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随笔:依稀别梦“青树园”

(2023-02-25 23:06:16)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随笔

教育随笔:依稀别梦“青树园”

再一次徘徊在“青树园”,时光已经流过了将近25年。

这次应菱湖一中邀请,到学校为全体党员宣讲“二十大精神”,所以开场的时候,我特别想了四句诗和大家分享:

近乡情怯怯,故园草萋萋;昔时花灼灼,今日树青青。

现在菱湖一中的校园,就是民国时期,菱湖爱国实业家章荣初先生创办的“青树小学”,取名“青树”,一是为纪念其父清儒公,取异字同音“青树”二字为校名,以志不忘;二是取“青树”之寓意,青为生气蓬勃之象,树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以期将来成为栋梁之材。今日思之,“青树”之名,正与“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相吻合。我曾经将“校”解释为“老师和学生在一棵树下相遇”,在这棵“青树”下,曾经有多少次这样的相遇,汇聚了多少惺惺相惜的时光,成就了多少有意义的教育故事。这所学校抗战时期被日寇所毁,1946年恢复,并增设了初中部,19471218日举行了新校舍落成典礼,新中国成立之后,学校先后更名为吴兴县初级中学(1952年)、吴兴中学(1956年)、菱湖中学(为未查到具体时间),2000年菱湖中学易地搬迁后,这所校址由原来的西溪中学迁入,更名为菱湖一中。1990年我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工作的第一站就在这里。记得当年还有轮船,我有几次是从双林坐了小火轮到菱湖的,在菱湖码头上岸后,步行十分钟就到菱湖中学,当年的校门外就是“一步两爿桥”,桥下是一条清澈的小河,不过这里早已被填埋成一条水泥路了。

19908月到19997月,我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了10年,从23岁到33岁,一个人生命最好的一段“芳华”,就在这“青树园”中,与春天的花开和秋日落叶相伴,还有一届一届一群一群的“同学少年”。10年之中,我带了两届初中,一届完整的高中和三年的高三毕业班教学,今天在这所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多我当年带过的学生,包括现在的王书记,他是我1990年进入菱湖中学工作时所带的第一届初中生。上世纪90年代的菱湖中学有初中部和高中部,初中部每个年级有4个班,高中部是3个班,王同学在初一(4)班,沈兴林老师是班主任,我当时担任初中“公民”课的教学。他们这一届读高中时,我没有跟着上去,又返回来接了初二的教学,还担任初二(2)班的班主任工作,这一届初中(1992-1994)毕业后,我也紧接着到“上升”到高中段教学。那时菱湖中学随着初高中分离,高中段的招生规模也扩展到6个班级,从1994年到1997年,我带完了教育生涯中的第一届高中学生,除了学科教学,我还先后担任了高一(6)班、高二(5)班和高三(5)班的班主任,后来又连续担任了19981999届高三文科班的政治学科教学工作,直到1999年下半年工作调动到湖州二中。记得当时担任高中班主任的时候,自己年轻胆大,想法也多,和学生相处融洽,学校环境也比较宽松,所以还带着班级的学生骑着自行车去野炊、爬山,到外面包场看电影,唱卡拉OK,那一年中秋节(大约是1996年)班级的联欢晚会,还是在高三教学楼顶上的平台上举行的,皓月当空,人生几何,韶光易逝,青春难得,现在想来,这也是极为珍贵的纪念了。其实,在我们与学生不断相遇又分离的过程中,真正能够在学生的青春记忆中留下痕迹和念想的,大概也就是这样一些有意思的活动了。

25年前的校园,如今已是面目全非了,不仅“人非”,而且“物也不是”了。记忆中那所学校的格局已经大变样了,原来菱湖中学和西边的菱湖小学是紧密相连的,现在中间那堵墙拆除之后,菱湖小学园区的一部分就并入了菱湖一中;原来菱湖中学校园中的建筑和道路,大部分都已消失了,包括当年我们和学生同住的那一幢寝室楼,青砖楼东面的那片水杉林,现在改建成“青树园”,水杉林东面那排低矮的平房,曾经也是我住了好多年的地方,现在也无影无踪了。现在保留下来的,除了原来高三的教学楼(记得那是90年代初建造的),50年代苏式建筑(青砖楼),以及一幢实验楼之外,就是现在与学校联通的“人民广场”,当然最亲切的是校园中那些还郁郁葱葱的“龙柏”了。这些柏树是当年章荣初先生创办青树学校时种下的,差不多有百年历史了,现在都挂上了古树名木的保护牌。

“龙柏”在江南地带是很少见的,就个人观察而言,我所到过的学校,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小学,真还没有看见过有“龙柏”的,当年在北京天坛看到过一大片森然的龙柏林,除此之外,就是菱湖中学留下的这几棵了,这几棵“龙柏”是活着的历史,也是“青树”的精神所在,菱湖中学校友韩翔回忆道,1983年那场大雪,“龙柏树冠上积满了厚厚的雪,枝娅都耷拉下来,快要折断了。这些龙柏都是有年头的宝贝,当年民族资本家章荣初始建青树学校时就种下的,于是大家都是帮宝贝龙柏去雪,有抱着树推搡的,有拿了竹竿拍打的,见效果不佳,就纷纷爬将上去,攀着树枝摇而晃之,龙柏们终于得以挺直身姿,恢复了端庄肃穆。”(韩翔:《菱中青砖楼》,收录于《寻梦菱湖》,杨宏伟 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P533)抚摸着龙柏遒劲的树干,就像触摸到岁月深处的记忆和密码,我对王书记说,这几棵树真的要好好保护,这是真正的“青树”学校的灵魂所在,我们都会离开这儿,但是100年、500年,乃至于1000年之后,这些“龙柏”应该还会在的,还会这样不屈不挠的挺立着,只要它们在,历史和文化就在,“青树”学校教育的根基就在,我们曾经的相遇,我们的师生一场也仍然会在的。

  抚今思昔,唯有文字当可以留存了,故援笔有诗曰:

青青园中树,树上绿盈盈;树枝相扶疏,鸟鸣正嘤嘤。

鸟向蓝天飞,春在青树园;却顾所来径,苍茫横翠微。

 

                      2023.02.25,回首来时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诗歌:春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