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丰子恺:最是仓皇辞故乡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随笔 |
漫画《仓皇》是抗战初期丰子恺先生率全家离开故乡石门湾时的真实写照——父亲在前,右肩扛着行旅,臂上挂着包袱,左手牵着孩子,母亲在后,身上背着孩子,左手拎着箱子,不远处是“开花”的炸弹。画的右上角“仓皇”下,记着作品创作时间——“(民国)廿七年”,那是1938年。
1937年卢沟桥事件之后,日本开启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8月(八一三淞沪会战),日军炮火向浙江石门镇逼近,“吾乡于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六日,吃敌人炸弹十二枚,当场死三十二人,毁房屋数间。” (《还我缘缘堂(1938年)》,载《缘缘堂随笔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P192)“我于故乡失守的前一天,带了家族老幼十人和亲戚三人(自三岁至七十岁),离开浙江石门湾,转徙流离,备尝艰辛。” (《爱护同胞(1938年)》,载《缘缘堂随笔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P194)19371947年的十年间,先生一家的逃难之路历经十多个省,时而搭车,时而租船,有时还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行程近两万里。从石门湾的缘缘堂,到杭州、桐庐、兰溪、衡州、上饶、萍乡、灃陵、湘潭、长沙、汉口、桂林、宜山、思恩、河池、都匀、遵义,直到重庆,这十年中,先生创作了许多抗战漫画,还完成了《辞缘缘堂》《桐庐负暄》《告缘缘堂在天之灵》《还我缘缘堂》《佛无灵》等广为人知的篇章。虽然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但先生却“不以己悲”“惟以物喜”,祖国的大好山水的浸染使其画风也随着而变从原来作为图书插图的小幅简笔毛笔漫画,改为尺幅略为放大、可以供展出的彩色绘画。
1938年6月,丰子恺举家抵达广西桂林,受聘于省立桂林师范学校,兼任国文和美术教师,这幅作品应是当时在生活稍有安顿之后所作。先生全家住在离校3公里远的畔塘岭村谢四嫂家,每日往返6公里,先生笑称“锻炼身体”,从未迟到过一节课,散文集《缘缘堂随笔》就是在此期间完成的。先生给学生上国文课,选讲李煜《相见欢》《清平乐》《虞美人》等词,借亡国君的镜子给学生敲响警钟,抨击“亡国”论调,他还为班上的每位学生手录一篇“辞缘缘堂”作为纪念。
先生有一次在武昌乡间看见野外一棵大树,“被人斩伐过半,只剩一干,而春来干上怒抽枝条,绿叶成荫。”先生为之欣然作画,并“题诗”曰:“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先生说,“中国就好比一棵大树,虽被斩伐了许多枝条,但是新生出来的比原有的更多,将来成为比原来更大的大树。中国将来也能成为比原来更强的强国。” (《中国就像棵大树(1938年)》,载《缘缘堂随笔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P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