,都是值得深思的。第二,我们很多时候引用名人的话语,往往是断章取义的,一方面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典,是在这位名人的哪篇完整的文章(文献)中出现过的,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针对什么问题有感而发的,说此话的用意是什么?另一方面,借用“名人之言”的说话人,又又何种企图?如果只想按照自己的利益和需要,截取其中的某句话用以批判或教训别人,以“名人”的名义来作道德绑架,显然是用心不良,本来一句“好话”忽然就谬以千里了。第三,假如陈鹤琴先生当初真的说过这句话,是针对什么问题何种现象有感而发的?其主要用意在于批评指责他人,还是面向自我的反省?显然,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为先生对于自己教育理念的自觉反思,就具有意义和价值,当然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进一步这样引申,每一个真正的教师,在面对学生时,都应该相信,学生是有无限潜能的,具有新的未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是为师者的学生观——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所以才需要教育。我们要相信学生,不要轻易地否定一个学生,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造成很深的影响,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刻薄的话语、一次不公平的对待,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其中饱含的是对学生的信任、期待和无限的爱,陈鹤琴先生由此反躬自省:很多时候教育出现了问题,我们首先不要在学生身上找原因,推卸掉自己的责任,而要自觉地从自己身上找根源,认真地想一想,“是不是我的教育教学方法有问题,是不是我对学生的态度不好,是不是我自己没有尽到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如果一个教师能经常这样来反省自己,他就会不断进步,为学生开辟新的成长空间和发展的可能性。“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对教师的激励——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不但修炼提升丰富自己。但是,如果某个所谓的专家和领导,拿着这句话作为大帽子来压人,进行道德绑架,那就真的变味了。同样一句话,从陈鹤琴先生这里说出来,是语重心长的真话;从某些道貌岸然者的嘴巴里说出来,就是假话空话大话了。

    我们的作文,向来是有引经据典传统的。记得中学时代,语文教师教我们写议论文,特别强调引用名人名言的重要性,“要证明你的论点,除了事实性论据之外,名人名言的分量很重”。老师还提醒我们,要准备一个小本子,把看到的那些有哲理的、很励志的,富有正能量的名人名言要摘录下来,要牢记于心滚瓜烂熟,到了作文的时候,就能够运用自如,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也。似乎一旦引用了名人名言,不但文章本身就焕然一新令人刮目相看了,而且作文的人自己,也顿时信心倍增,底气十足了,这是某某某说过的,那是伟大的谁的名言。深究起来,我们很多情况下,在说话作文时,刻意引用某些名人之言,一方面正是自己没有主见底气不足的虚伪表现,因为自己没有看法没有明确的观点,所以就喜欢拉虎皮做大旗,作出一副吓唬人的姿态;另一方面,又常常不自觉把自己摆在某种道德制高点上,作出谆谆教诲语重心长的“好为人师者”样,这样的“好名人之言”者,不仅自己不动脑筋不去思考,而且还很忌惮别人有什么真实想法要表达,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所谓的“名人名言”以堵住他人之口。

思想政治课是讲道理的,要讲到学生的心里去,要能够真正打动人吸引人折服人,最好的办法不是用某个人的一句话,来替代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更不能强制性把别人的思想灌进学生头脑里,在这个信息咨询极为发达的时代,我们是不可能用几句名人名言就可以包打天下的。政治教师要学会摆事实讲道理,要善于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要诚恳地把自己和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地位上,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讲真话,说实话,谈自己真体会和真正理解了的道理,这有多难吗?说难,亦难,说不难,亦不难。然则,我们又该怎么对待名人名言呢?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怀疑一切。用康德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批判的时代,在理性的法庭上,唯有经受每个具有主体性的人的独立自主的自觉批判的言论,才是可以被接受的,才是能够被真正理解的。

 

                    2023.10.17,课后有感随思随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